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沉默並非懦弱,而隻是一段生命的沉澱(3 / 3)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被稱為兵馬俑中的精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陝西省就是以跪射俑作為標誌的。

跪射俑身穿交領右衽齊膝長衣,身披黑色鎧甲,脛著護腿,腳上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綰圓形發髻。右膝跪地,左腿蹲曲,右足豎起,足尖抵地。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上身略微向左傾斜,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跪射的姿態古時稱之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坐姿射擊時重心穩,用力省,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秦陵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保存最完整的兵馬俑。甚至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

跪射俑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全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間。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矮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在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如此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跪射俑其實也包含著深刻的處世之道。年輕人初入社會,往往個性明顯,張揚恣意,不會委曲求全,結果可能是處處碰壁。而涉世漸深後,就學會了內斂,少出風頭,專心做事,也就是知道了輕重,分清了主次。

我們應該像跪射俑一樣,時刻保持生命的低姿態,避開無謂的紛爭和意外的傷害,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

雕刻自己的夢想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不要小看了一點一滴的積累,涓涓細流可以彙聚成茫茫大海,成功的奧秘其實說白了就是在不起眼的時間裏默默努力。

在他小時候,沒有人說他有文藝天賦,但是每當學校裏搞個聯歡表演之類,他總是第一個報名。小夥伴們開玩笑地笑話他:“大家快來看,小胖墩也要學跳舞。”天真可愛的他,還總喜歡學著電視裏的演員說話表演,逗身邊的人開心。

他的父母都是醫生,他們的期望就是他能考上一所好大學。但是在他內心裏一直有一個表演夢,他想擁有一個自己的舞台,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實現夢想。

臨近高考的一天,他寫作業累了,就隨手拿起桌子邊的一張報紙翻了翻,忽然看見一則簡短的消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培訓班招生”。看到這條消息時,他的心裏不知為何竟咚咚地跳個不停。經過一整個晚上翻來覆去的掙紮考慮,第二天他決定去報考。

父親知道後當即就火了,母親也反對他放棄馬上就要到來的高考而去學什麼話劇。但他並沒有就此妥協,他瞞著父母偷偷溜出家門,去了報名地點。其實他心裏也沒底,因為根本沒有什麼“資曆”。他想了想自己的獲獎經曆,唯一與文藝沾點邊的是在一次演講比賽得過獎。有獎就行,他心一橫,無論怎樣也要試一試。

沒想到這一試,竟讓他順利地被錄取了。他一路飛跑回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父母,並成功說服了他們。

就這樣,17歲的他進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畢業後,他選擇留校。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他演了8年的配角,在很多演員由平靜變得浮躁的時候,他選擇了默默守候,無論什麼樣角色,他都要用盡心思,演出自己的本色。8年的配角生涯裏,他堅守住了寂寞,磨煉出了精湛的演技。漸漸地,他成了劇團裏的重要演員。

1996年,他憑借在美國話劇《籬笆》裏的精彩表演,獲得了第三屆中國話劇“金獅獎”。兩年後,他又因《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家喻戶曉。2004年到2010年,他一口氣拍了四部《神探狄仁傑》,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觀眾,隨著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全國的電視觀眾都記住了這張憨厚中透露著睿智的笑臉。

他就是國家一級演員。

他說,自己就像一塊石頭,不奢望點石成金,但石頭是可以雕刻的,他隻求將自己精雕細琢成一塊有用的石頭。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參演的每一部戲幾乎都成了他的代表作。從開始的“門外漢”,到現在的“四大台柱”,他不停地雕刻著自己,把一個年少時的夢想雕刻成了輝煌的成功。

女傭,畫家

每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和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白天,她是杜佛夫人家的幫傭。頭發蓬亂,衣裙破舊。她一刻不停地勞作,擦地、洗衣、修剪草坪……雇主夫人的嘲笑,房東太太的謾罵,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她筋疲力盡、痛苦不堪。

但是每當結束了一天的勞碌,她趴在自己那間破舊的小屋的地板上,借著油燈昏黃的光亮細細地勾畫著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畫作,小聲唱著快樂的歌謠——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畫筆的揮灑讓她忘記了所有的勞累和疲憊,忘記了周遭的嘲諷和輕蔑。她沒有畫布、沒有畫架,更沒有畫桌,甚至連畫畫的顏料都是她賠著笑臉賒來的——她甚至經常自己調製顏料:路邊的野草、河底的淤泥、動物的血液等都是她的“獨家配方”。她用手指蘸滿顏料,在一塊塊小木板上,自由自在地畫著隻屬於她自己的畫。

她在這個名叫桑裏斯的法國小鎮上,走過了50年的人生歲月。她沒結過婚,隻談過一次失敗的戀愛。她很少與人交流,沒有人知道她是一個畫家,也沒有人關注過她的畫,人們隻知道她是杜佛夫人家幹雜役的傭人。

1914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伍德的客人來到了杜佛夫人家。伍德是德國著名的收藏家和藝術評論家,畢加索、布拉克都把他引為知己。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伍德無意中看見牆角有一塊小木板,木板上畫著幾個蘋果。它靜靜地被人丟棄在角落裏,但豐饒的顏色賦予了它噴薄欲出的生命力。伍德異常驚喜,在他看來這幅畫不但用色絢麗飽滿到讓人眩暈甚至窒息的地步,而且畫法自然不事雕琢,簡直就是絕美。無比驚訝的伍德急忙打聽作者的名字,杜佛夫人輕蔑地說:“這不過是家裏一個叫薩賀芬的女傭畫的,她可從來沒學過什麼繪畫。”伍德不管眾人驚訝懷疑的眼光,他找到薩賀芬當即買下了這幅畫,並鼓勵她說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女畫家,希望繼續多加練習,並承諾會資助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為她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

就在薩赫芬興奮地每天為了個人畫展努力創作的時候,命運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戰爆發了,德國軍隊打進了法國。伍德被迫逃離了法國。臨走時,他告訴薩賀芬,希望她一直堅持畫下去。薩賀芬的生活又陷入了困窘。盡管窗外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生活艱難,薩賀芬仍舊默默地堅持著,每天都在畫板上不停地塗抹著顏色。

就這樣13年過去了,時間已到了1927年。

有一天,伍德再次來到了桑裏斯小鎮。他在小鎮正在舉辦的畫展上,看到了“薩賀芬”的畫作。他稱讚薩賀芬是不服輸的偉大畫家,並允諾將繼續為她籌備巴黎畫展。

“先生,您知道嗎?執著於自己的作品,就是忠誠於你自己,當我悲傷時,我會去野外,摸摸樹,和花、鳥、蟲子說說話,然後告訴自己一切就會好的。”此時的薩賀芬,眼睛裏充滿著對於未來的希望。

在伍德的資助下,薩賀芬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她第一次購來亮晶晶的銀器,第一次有了寬敞的畫室,她還精心布置了房間,甚至給自己訂做了一套一生中最昂貴的紗裙準備在畫展開幕式上穿。

然而,就在畫展前夕,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事先約定好的巴黎畫展被聯辦方臨時取消。

命運又一次捉弄了薩賀芬。

痛苦失望的薩賀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破舊的小屋,昏暗的燭光裏,她握著畫筆,一刻不停在畫板上瘋狂地塗抹著,直到最後被鄰居送進精神病院。

1942年,薩賀芬在療養院寂寞離世。

1945年,在伍德的多方努力和奔走下,薩賀芬的作品終於在巴黎和世界各地展出,薩賀芬一舉成為法國“現代原始畫派”的著名畫家。

薩賀芬生前籍籍無名,窮困潦倒,飽受世人的輕蔑和嘲笑,一生都在寂寞中度過。但她又是快樂的,她熱愛繪畫並且幾十年堅持不懈,她在執著追求中實現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

有夢想的石頭

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美麗的風景,但更美的是人的夢想。時間是有力的,但更有力的是人的夢想。

一個平凡的郵遞員,日複一日地在鄉村之間穿行。生活簡單平靜,也沒有奇跡,就像每天行走於腳下曲折的小路,停停轉轉卻沒有意外的風景。

他一個人默默地行走著,盡職盡責地傳遞他人的離別思念、悲歡故事、財富渴望……其實,他也有夢想和悲歡,隻是沒有人可以傾訴,也沒有人多去了解。郵遞員每天在心中獨自唱著美麗的歌,寂寞安靜地行走在陽光風雨中。

偶爾他抬頭看著天上的雲朵,出神遐想的時候,一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他把這塊讓他跌倒的石頭拿到眼前仔細端詳,發現它竟然是那樣的美麗,就像是一塊被遺失在荒野中的寶石,蒙著歲月的風塵,一旦拂去風塵,就在瞬間勃發出輝煌的光華。

郵遞員捧著這塊石頭愛不釋手,然後將它放入自己的郵包。因為得到了這樣美麗的一塊石頭,他的心情無比美好,思緒紛飛,如同五彩斑斕的蝴蝶,急於找尋落腳的花朵。他撫摩著石頭,心底裏緩緩升起了一個念頭:如果用這樣美麗的石頭建造一座城堡,該是多麼的瑰麗動人。

幸運的是,在這裏,這樣美麗的石頭俯拾即是。庸常的東西突然具有奇跡般的意味,仿佛是第一次發現這樣的寶庫,以往依稀的夢想如今變得像石頭一樣堅定確切。

從此之後,送信和撿回石頭都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工作,一個輕盈而又沉重的工作。夢想在不斷鼓脹,小小的郵包已經難以裝下,需要用獨輪車來裝載。

人們看到郵遞員用獨輪車裝著信,同時裝載滿滿一車奇形怪狀但也隨處可見的石頭,不明白他在幹什麼。他說,要給自己和大家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堡,這些石頭會帶來奇跡,帶來一種嶄新的存在。

就這樣,他白天傳遞別人的夢想,晚上建造自己的夢想。沒有人願意加入進來,他們覺得這是癡人說夢。郵遞員不為所動,兀自快樂、幸福地建造著自己的城堡,建造著一個人的夢想。

日升又日落,二十多年過去了,郵遞員的城堡終於落成,輝煌壯觀,如童話裏的夢幻宮殿,奇跡在平凡中驚現。那些石頭如果依舊散落在原野上,就僅僅是讓人熟視無睹的石頭,然而現在,它們化作矗立的城堡,讓人以為走進了兒時的夢中。

法國一家報社的記者無意間發現了這座空前絕後的城堡——準確一點說,不隻是一座,而是許多座錯落有致的城堡,像是一枚枚巨大瑰麗的戒指,或者是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禮物。

記者被郵遞員的創意和毅力所折服,觸摸著一塊塊不同凡響的石頭,他被郵遞員的夢想感動得熱淚盈眶。

記者報道後,許多人慕名前來。小路漸漸拓寬,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矗立在郵遞員偏僻寂寞的住所的一座座以往隻有在童話中才能想象的城堡。

這並非一個虛幻的故事。這位鄉村郵遞員名叫薛瓦勒,那些城堡已經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它的名字叫做“郵遞員薛瓦勒之理想宮”。在城堡入口處的石頭上,鐫刻著一行耐人尋味的文字:“我想知道一塊有了夢想的石頭能走多遠。”平凡而偉大的鄉村郵遞員薛瓦勒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了我們最動人最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