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項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真實地了解同一件事情在人們心理上的不同反應。為此,他來到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大教堂,對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提問。
他對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說:“你在幹什麼呢?”
這位工人沒好氣地回答道:“難道你沒看到嗎?我正在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可氣的是這鐵錘太笨了,害得我手都麻木了,這真不是人的活!”
教授走過去,又詢問第二位工人:“你在做什麼呢?”
這位工人搖搖頭,無奈地回答:“要不是為了生計,我是不會做這樣的活的,可是為了每天能得到50美元的工資,我必須做這份工作。”
教授又問他遇到的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這位工人和前麵兩個工人截然不同,他神采奕奕地說:“我正在建設一座宏偉的大教堂呢,雖然我做的工作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工作也非常辛苦,但我一想到未來將有很多人來這裏參觀,並讚美教堂的美麗,我就很開心。所以,我很慶幸自己從事這份工作。”
同樣的工作,3個人卻有著3種心境!
不難看出,第一種工人是最讓人頭疼的,相信他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夠創造出優秀業績的員工。
而第二種工人隻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身上所缺乏的,是責任感和榮譽感,這樣的員工肯定不是企業所依賴和信任的員工。
我們再來看第三種工人,他的心態著實令人欣賞,因為他享受著工作所帶來的榮譽,因此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想要的那種員工,是最為優秀的員工。
回過頭來,我們再審視一下自己,想一想,你對待工作是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呢?每天朝九晚五,在茫然中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領取自己的薪水,要麼高興要麼抱怨一番之後,然後繼續茫然地上班、下班……
這種工作狀態中的我們,顯然是將自己當成是工作的奴隸,想擺脫又擺脫不了,隻好怨恨、抱怨、無奈,而且無休無止。
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怎麼能夠為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熱情呢?
事實上,“工作”是一個包含我們的智慧、熱情、創造力和信仰的詞彙,它需要我們投入熱情和行動,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創造。需要我們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會得到來自工作的回饋。
★抱有雄心
對於一個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來講,是萬萬不可缺少雄心壯誌的。也就是說,要想讓我們能夠在職場中一展雄風,就要壯誌淩雲,抱有雄心。
★自我約束
自我約束是現代職場不可缺少的情商要素之一。有關研究表明,凡是事業有成者,大都具備超強的自我約束能力。
★保持樂觀
前麵我們提到過心態的重要性,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普通人和成功者之間的重要區別。隻有樂觀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仍能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在樂觀者心裏,始終堅信自己最終能獲得成功,為此,他們會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去想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
現在,我們來問自己一個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美?
答案大都離不開“滿麵紅光、精神飽滿、麵帶微笑、心情舒暢”等。既然如此,我們就想辦法在工作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吧,這樣我們就能精神抖擻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戰。到那時,我們將不僅會發現自己變“美”了,而且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價值,就是持有和我們相反心態的人永遠難以企及的成就感。
遠離牢騷,工作是快樂的源泉
不難發現,幾乎在每家企業裏都存在一個或者多個“牢騷族”、“抱怨族”一類的角色。
這些人總會有專門的時間來伸出嘴巴這個偉大的“槍口”指向公司裏的任何一個角落,不是埋怨這個就是批評那個,甚至從上到下,沒有人能夠幸免。
這些人的結果往往不容樂觀。有的可能因為資格老而一直混跡公司裏,有的則隻好溜之大吉,也有的被公司毫不客氣地清除出局。
可是身在抱怨、牢騷之中的這些人,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毫無先見之明,或許直到被疏遠、被孤立,甚至被辭退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抱怨和批評有這麼大的危害啊!
看看我們眼前的景象吧: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擁有大本和碩士學曆,甚至才華橫溢、聰明絕頂,然而這些人總是不能在單位得到重用和提升,原因何在?主要是這些人對工作沒有抱著感恩的心態,而總是站在對立麵,也不會進行自我反省;他們遇到問題不能積極地想辦法解決,而是覺得哭訴和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事。
肖博君剛剛畢業就進入一家很著名的公司上班,他的同學和朋友都羨慕得不得了,肖博君也感到非常驕傲,他接到錄取通知書後就對朋友說:“你們等著瞧吧,公司將會因為我的到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會因為有我這樣聰明的員工而感到光榮。”
肖博君以為,以自己碩士研究生的學曆和學校裏取得的驕人的成績,公司肯定會把他安排在管理者的崗位上,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上班第一天,他就被人領到了公司下屬的一個工廠裏當維修工,維修工作又髒又累,而且很不體麵。剛上了幾天班,肖博君就一肚子的抱怨:“我堂堂一個碩士研究生,就讓我幹這種工作,老板真是瞎了眼。”“這活真不是人幹的,太累了,這讓我同學知道,還不嘲笑死我啊。”“老板真缺德,我討厭死這份工作了,而且工資又那麼低。”有了這些想法,肖博君就開始不好好工作,上班時間偷奸耍滑,每天都在抱怨和不滿的工作情緒中度過。
和肖博君一起被派到工廠裏的方啟剛也是一位研究生,看上去人有些呆頭呆腦,每天除了傻嗬嗬地笑和埋頭工作,從來不抱怨自己的工作多麼苦,反而常常開解肖博君:“沒事的,咱就把這份工作當成積累經驗好了,在基層能學到很多東西呢。其實,我覺得咱們應該感謝公司和老板,是他們給了咱們第一份工作,咱們應該滿足才對。”
本來肖博君就不給方啟剛好臉色,聽了他這番話,更覺得方啟剛“有毛病”了,於是翻著白眼嘟噥著說:“你傻不傻啊,就這,你還能高興得起來,真沒出息。”
然而,幾個月後,方啟剛被提拔到了管理崗位上,而肖博君還是一個維修工,肖博君非常不滿,他又開始抱怨:“這什麼破公司啊?方啟剛這樣的傻蛋都能重用,為什麼不提拔我呢?”肖博君抱怨的情緒越來越重,對待工作也就更加消極了。
到年底的時候,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公司需要裁掉一部分員工,而肖博君成了第一個被裁掉的。
其實,那些能夠真正盡職盡責,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的人,心裏不會有任何的抱怨,他們反而會把抱怨看作瘟疫,唯恐避之不及。而那些總帶著批評公司和抱怨老板的心態工作的人,不但工作效率底下,而且還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後隻得淪落為除了抱怨沒有任何價值的員工。這樣的人,豈不是自毀前程嗎?
★工作讓休息變得快樂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常有這樣的感受:認真投入工作之後,當看到自己所做出了一點成績,是不是有一種放鬆的感覺?其實,這種放鬆中包含著對自己的欣賞,包含著發自心底的快樂,也包含著一份難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也就是說,工作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對比,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完整的周末是多麼地放鬆和自由,也讓我們享受到工作完成後完全的放鬆。
★工作幫助我們在社會中成長
古人有雲:紈絝子弟少偉男。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沒有經曆風吹雨打的,隻在父母親人編織的溫柔鄉裏生活的人,雖然過的是錦衣玉食的日子,但其自身卻往往不會獲得什麼成就。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20歲就因為搶劫罪被關進監獄的小夥子,起因就是他父親死後留給了他太多錢。
因為這些錢足夠他花幾輩子的,所以他從來不用考慮自己去掙錢,所以他也就一點都不知道金錢的用途和價值,於是整天遊手好閑,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吃喝玩樂。最後居然加入了黑社會,並被帶到賭場裏。最終,被騙掉了他所有的家產。他變得一無所有了。
由於毫無工作經驗,也沒有工作的心思,他為了繼續過從前的日子,就開始了偷盜生涯。結果就導致了後來的淒慘下場。
事實上,通過工作,我們可以知道掙錢的艱難,也因此更加明白要腳踏實地地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換句話說,工作對於我們在社會中成長和成熟是大有裨益的。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換一種心態來對待我們的工作呢?
★工作帶給你滿足感和快樂
工作不分貴賤,關鍵在於心態。一個熱愛本職工作的人,即使他從事的是最低微的工作,拿的是最少的薪水,他也是快樂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對於工作的快樂就深有體會:“不少人會認為發明創造帶來的金錢是對熱愛工作的人的回報,但是就我自己來說,肯定不是這樣的。我曾經無數次地想過,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童年時代,那個時候,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已經開始考慮怎樣才能改進電報,於是我用簡單的設備和粗糙的器械來做一些實驗,一想到實驗的過程,我心裏充滿了無限幸福的感受。雖然現在我有了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實驗器械,我是自己的主人,我繼續得到極大的樂趣和回報,但其中最主要的樂趣並非享有經濟上的成功,而是享受工作過程本身。”
應該說,工作和快樂並非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是可以並存的。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最為理想的狀態,莫過於工作能帶給我們成就感和快樂,同時我們喜歡自己用以謀生的手段。
綜上種種,要想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實現更大的價值,都離不開對工作的良好心態,這種情緒,能促使我們積極向上,使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精力,同時,我們的工作也會獲得提升,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而受益的,正是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