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婚姻規劃:給褪了色的婚姻染色
幾乎每一對夫妻都曾擁有過甜蜜的愛情和回憶,也都曾擁有過激情燃燒的歲月。結婚前,為了吸引對方,戀人都會刻意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麵,而掩蓋自己的不足,因為彼此欣賞和愛慕,情人眼裏出西施,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優點,忽略了不足和缺點,即使看到了一些,也當成是可愛的表現。結婚後朝夕相處,防禦心理沒有了,雙方都不需要再掩飾什麼,缺點和不足也一點一點地暴露出來,此時再看對方,毛病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婚姻生活天長日久,沒有人能夠保證每次都能順利地解決婚姻中隨時出現的問題。特別是人到中年,經曆了十多年如一平凡瑣碎的日子,浪漫和激情被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消磨,包容和耐心也在難言對錯的衝突中變成審美疲勞,相處更成為一種責任和習慣。與情感的脆弱相比較,人到中年,經濟和意識的獨立性都在增強,隨著社會閱曆的豐富,價值觀也可能發生多元變化,人生可選擇的空間也還比較大。此時,一點點情感上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給婚姻帶來變數。
那麼,中年婚姻靠什麼維係?該如何強化彼此的吸引力,給婚姻重新染色呢?婚姻永遠不是鬆懈、享樂的溫床。自我成長無止境,除了在婚姻中不斷保持獨立的自我,始終引發對方的關注,始終吸引對方外,其他一些方法也可能讓婚姻更幸福美滿。
換一種方式打量你的另一半
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常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於我們的愛人也是如此。換一種方式打量自己的另一半,從心底真誠地想想對方的優點,也許當你看到這些優點時,那些缺點就微不足道了。同時,通過不同的方式打量自己的愛人,我們可能會從他/她身上發現一些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側麵,重新找到對自己愛人的新鮮感,改變一下已經習慣的、單調的婚姻生活。
事物常常會因不同的觀察角度而變得不同,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同的側麵,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都有光明和陰暗處。那麼,在婚姻中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另一半的身上也會多多少少的有讓你不能接受的部分。經曆了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後,日子還是一如既往的平凡瑣碎,昔日的浪漫和激情不在了,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消磨著我們的每一天,習慣了對方,包容了對方,難免會出現審美疲勞,於是對方的缺點就被一百倍,甚至一萬倍地放大。在年過40的中年人的百態婚姻裏,可能有太多的人因此而對自己的另一半有太多的抱怨,天長日久,抱怨導致了婚姻的不和諧,甚至更糟。在這種時候,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或者換一個角度去打量對方,也許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換一種方式打量自己另一半的益處:第一,當你的眼中盡是對方的缺點,並因此而抱怨不止時,請閉上那雙僅看到對方缺點的眼,打開優點的眼,從心底真誠地想想對方的優點,也許當你看到這些優點時,那些缺點就微不足道了。
40歲的楊先生畢業於北京市一所著名高校,工作後靠自己的努力,運氣不差的他現在已經是單位重量級的領導幹部了。楊先生和美麗賢淑的妻子有一個讀初中的漂亮女兒。妻子曾經也是單位的骨幹,因為丈夫和孩子不得不放棄事業。近幾年來,工作對她來說隻是一個飯碗、一份生活的保障而已。妻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家人身上,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發展,照顧孩子的生活。
楊先生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然而最近他卻對妻子有太多的抱怨,主要是因為妻子的不思進取、隨遇而安。曾經也受過高等教育的妻子,不但沒有了當初的銳氣和執著,更沒有了理想與追求。那些曾經讓她充滿熱情而為之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現在成了她嘲笑的對象。妻子的業餘愛好從以前的看書、欣賞音樂變成了打麻將、看電視。平時最多也就看看報紙雜誌。女兒喜歡彈琴,但曾經對音樂也頗為欣賞的妻子,如今這些細胞不知都跑哪裏去了,一聽女兒練琴她就煩。為這事,妻子跟女兒和自己還吵過好幾回。
不知從何時起,他們兩人的話越來越少,楊先生更多的是和女兒交流,女兒有什麼心事總是跟爸爸說,從來不跟媽媽講。妻子想過來湊熱鬧也均遭拒絕:你聽不懂,跟你沒有共同語言。目前,雖然他們還是一家人同居一室,但楊先生感覺和妻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在楊先生的例子中,我們看到楊先生僅僅是因為妻子喪失理想,增添了一些自己不能容忍的小毛病而與妻子疏遠。如果楊先生能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妻子,也許就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當善良的妻子以犧牲自己的事業、才幹乃至成長機會為代價,心甘情願做一個“賢妻良母”時,在若幹年後早已在婚姻的道路上失去了原本的自己,而成為一個“瘸子”。如果能看到這一點,看到妻子對全家的付出,應該想到的是感激,應該理解妻子。而自己如果能主動幫妻子分擔一些家務活,或者找個鍾點工,並主動勸妻子去學習新東西,那麼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了。畢竟妻子也曾經受過高等教育,也曾經有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每個人都不會自甘落後。
婚姻是一場“雙人舞”。人到中年,婚姻已不僅僅是愛情,更多的是兩個人一直以來的共同經營。在這過程中,有付出,也有收獲、有快樂,也有各種對對方的不滿。伴隨著在婚姻整個旅程中最可貴的,應該是共同的成長。
我們再看王女士是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
王女士的愛人朱先生是那種心裏有話不願表達的那種男人,稍微有點大男子主義。朱先生不愛學習,工作也喜歡安於現狀,並且最近開始迷戀網遊。他的這些缺點,讓王女士現在有些煩,變得有些太嘮叨了,滿眼裏都是他的不是、他的缺點,總想力圖去改變他、糾正他的行為。中間引起了相當多的不愉快,朱先生又不愛說話,兩人常常打冷戰。
最近的一場冷戰使王女士引發了對自己婚姻的思考。她突然意識到,也許這是她自己的敗筆,誰也不會為誰改變,有的隻是相互去適應、去包容。她覺得自己是個很容易寬容別人的人,對待朋友、同事,甚至是傷害過自己的敵人都可以無限地去包容、諒解,可對自己的愛人呢,要求卻如此苛刻。
其實以前她也是認可自己老公這種踏實本分的人,要不認可也不可能嫁給他,自己喜歡的就是他這種踏踏實實的為人。可婚後為什麼擴大了他的缺點,幾乎不去挖掘他的優點了呢?比如他勤勞、孝順、細心、脾氣溫和,雖然有時有點兒倔強,但對自己還是很好的。他的優點是很多的啊。她覺得應該要把他的優點無限放大,這樣的婚姻生活才能幸福。
於是,中午王女士主動給老公發了個短信,說想晚上給他做菜吃。老公回複:“好的,我先把飯做好,等你大顯身手。”王女士覺得開心極了。
晚上下班回家,老公做好了飯、蒸了個雞蛋糕、洗好了菜。而王女士做了個熗幹豆腐絲、西紅柿炒雞蛋、糖拌西紅柿。一共才用了45分鍾,他們開始吃飯,老公說好吃。雖然王女士知道幹豆腐有點鹹,西紅柿湯有點多。而老公做的米飯放了自己昨天買的小米,盡管老公說過他不喜歡這種吃法,但他還是做了,王女士心裏一陣溫暖。而老公又幫王女士收拾完碗筷,獨自值班去了。他們和好如初。
與愛人相處其實跟與同事、朋友相處一樣,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愛人不像朋友,愛人朝夕相見,是要一輩子共同相處的,所以更難把握。隻要保持一顆真愛的心、平常的心,真心地去愛、去關心、去支持、去包容、去嗬護,相信婚姻是一個回音壁,付出什麼就會收獲什麼。愛人開心了,自己自然就開心了;愛人快樂了,自己也就跟著快樂了,婚姻生活就幸福了。
是的,換這種方式去思考,相信絕大部分婚姻會幸福的。
換一種方式打量自己的另一半,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你可以從自己的愛人身上發現一些也許你從沒有發現過的側麵,重新找到對自己愛人的新鮮感,改變一下已經習慣的、單調的婚姻生活。
人到中年,夫妻之間常常會陷入單調的生活之中,毫無神秘感可言,這一時期的婚姻變得比較脆弱。十幾年所積攢下來的個性差異一覽無遺,爭執、吵鬧不斷湧現,成為了彼此傷害的利器,甚至會令婚姻癱瘓。
在這種情況下,如能換掉老眼光,重新打量一下眼前這個自以為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的人,你會有不同的發現。因為人是個多麵體,如果你總是習慣性地看一麵,那他就是一麵,而如果你轉一轉,就會看到另一些不同的麵,婚姻也會豐富多彩。
沒有更好的,隻有適合你的
世界上永遠有比現有的更好的東西,婚姻也是如此,你永遠會發現比你愛人更好的人。但一個事實是,更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因此,對於婚姻,永遠是適合自己的是最好的,不適合自己的再好都不是好的。這就好比是鞋子,合腳的、舒服的才永遠是最好的。
關於婚姻,可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曾經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將婚姻中的雙方比喻為腳和鞋子的關係。之所以說這個比喻很經典,其實在於它說穿了婚姻雙方兩人的關係——沒有更好的,隻有適合你的。就好比永遠會有比你腳上穿的鞋子好的鞋子,但也許那些好鞋子並不合自己的腳。
對於中年婚姻來講,這雙鞋子已經穿了十幾年了,盡管雙腳也曾磨起泡,鞋子也走得變了形,再沒有新鞋那般亮麗了,可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相互擠壓、磨合,也許鞋子和腳已經成為一體,誰也離不開誰了。有誰會喜歡一雙破舊不堪的鞋子,又有誰會愛上一雙變形而且傷痕累累的腳呢?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在意自己的鞋子是不是破,而要看鞋子是不是適合腳。有人說,可以找一雙新的適合自己的鞋子。不錯,也許的確可能,但你仍然需要時間去找,仍然需要去試,仍然需要去磨合。也許最終找到了,但時間已過去了多年,而自己早已垂垂老矣,而腳上的鞋子又舊了,你得到的仍然是一雙舊鞋子。想想看,仍然不值得。古人早有言在先:“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裏說的就是夫妻雙方磨合的經濟學原理。作家蔣子龍曾言:“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卻可以有完美的合適。家是女人的夢,女人是男人的夢,能將夢轉化為現實的夫妻,才能長久。而在現實中偶爾還能同夢的夫妻就是快樂的神仙眷侶了。”顯而易見,婚姻不能過於理想設計,要注重的就是這個鞋子和腳磨合的經濟學。
讓我們來看一位周女士18年來的婚姻心路曆程。
今年是周女士和老公結婚的第18個年頭。周女士常常覺得很奇怪,因為聽人說過所謂的婚姻接近20年是個坎兒,有“20年之癢”一說。而她和老公還真是“癢”過,去年的一段時間裏,老是覺得這段婚姻是多麼不合適,吵過、怨過、哭過、煩惱過,但最終還是撓了這癢癢,過去了。而似乎現在的他們,不吵了、不鬧了,比起以前倒多了一些默契,彼此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日子安安靜靜地過著,一家三口倒也其樂融融。重新看這婚姻,漸漸覺得由“可過”變得有些“可意”了。
還是那個人,還是這段婚姻,為什麼感覺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周女士有時想想自己也覺得奇怪。但細想又覺得不奇怪,因為圍城裏的雙方都在變,為對方、為這個家,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做著改變。婚姻中其實沒那麼多大矛盾,能走到一起的人多少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那些爭吵、那些不如意常常是因為一些小事、一些習慣引起的。正如有人說的:“和一個人結婚其實也就是和一些習慣結婚,”而習慣對方的習慣,習慣對方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因為改變別人很難,最容易的就是改變自己。
周女士覺得如果對方愛自己,那就應該為自己付出很多而毫無怨言,但現實中,即便對方能做到,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呢?從前自己不愛做飯,老公頗有微辭,周女士會想自己做的事也很多呀,如洗衣服、照顧孩子、整理房間,這些老公怎麼就看不到呢?但後來她才明白,婚姻裏沒有公平可言,不必斤斤計較,事實上老公做的自己不是也有很多沒有看到過嗎?他要的不過是自己在乎他的那種感覺,他喜歡的是他炒菜,自己在旁邊看著,給他做做幫手的那種感覺,而自己硬要定性為他就是希望自己多付出。這些其實是在給自己找委屈,想法變過來了,慢慢也就能享受這種快樂了。
從前周女士的老公總是批評她什麼事都做不好,說人家怎麼怎麼樣,周女士心裏總覺得萬分委屈,但現在她想,也隻有最親的人才會希望自己更好。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婚姻裏做個好妻子,把自己變得更好其實也是再好不過的事了。從前周女士心裏對老公的不上進多少會有些不滿,但現在看到他很積極地準備把握機會升遷,在老年來臨前做最後的一博,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因為老公有為這個家以後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的心,想到這一點上周女士就已經滿足了。
時光就這樣匆匆過了18年。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加,經過生活的曆練,周女士感覺自己和老公的脾氣也都有很大的收斂。家裏的溫暖和平靜越來越多了。雖然也少了很多吵鬧後的浪漫和激情。不過周女士覺得一個家的平靜和睦最重要。到了不惑的年齡,經曆過生活和情感上的很多溝溝坎坎,現在的周女士心態更加平和,不再憧憬蕩氣回腸的愛情了,那種完美的愛情連上天都會嫉妒,還是守著一份平平淡淡的日子長長久久的好。周女士發現自己穿的這雙鞋子不漂亮、不時尚,卻很能暖腳,能讓自己很舒適。於是她學會了珍惜。
讓我們從周女士的例子中,重新回到“婚姻如鞋”的比喻。對於中年的婚姻來說,這個比喻真是太恰當了。一雙鞋子,光鮮與否、昂貴與否、款式如何,是不是名牌都隻是表象,也不是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合腳,隻有穿的人覺得舒適才是好鞋子。而婚姻的好壞也是如此,外人看著美滿幸福的婚姻並不一定美滿,外人看著多麼不般配的婚姻也自有它的幸福之處。個中滋味隻有在圍城裏的人自己最清楚。一樁美滿的婚姻,個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善於感受幸福的人總是能找到幸福,百事挑剔的人即使遇到再好的人也會覺得不滿。
完美的婚姻是很難碰到的,就如我們買鞋,一看就覺得特別漂亮、特別合適、穿著無比舒適的鞋子,還是你能買的起的那個價位的不是那麼容易碰到,我們尋找的另一半,能在各方麵都如你意又對你十分滿意的畢竟太少。如果執意要講究品牌、講究款式、講究材質、講究美觀,或許我們就尋不到一雙合腳的鞋子了。所以不習慣光腳的我們常常會委屈自己找一雙穿上去還算比較合適的鞋子,倘若總是想著這點兒不滿,那麼以後的日子就隻會生活在悔恨裏。
婚姻如鞋,也許還因為好的婚姻也是經過磨合才能有的,就如那些讓我們穿著特別舒服的鞋子,常常是經過了和腳的磨合期。倘若剛穿的時候,你覺得咯腳就把鞋子扔了,去尋找新的鞋子,也許你的生活就總在不停的尋覓中,而慢慢穿著,也許磨合著就能成為你穿著最舒服的鞋子,也許就會覺得這雙鞋子有自己從前沒有發現過的好處,由此而感到幸運,倍加珍惜,這雙鞋也會越來越顯得可愛。
可以相信一點宿命
有時候婚姻是一場宿命,陰差陽錯你就選擇了他 / 她,也許是幸福的,也許是不幸的。幸福的宿命自然最好,讓我們繼續宿命下去。不幸的宿命越掙紮也許越痛苦,在這時勇於承認宿命,積極地在現實中去應對,也許就能從婚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宿命的觀點不一定是消極的,總之要去積極應對。
馬上進入不惑之年的馮女士,最近對自己很迷惑。
馮女士的公司最近效益不好,她每月的工資不到兩千元。而這點錢要負擔一家三口的日常開銷。孩子剛讀高一,學費加生活費是一大筆開支。丈夫幾年前就下崗了,這兩年也找過工作,都沒能做久;他也曾自己幹過,卻因為好高騖遠而放棄。無所事事的丈夫,在家卻像老爺們兒一樣,所有家務都由馮女士一人承擔。而讀高中的兒子,到現在剪腳趾甲也要自己幫忙。馮女士覺得自己完全成了這個家的保姆,忙完了外麵忙家裏。才39歲的她每次照鏡子都會看到一張又老又瘦的麵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一大截。
為此,馮女士跟丈夫談過無數次,希望他能找點事做,幫自己減輕負擔。可丈夫似乎很安於這樣的生活,吃好吃壞都無所謂。馮女士的心情糟透了,眼前的生活讓她看不到一絲希望,感覺自己就像一頭疲憊的老黃牛,隨著年齡的增長,機會就更少,改變也更困難。她一直默默在問,為什麼上天就給了自己一個如此不求上進的男人。
馮女士十分不甘心讓自己這一輩子就如此窩囊地度過,於是想到了離婚。她還特意找了時間與丈夫談起離婚之事,而丈夫聽後並沒反對,隻是向她索要10萬塊錢,拿不出就不離婚。馮女士開始非常生氣,心想丈夫首先想到的是要錢而不是挽留自己,應該是對自己毫無感情了。但氣過轉念一想,丈夫雖然沒錢,但平素也不是個貪錢的人,平時對親朋好友還是比較慷慨的。她突然意識到,丈夫並非真的想向她要錢,而是以此為借口不離婚,也就是說丈夫心裏還是想一起過下去。於是她又去征求兒子的態度,兒子回答道:“離了婚,你就會更好嗎?雖然爸爸不求上進,但起碼他能容忍你。”她沒有想到兒子會這樣回答,是啊,如果說以前的生活讓自己覺得沒有希望,但離婚之後就一定會有希望嗎?馮女士更加迷惘。
生活中我們不免遇到類似的婚姻情況,在度過婚姻最初幾年的激情與新鮮之後,生活的現實就會接踵而來。尤其是人到中年,家庭、工作等諸多壓力更是讓人不堪重負。在自己的生活不盡如人意又難以改變的時候,常常容易執著地把事情歸結於某一點原因。於是這一點原因就會被無限放大,轉而想到了用離婚來解決這一問題,但發現真的想離婚時又有種種糾結,讓你無法離去。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妨認命,或許這會給你提供解決問題的另一種途徑。
有人會反問,這不是更消極嗎?是啊,的確這在表麵看起來是很消極,但如果我們細細從生活的現實來講,它又有積極的層麵。
相信在對婚姻的多種說法中,最不可靠的就是相信緣分和命運的宿命說,但我們不妨再想想,除了緣分和命運,有時我們能找到更合理的說法嗎?結婚之前,男人都非常豔羨和企望娶得一位亭亭玉立、知書達禮、賢惠能幹的女孩為妻;而女人也多會期盼並希望覓得一位玉樹臨風、體己疼人、前途無量的男子為夫。任何人都有對美好生活充滿祈求與向往之心。但最終又有多少人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呢?我們常常錯過了緣分、錯過了時機,在錯誤的時間裏選擇了錯誤的對象、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這眾多的錯誤造就了眼前的婚姻。
據婚姻問題專家統計,在所有的婚姻中大概隻有1%的婚姻是幸運的,而其他99%都各有不幸。這1%的幸運夫妻是建立在婚姻雙方的性格、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諸多條件都比較匹配上的。諸多因素都匹配了,自然他們生活在一起時的衝突就少了,彼此有一種親切感或者說是認同感,日子就可以輕鬆地繼續下去。
而還有99%的夫妻,是所謂不合適的。性格不一樣、生活習慣有出入、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都不同,於是他們生活在一起就需要很長時間的過渡期,直到齒輪磨平了,或者磨合了,婚姻才能繼續維係下去。應該說大多數的婚姻都屬於這99%,尤其是到了中年,道德、家庭和責任感的束縛,為了孩子、為了臉麵、為了所謂的尊言,勇敢地承受著,因此吵吵鬧鬧過了一輩子的夫妻為數太多了。
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99%的現實,想揮劍斬情絲,重新來過,於是你又有了1%的機會,但也仍然難逃那99%的陷阱。
這就是我們說的婚姻的宿命。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是宿命的安排,那麼錯誤的就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命運如此,我們就會珍惜眼前的,不去為那1%的可能性妄自抱怨、幻想。因此,接受宿命不是去消極地承受,而是努力承認現實,然後努力去改變自己,以自己去影響對方,影響整個家庭。性格心理學也說,人不能要求別人為了自己改變性格,你沒有這個權利也沒有這個能力,於是為了提高婚姻的品質,隻能改變自己,讓自己學會去適合對方、適合生活。古人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這同樣適用於婚姻,人總不可能走背運,自己的努力總會影響到他人,改變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