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你安定下來了,不幸的日子結束了。”同事安慰她。
“是的,我的生活安定了。”王姐仍然微笑著,眼睛裏卻湧現出一層薄霧,“可是,我卻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害怕又一次被送走,害怕徹底被人遺棄。除此之外,我還害怕開車時撞車、害怕家裏突然著火、害怕我的養父母突然死去,總之每天都是緊張兮兮的。”
“怎麼會這樣?可是你現在這麼樂觀,你是怎麼調整的?”同事更加好奇。
“這都是因為我的丈夫,”王姐的眼睛亮了起來,“我的丈夫是我的大學同學,他是一個很理性、很樂觀的人,他對我說,不要讓過去的不幸和委屈影響現在的情緒,他還幫我分析,我所害怕的事情所發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為了讓我相信,他帶我去爬一座很陡峭的山,我很害怕會突然摔下去,他就一直鼓勵我,慢慢往上爬,一定不會出事。最後,我果真順利地爬到了山頂。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慢慢地,每發生一件事,我就會往好的方麵想。比如,我打不通我養父母的電話,我會認為他們是去外麵玩去了,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會想象他們遇到了麻煩。”
“看來,你是完全從過去的不幸中走出來了?”
“差不多吧。我丈夫說得對,過去的不幸就是紙老虎,看著嚇人,可是輕輕一捅就破了。人活一世,誰都會遇到點兒不幸,我不能讓已經過去了的不幸影響我今後的生活。”
不幸是最殘酷的委屈,但它不會一直折磨我們。當你在為自己的不幸感到沮喪時,就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那些人能從悲痛中走出來,我也能。不幸以猙獰的麵貌出現在世人麵前,但是它不會糾纏我們一生,隻要我們勇往直前,微笑地麵對人生,就會將悲劇轉化為喜劇。
此外,你也可以把不幸看作是上天給你的考驗,或者把它當作是一位嚴格的老師,不管這位老師多麼厲害,你都不能自暴自棄,應該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充實自己,以便讓自己能早日學有所成。
不幸是一條並不好爬的成功階梯
不幸就像階梯,它的頂端連接著成功。當然,這個階梯並不好爬,它是布滿荊棘的,而且有時讓人感到冰冷刺骨,有時讓人感到炙熱難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折磨人的階梯,一旦你爬上去了,你就會獲得成功和解脫。
翻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履曆,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跟他們不幸的生活有著莫大的關係。比如舉世聞名的大文豪高爾基早年喪父,11歲時就給資本家當學徒工,經常受冷挨餓。不幸的童年生活讓他有了深厚的生活閱曆,使他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人生,這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你看到或看不到的很多地方,有許多人都是在經曆過不幸後發憤圖強並最終走向成功的,比如下麵故事中的建築師。
一名建築師因為一次施工事故失去了雙腿,每當他想到在以後漫長的生活中,自己永遠無法再自由行走,就感到十分委屈和絕望。
家人為了開導他,便帶他去參觀畫展。那次畫展是市藝術展覽館專門為一位殘疾畫家舉辦的。在展覽館轉了一圈後,他被大廳一角的一幅水彩畫深深打動了,那幅畫畫著一片金色的海灘,海灘上擱淺著一條船,那條船看起來十分老舊,但仍然頭朝大海,好像隨時準備出航。建築師發現,在那稍稍傾側的船體下隻有一小窪清水,根本無法將其送入大海。但是,在畫的右側卻寫著一行非常有力的字:“相信吧,潮水會回來!”
突然間,建築師從這幅畫中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震撼著他。經過多方打聽,他終於了解到這幅畫作出自於一位年逾七旬的殘疾老者之手。老者大半輩子都是健健康康的,但是在十多年前卻因患上進行性運動神經疾病而臥床不起。這麼多年來,他一直頑強地與病魔作著鬥爭。
很長一段時間,建築師都被老畫家的精神以及他的話感動著,於是,他決定讓家人陪他去拜訪那位老畫家。當他來到老畫家家裏時,半躺在床上的老畫家正用兩個枕頭墊著後背,在畫板上作畫。
按理來說,那樣的姿勢會讓老畫家很痛苦,但是在老畫家枯瘦的麵孔上竟一點兒也沒有痛苦的神情。看到有客人來,老畫家這才放下畫筆,熱情地與他打招呼,並且始終微笑著。在兩人交談中,建築師坦誠地對老畫家說:“見到您之後,我開始為自己曾經的怯懦感到羞恥。”不久之後,這位重新振作起來的建築師成為了業內令人望其項背的佼佼者。
建築師是不幸的,起初他險些掉進委屈和抱怨的泥淖中出不來,好在他遇到了同樣不幸的老畫家,老畫家的精神和頑強的意誌鼓舞了他,讓他感受到了力量。可見,不是人們沒有與命運抗爭的能力,而是缺乏與命運抗爭的決心。如果擁有了決心,人們就能跨過不幸,進而取得成功。
不幸這條階梯是布滿荊棘的,人們每從上麵走一步,都會感到痛苦,但正是因為這樣,才更能凸顯它的嚴酷。凡是能通過如此嚴格的考驗的人,都有可能將曾經的不幸化作成功和財富,將委屈化作動力和信念。英國著名的汽車商約翰·艾頓就是一個從不幸中走過並最終獲得成功,將不幸化作財富的人。
在一次名流聚會中,約翰·艾頓向他的朋友,也就是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講述起了自己充滿苦難的過去。
他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父母早逝,姐姐用幫人洗衣服、做家務掙來的錢將他撫養長大。然而,姐姐出嫁後,他的姐夫厭惡地將他攆到了舅舅家。舅媽更是自私,每天隻給他吃一頓飯,還命令他收拾馬廄和剪草坪,小小年紀,他就飽受了委屈。後來,他去做學徒,租不起房子,就住在郊外一處廢舊的倉庫裏,一住就是一年。
丘吉爾對此感到很驚訝,他沒想到這樣一個在商界中舉足輕重的富貴人士竟然經曆過那麼多不幸,便問他之前在遭受苦難、忍受委屈的時候為什麼不說出來尋求幫助。
艾頓淡然一笑,回答道:“正在受苦或正在擺脫受苦的人是沒有權利訴苦的。我如今很富有,可以說是苦難給我帶來了財富。但我的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我用自己的雙手戰勝了它。”
在眾人或認同或不解的目光中,他又說:“隻有戰勝了苦難,苦難才稱得上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如果你在戰勝苦難之前停步不前,一直向別人訴苦,那別人就會當你是在乞求可憐;如果你在戰勝苦難之後再講述你的經曆,那麼別人才會覺得你是有毅力、值得敬重的人。”
艾頓的一番話讓丘吉爾感悟頗多,他重新修訂了自己“熱愛苦難”的信條,並在多年後於他的自傳中寫道: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委屈化作動力,將苦難變成財富,將其轉變為財富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用自己的雙手戰勝它,你給苦難的每一次打擊都是你賺到的財富。
有人說,最大的幸運者也是最大的不幸者;也有人說,成功的人不是從來未曾被困難擊倒的人,而是被擊倒後能夠站起來並積極地往成功之路邁進的人。的確,如果不幸不能讓我們低頭,那麼它就會助我們成功。
當我們看到成功者的頭上戴著閃亮的光環,而自己卻那麼卑微地生活著時,內心會充滿委屈。有委屈能夠理解,但是不能因為委屈就埋怨人生不公,因為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風雨和不幸中一路拚殺過來的。我們應該從這些成功的人身上領悟什麼叫不經風雨不見彩虹。當我們陷入不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也不要急著為自己叫屈或埋怨,我們首先要用清醒而理智的頭腦認清不幸,並要用堅強的意誌戰勝不幸,當把不幸打敗時,我們就會成長為一個真正剛強的、成功的人。
你可以像“沙漠玫瑰”一樣生存
有人把不幸比作沒有盡頭的荒蕪的沙漠,認為不幸像沙漠那樣讓人感到絕望。沙漠是幹旱的,這為生物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危機,但是,沙漠上並非寸草不生,有一種很像草的植物就頑強地生活在沙漠裏。
這種植物的生命力很強,將其曬幹多年之後再拿出來泡進水裏一天一夜,它依然會活過來。於是,科學家們給這種普通的植物取名為“沙漠玫瑰”,認為它是一種最美麗的植物。如果不幸是沙漠,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些生活在“沙漠”中的人,用頑強的意誌力由一個普通人蛻變成令人欽佩的“沙漠玫瑰”。
美麗的丹麥女作家——蓋倫·璧森就可稱得上“沙漠玫瑰”。有一部曾獲得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叫做《走出非洲》,它就是以蓋倫·璧森為原型來寫的。蓋倫·璧森的故事曾感動了很多人,她的才華也被世人所矚目,就連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也都對她讚賞有加。1954年,當海明威上台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真誠且謙虛地說道:“得此獎項的人應該是蓋倫·璧森。”
蓋倫·璧森的前半生是在接二連三的不幸中度過的。最初,她辛苦經營了18年的咖啡園因長年虧本被拍賣了;接著,她深愛的英國情人因飛機失事而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後來,她的婚姻破裂,前夫毅然決然地再婚了;最後,她失去了健康,醫生告訴她,多年前,她從丈夫那裏感染到的梅毒發作了,病情到了藥物不能控製的階段。
拖著病體,帶著滿心的傷感,蓋倫·璧森離開了非洲。剛回到丹麥時,蓋倫·璧森幾乎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維持,她沒有一技之長,也不能像健康的青年人那樣去打零工,走投無路時,她隻好回到年邁的母親那裏,依靠母親來生活,這讓她的心情跌到了穀底。
很長一段時間,蓋倫·璧森都是在委屈和痛苦中度過的,但是她並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讀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文學作品後,蓋倫·璧森終於鼓足勇氣,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花了一個冬天的時間,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7篇詭異小說。
然而,她始終是不幸的,盡管跑遍了丹麥的出版社,但還是沒有人欣賞她的作品,有人甚至認為她寫的故事給人一種頹廢感。後來,蓋倫·璧森帶著自己的作品去了英國,在那裏,她仍然處處碰壁,有一個英國出版商回絕她說:“我們英國現在有那麼多的優秀作家,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因此,蓋倫·璧森委屈、頹喪地返回了丹麥,又過了一段消沉的日子後,突然有一天,她的哥哥猛然想起自己曾在旅途中結識了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美國女作家,於是,他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給那位美國女作家。令人欣慰的是,那位女作家的鄰居正好是個出版商,出版商讀了蓋倫·璧森的作品後大為讚賞,願意為她這部出色的作品冒一冒險。
1943年,蓋倫·璧森的第一本作品《7個哥德式的故事》在紐約出版,沒過多久便好評如潮,還被《這月書俱樂部》選為該月之書,此時,蓋倫·璧森已經50多歲了。
此後,蓋倫·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書寫,先在紐約出版,然後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麥,以丹麥文出版。蓋倫·璧森在成名後說:“在命運最低潮的時刻,我和魔鬼做了個交易。”她把自己一生的經曆都變成了故事,不過,她把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設定為100多年前,因為她認為,唯有這樣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學創作自由。熟悉蓋倫·璧森的讀者,不難在其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
蓋倫·璧森去世於1962年,在她離世將近50年後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並列為丹麥的“文學國寶”,她的故居也成了“蓋倫·璧森博物館”,前來瞻仰她故居的遊客大部分是她的文學崇拜者。在寫作初期,蓋倫·璧森以Isak Dinesen為筆名,lsak在猶太文中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采用這個筆名,或許是在向世人說明,她在用笑聲麵對不幸的命運。
如今,蓋倫·璧森的作品是國際學者鑽研的科目之一。從絕望的黑暗深淵一躍而成為文學天際一顆閃亮的星星,蓋倫·璧森看似幸運,其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辛酸。蓋倫·璧森寫出的故事之所以那麼感人,是因為她把自己一生中的各種不幸和委屈過濾、濃縮後全部寫進了故事中,是不幸的土壤給了她養分,讓她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