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歌》歌詞裏有一句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努力去爭取,就會結束不順的境地。
除了要努力奮鬥外,還要胸懷堅定的信念,讓信念為自己助跑。哈佛大學老師史蒂芬教導學生說:“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內在的心態來改變外在的生活環境。”在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成功離我們很遙遠,而是我們沒有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缺少必勝的信念,缺少披荊斬棘、克服一切困難的信念。
小陳經朋友介紹,去了一家公司做了業務員,或許是對工作沒有興趣,又或許想要成功的信念不夠強烈,小陳工作起來並不積極,整天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當別的業務員一個個拉到客戶,賺了大筆提成時,他卻一個單子都沒談成。
工作兩年後,當年和他一起上班的同事都已經計劃著買房了,他卻還跟別人共同租住在一間15平方米的小屋子裏。落差讓他感到很痛苦,他忍不住跟朋友抱怨:“論學曆,我比我那些同事都高,但是賺錢卻沒有他們多,我怎麼這麼倒黴啊。”
朋友想勸解他,可是看他一副怒氣衝天的樣子,也不好說什麼,大家心裏都清楚,不是他倒黴,是他心裏壓根兒就沒有過賺錢的強烈意願。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地蹉跎著,在小陳做業務員的第5個年頭,公司突然大裁員,由於業績平平,沒有上進心,小陳不幸被辭退了。
小陳站在馬路邊,望著工作了5年的辦公樓,他發現自己孑然一身來,又孑然一身去,真是有些可笑。他獨自捧著裝滿辦公用品的箱子坐在天橋邊,看到一個賣糖葫蘆的大爺在大冷天裏不停地叫賣著。
“你賣這個每月能賺多少錢呢?”小陳突然很好奇。
“我在天橋上賣每個月就賺2000來塊錢,不過,我沒有全指望這個,我每個月還會往各個超市送糖葫蘆,那個才是大頭。孩子們大了,我這老頭兒能幫的就多幫點兒,別人都說我老了,幹不動了,可是我不服氣,我才60幾歲,我不覺得老,我有手有腳,我相信我認真做起事來不會比那些年輕人差。”
聽完老大爺的話,小陳突然明白為什麼之前大家都說自己缺少信念了,一直以來,他都有意回避著應有的責任,從來沒有讓自己充滿動力過,自己20幾歲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心中的信念竟然比不過一個老人家。
有人說:“沒有信念的人是庸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人一旦缺少了信念,就失去了任何前進的動力,這樣就會一直停留在原點,從此碌碌無為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所以,讓自己胸懷必勝的信念吧。如果你能每天為自己灌輸這樣的信念:繼續堅持,向著目標,我一定行。那麼,就算你是一塊頑石,也會被雕琢成美玉。
曉磊從小就很聰明,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雖然他不是班上最用功的學生,但卻是成績最好的學生。讀六年級的時候,爸媽一直督促他要好好用功,不然就考不上重點初中,曉磊卻不以為意,很少在課外時間用功讀書。
終於,畢業成績出來了,曉磊考了第10名,與重點中學無緣,這讓習慣當第1名的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好幾次都想掀桌子、踢凳子,但是生氣有什麼用呢?聰明的他很快清醒過來,如果想洗刷掉“恥辱”,就要用成績來說話。
暑假結束,升入普通中學的曉磊像換了個人,每次上課都聽得很認真,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分上課下課都唧唧喳喳個不停。經過半年的學習,年終考到來了,這一次,曉磊取得了全年級第2名的好成績。
後來,成績穩定的曉磊又順利考入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回憶自己初中以來的每一步,曉磊說:“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不順就是小學升初中那次考試,當然,我又委屈又羞愧,我暗暗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者,我不比任何人差,隻要我用功,就一定會成功。”
曉磊小小年紀就抱定了必勝的信念,信念幫助其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如果在升初中那年,他隻是一味地生氣而不懂得努力奮鬥,也許他的人生就會一直暗淡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強者的機會,而生活中那些不順的事就是一個契機。不順帶給我們的不隻有委屈,還有機會,如果我們能從不順中及時調整自己、不斷鼓勵自己,那麼就可能將自己變成一個強者。
用機智代替憤怒,用冷靜處理煩惱之事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之禍”,比如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人打了一下,或者上司突然把我們的工作計劃打亂了,又或者辛辛苦苦把房間打掃幹淨後,孩子們一下子又弄了個亂七八糟。這個時候,你或許會怒火中燒、大呼委屈,恨不得把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人痛打一頓。
不過,很多時候,現實並不允許我們那樣做,就算我們真的那麼做了,也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讓我們頭疼的事情。不僅不能改變現狀,還會讓我們麵臨新的麻煩以及委屈,比如在大街上和人大打出手、被上司一句話給開掉、孩子鬧著要離家出走。
麵對這些煩惱的事情,想最大限度減少損失或者讓自己擺脫尷尬,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心平氣和,用機智代替憤怒。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機智代替憤怒,就來看看下麵兩位名人是怎麼做的。
讓我們看看被稱為奇跡創造者的拿破侖的故事。
盡管身份和氣勢超然,但拿破侖的身高隻有1.68米。當年,在他擔任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時,他手下一名將軍總是不服從命令,這給他的工作帶來了很大麻煩,於是,他對身材比他高大很多的部下說:“將軍,你的個子正好高出我一頭,但是,如果你再不聽指揮的話,我會馬上消除這個差別。”
拿破侖並沒有生氣地直接訓斥那位將軍,他運用了柔中帶剛的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這樣做既保全了那位將軍的麵子,也順利地把命令傳達了下去,可謂一舉兩得。
接下來,再來看看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故事。
唐高宗中後期,許多官員不滿武則天幹預朝政,便聯名上書給皇帝李治,請求廢後。盡管李治對武則天寵愛有加,但迫於壓力,還是同意了群臣的請求,並且和上官儀一起去了武則天所住的宮殿。當上官儀拿著詔書準備向武則天宣讀時,早已得到消息的武則天沒有驚慌,也沒有憤怒,她先是對傻站在一旁的李治噓寒問暖,然後轉身問上官儀,他手中拿的是什麼東西。
上官儀將目光投向李治,想從他那裏得到一點兒暗示,但李治卻臨陣退縮了,他隨口敷衍道:“不過是一本書罷了。”上官儀怒其不爭,卻也無話可說,武則天卻開口問道:“是什麼書呢?可否借我一看?”
上官儀避開武則天的目光,再次望向李治,如此一來,武則天心裏就完全明白眼前是怎麼一個形勢了,她慢悠悠地走到女兒太平公主身邊,說道:“太平,你是我和你父皇最珍愛的女兒,功課可不能太差了,今天我來考考你的學問,你把那本書的內容念給我聽聽。”
小太平公主依言從已經呆滯的上官儀手中拿過詔書看了起來,看到一半,她為難地說道:“母後,孩兒有許多字還沒學呢。”
“沒關係,念你認識的就行?”武則天鼓勵她。
小太平隻好磕磕巴巴地念了起來:“……性非溫順、妖媚惑主、殘害忠良……母後,孩兒真的不認識。”念到一半,小太平實在不忍心,不敢再念下去。
武則天強壓住心中的怒火,歎口氣,麵帶淒楚地將詔書拿了過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完後,她不哭也不鬧,隻是用哀怨的眼神看著李治,看著看著,漂亮的眼睛裏便蓄滿了淚水,把李治看得頭皮發麻、心疼不已。
武則天看出了李治眼中的不舍,遂又開口問道:“皇上,您是明天上朝宣旨?還是現在就宣?宣旨後,我不能再陪在您身邊,還望您自己照顧好自己。”此時,李治再無招架之力,連忙出言安慰,再不提廢後之事。不久後,上官儀被發放到很遠的地方當差去了,最後以密謀造反罪被流放。
故事中,武則天幾乎“命”懸一線,如果她在看到廢後的詔書後跟李治大吵一架,隻會加強李治廢後的決心,但聰明的她並沒有這麼做,她知道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做的資本,憤怒或是爭吵隻會讓自己的下場更加不堪。
讀完上麵幾個故事,你或許就理解了如何用機智代替憤怒。憤怒給我們帶來的後果是難以預料的,一旦這個後果超過了我們的承受範圍,我們就算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順和委屈就憤怒不止,如果實在感到委屈,就用機智且平和的言語代替爭吵。
眼高手低的人成不了大氣候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小事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就幻想著去成就一番大業。當夢想無法實現時,他們便深感委屈,並感歎自己運氣不好。殊不知,把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在運氣上是一種十分懦弱的表現。
荀況的《勸學篇》裏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前蘇聯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可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如果不願意做小事,隻想著做大事,最終的命運隻能是被社會淘汰。
吳明是公司裏的話簍子,他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如何如何的能幹,但說得好聽,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工作兩年了,吳明的業績一直是墊底的,但是他一點兒都沒覺得不好意思,動不動就說其他同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部門中有一個同事特看不慣他,諷刺道:“我們不行,難道你這個墊底的就行了?”
這句話如果換作是說別人,估計早就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了,但是吳明卻一臉的不以為然,他辯解說:“我就是運氣沒你們好罷了,老板總是安排一些小客戶給我,我才不願意為那些人費腦筋呢,要是他能給我個大客戶,我早就成銷售冠軍了。”
同事們聽得多了,也就不理他了,任他一個人唱獨角戲。老板知道吳明的情況後,覺得有必要打磨一下他眼高手低的壞習慣,於是就讓他去拜訪一位大客戶。
吳明很高興,覺得自己這次可要揚眉吐氣了,但是他一點兒跟大客戶過招的經驗都沒有,也沒有提前去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他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了,也沒有將其當成一件大事去對待,以致當他站在客戶麵前時,襯衫上竟然還有早晨吃東西留下的油漬。
客戶從一開始就一副興趣索然的樣子,這讓吳明極為失望,他覺得自己運氣太差,好不容易遇到個大客戶,卻對自己的產品沒什麼興趣。
吳明像背書似地把產品介紹了一通,20分鍾過去,就隻聽他一個人在說話,客戶除了偶爾“哦”一聲,幾乎沒有回應。當吳明覺得自己快詞窮的時候,客戶突然開口了:“你帶樣品來了嗎?我想看一看。”
“樣品?對不起,我忘了,我現在讓同事給您送過來,好嗎?”
“不用了,今天就到這裏吧。我一會兒還有別的事情,再見。”緊接著,客戶就安排秘書把吳明請了出去。吳明垂頭喪氣地回到公司,剛進部門就開始抱怨客戶的態度,同事們視而不見,都不予理睬,部門經理也再次確定吳明這個人的確不值得重用。
吳明跟小客戶談生意時總是心不甘、情不願,覺得公司在大材小用,但是當他麵對大客戶時又表現得很失敗,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從吳明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眼高手低的人是很難做成什麼事的,更別說是什麼大事了。他們陷入了誤區卻不自知,他們空有大的抱負卻沒有真本事。
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天下”的能力是靠持續不斷地“掃屋子”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同理,隻有先把小事做好才能有能力做大事。當然,一個可以把大事做好的人在小事上也絕對不含糊。
眼高手低的人多是自以為是的人,而真正有本事、踏實肯幹的人往往是最低調、最默默無聞的。
如果你正在為無法完成一番大事業而感到委屈,不妨先審視自己:我有沒有犯眼高手低的錯誤?是不是足夠踏實?有沒有積累足夠的能力和經驗?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