第十章 友誼不是三月桃花一現,而是鬆柏四季常青(2 / 3)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去嚐試記住別人的名字,這是對他人的尊重和表示我們對他人的重視。

不要總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別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毛病”: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像經曆、好惡、欲望、觀念、情緒、個性等加之於他人身上,認為自己怎樣想,別人也應該怎樣想,如果發現別人和自己意見相左,就恨不得通過自己的努力說服別人。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投射效應”。具體說來,投射效應指的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強加於”他人身上,認為自己有某種特性,別人也應該和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喜歡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認為別人也在算計自己等等。

由此可見,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其真正的意圖或心理特征。先來看一個故事:

大文豪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坐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打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說:“學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一向喜歡嘲弄禪師,這次也不例外,他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不但沒氣惱,反而非常高興!

蘇東坡就納悶了,禪師被自己喻為牛糞,不但沒氣惱,還這麼高興,真是難以理解。蘇東坡心想,這一次嘴仗自己是贏家,於是逢人便說:“今天我贏了!”

這一消息傳到蘇東坡聰慧的妹妹蘇小妹耳中裏,蘇小妹問蘇東坡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他與佛印的對話。

蘇小妹微微一笑,對蘇東坡說道:“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聽了妹妹的話,蘇東坡啞然,才知道原來自己禪功遠不及佛印禪師。

這個故事正是“投射效應”的生動案例。不可否認,由於人與人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不要忘了,除了共性,人和人之間還存在各自的特性,因為差異的存在,所以會導致我們的推測出錯。

因此可以說,這種以己度人的“投射效應”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因為這種投射使我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對方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

可以說,投射效應是典型的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他人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位大學教授來到一個落後的小鄉村遊玩,他雇了當地村民的一艘小船。當小船開動後,這位教授問船夫說:“你會數學嗎?”

船夫愣了愣,回答道:“先生,我不會。”

教授接著又問船夫:“那你會物理嗎?”

船夫說道:“物理?我也不會。”

教授還不死心,繼續問船夫:“那你會用電腦嗎?”

船夫回答∶“先生,我不會電腦。”

聽了船夫的話,教授搖了搖頭,對船夫說道:“你不會數學,你的人生目的已失去1/3;不會物理,你的人生目的又失去1/6;你不會用電腦,人生目的又失去1/6。也就是說,你的人生目的總共失去了2/3,你隻擁有1/3……”

教授正說到這裏的時候,忽然天空中飄來大片黑雲,緊接著刮來了強風。

眼看暴風雨就要到來,小船搖晃得厲害,這時候船夫問教授:“先生,你會遊泳嗎?”

這時候該輪到教授發愣了,他答道:“不會,我沒學過。”

船夫搖搖頭說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全部了……”

這個故事看上去很有意思,但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看看我們現實生活,是不是有些人就像這個教授似的,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他自己是數理方麵的專家,便認為數學、物理和電腦這些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不了解這些東西,人家的人生就沒有了意義。

可是,對於船夫而言,精通數學、物理和電腦又有什麼意義?還是在緊要關頭具備“活下去”的能力更重要。

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也有一些人會像上述故事中的教授一樣,喜歡用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而往往這樣的舉動隻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用“我”的標準來作為判斷事物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喜好去認識、評價、判斷、衡量別人,往往有失偏頗,並不能給他人帶來多少好的影響。

★尊重別人的個性

我們每個人相對其他人都是獨立的,這種獨立性也決定了大家都是平等的。那麼我們對別人講話就要用商量的語氣,而不要強勢又強製。即使有必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措辭和語調的委婉,而不能橫衝直撞。

我們發現,有些人往往喜歡不加掩蓋地說出別人的缺點和短處,這樣看似“實話實說”,但對於聽者而言是很不舒服的,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甚至會因此而埋下怨恨的種子。

★尊重別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

由於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因為此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

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人不知是主觀故意還是思維定式導致的,總是非常喜歡否定別人,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想法,別人說什麼想什麼都不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

這種人顯然不容易受人歡迎,而隻有懂得尊重別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成為一個受他人歡迎的人。

如果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他人,那麼就一定要注意到投射效應的束縛,仔細考慮清楚對方的喜好以及性格特點,再有針對性地實施影響。別人說好說不好那是別人的事,有自己的判斷就行了,沒必要強行讓別人讚同自己的觀點。

賞識他人為你帶來誠摯的友誼

人類所有的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於渴望被賞識。

其實,不管是對領導、同事,還是朋友、家人,欣賞都是打開溝通渠道的重要法寶。

不妨想想看,當自己聽到別人的讚美時,自己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哪怕可能對方隻是說你今天穿的衣服相當好看,你也會高興一整天,所以說人都是渴望被讚美的動物。

韓燕、雯雯和張萍是一起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室友,幾年相處下來,她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同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有矛盾。

這不,一個周末的晚上,張萍去加班了,韓燕向雯雯抱怨道:“我真有些受不了張萍的壞脾氣,一看她就是從小嬌生慣養的。你能不能告訴她,讓她改一改,否則我都不願意理她了。”

雯雯一口答應:“好,我會辦好這件事的。”

果然,之後的日子裏,韓燕發現張萍跟變了個人似的,變得非常有禮貌,而且也很客氣,和以前那個驕橫的嬌小姐簡直判若兩人。

韓燕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於是她對雯雯說:“太謝謝你了,張萍現在變得好多了。可是,你是怎麼跟她說的呢?”

雯雯微微一笑,對韓燕說道:“我對她說‘很多人都讚賞你,長得漂亮又溫柔善良,脾氣又好。特別是和咱們一起住的韓燕,她總是誇獎你這裏好那裏好,對你很是欣賞呢!”

韓燕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但她心裏很明白,正是雯雯對張萍的這幾句讚賞,才讓她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這樣說過:用手槍抵著一個人的胸口,讓他自動交出手表,這是可能的;以解雇來脅迫雇員勤奮工作,這也是有可能的;以無理的恐嚇來左右孩子的行動,這仍然是有可能的,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這種不正常的方式通常會引起反感。

卡耐基認為,人們的欲望比生理需求和物質需求更重要的就是“自我的被重視感”。所以,真心誠意地重視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好感。對待朋友,更是如此。我們真誠地讚美別人,尊重別人,對方就會回報我們誠摯的友誼。

因此,對於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不要吝嗇讚美之詞。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給人留下真誠而彬彬有禮的印象,每個人都會願意與我們接觸、打交道,我們就會成為和他們做朋友的最佳人選。

當然,讚美不是獻媚,讚美的目的是幫助別人發現自身的價值,獲得一種成就感,讚美是發自內心的欣賞。讚美與獻媚的動機完全不同,獻媚是為一己私利騙取他人的信任,而讚美則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體驗的表達。讚美可以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讚美是贈給別人的一縷陽光,獻媚是為他人設下的陷阱。

說到底,任何情誼、關係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真誠對待的。讚美之聲會讓我們周圍的人覺得愉快,覺得喜歡和我們在一起。實際上,這正是我們對於友誼和關係追求的初衷。

其實,有些時候,對方在意的並不是我們讚美的實質內容,而隻是樂於接受我們對他的注意和好感。這樣,對方當然喜歡和我們在一起,而彼此的關係也自然會和諧而穩定。

★讚美要具體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取得突出成績的時候並不多見。因此,交往中應從具體的事件入手,善於發現別人最微小的長處,並不失時機地給予讚美。讚美用語越翔實具體,說明對對方越了解,對其優勢和亮點越看重。這樣,就會讓對方感到我們的真摯和可信,從而產生親近效應。

例如,“阿彬,你今晚戴的這條領帶配這套黑色西裝,真是好看”,這會比“阿賓,你今晚穿得很好”更有力量。再比如:“玲玲,你每次和人們說話的時候,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這會比“玲玲,你真會與人相處”要好一些。

★掌握讚美的“快樂習慣”

其實在讚美別人的同時,我們自身不但不會有損失,而且還有巨大的“附加利益”,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滿足感。心理學上有個“宇宙規律”,用在這裏就可以說成如果你不能為自己增加快樂,那麼你就不能為任何人增加快樂。所以,我們要養成讚美他人的習慣,盡可能每天讚美3個人以上,這樣我們將會感覺到自己的快樂指數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