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出真知,從身邊小事做起 ◎
很多人都借口胸懷大誌而對身邊的小事不屑一顧,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小事中往往蘊含了真理,而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要成大事,首先就需要具備做大事的能力。怎樣培養能力?不外乎兩條途徑,學習和實踐。理論重要,還是實踐重要?答案當然是實踐重要。實踐才能出真知,而要實踐就必須置身於自然和社會之中。隻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斷實踐,不斷積累,才能夠壘起成功的基石。成功都是經過不斷的實踐積累而來的。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麵豐富的經驗。
李時珍是我國明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和植物學家,他用畢生精力所完成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被譽為“古代中國的百科全書”,並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藥典”,這部書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醫藥學和生物學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時珍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從身邊的小事學起,這就是他成功的經驗。
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從24歲開始收治病人。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他發現以前的醫藥書裏好多草藥不是沒有記載,就是錯誤百出、混亂不堪,真是害人不淺!他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他認為熟讀書不如多實踐。後來,他撰寫《本草綱目》時,便是根據自己的醫療實踐,對以前書裏的錯誤一一作了修正。在舊的記載裏,虎掌和天南星本來是一種草藥卻誤認為是兩種;把卷丹張冠李戴地當成了百合;甚至還把狼毒當成了防葵,勾吻當作了黃精,這是把毒藥當成了補藥,就更加害人了。為了修正醫書的錯誤,他從自己的實踐出發,每確認一條就修改一條。隨著他的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終於有了後來的《本草綱目》。
有一次,李時珍問父親:“書上說白花蛇肚皮下有24塊斜方形的花紋,是真的嗎?”父親回答說:“我們蘄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可以到鳳凰山抓一條看看,不就明白了嗎?”第二天,他早早地便到了鳳凰山,恰巧看到一個捕蛇的老人爬到了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條白花蛇。他一看,的確是這樣,這才在書上記載下白花蛇肚皮下有24塊斜方形花紋。
當看到書上說穿山甲能吃螞蟻的時候,李時珍怎麼也想象不出來穿山甲是怎樣吃螞蟻的。為此,他特意到湖邊去觀察。看到穿山甲把鱗片張開,身上放出一種特殊的氣味,而螞蟻一聞到這種氣味,就鑽到鱗片底下。等螞蟻爬滿了全身,它便猛然把鱗片一合,很快鑽進水裏,然後再把鱗片張開,等螞蟻都浮到水麵上時,它就用舌頭去舔,飽餐一頓。他特地解剖了一隻穿山甲,“曾剖其胃,蟻約升許也。”這才相信了記載。正是因為李時珍嚴謹的治學態度,從身邊小事著手,才有了《本草綱目》中這些準確而詳細的記載。
李時珍經常收集民間偏方。他給人看病不要錢,隻是求人家告訴他一兩個偏方或驗方。李時珍看病不收錢並不是糊塗,他得到的民間藥方才是真正的財富。“遠窮僻壤之鄉,險探仙麓之華。”李時珍幾次外出遊曆、行醫、采藥,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行程萬裏,曆盡艱辛,收集整理的偏方、驗方不計其數。正是有了他這種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從身邊小事積累的品質,《本草綱目》才有了豐富的內容。
李時珍聽說曼陀羅花的籽用酒衝服後,會使人發笑。為什麼會使人發笑呢?為了撰寫好《本草綱目》中關於這方麵的內容,他冒著生命危險,吞服了曼陀羅籽,親身體驗藥效。從開始發笑,到後來感到精神恍惚,竟然失去了知覺。等藥性過了以後,才逐漸恢複了知覺。由此他發現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他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它與火麻子花混合在一起,製成了外科手術的麻醉劑。他在《本草綱目》裏寫道:“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幹,等分成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皆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這兩種藥物的麻醉鎮痛作用,已經為現代醫療實踐和醫理所證實。直到現在,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還在普遍采用。假使沒有李時珍這種不顧性命的糊塗舉動,曼陀羅花的這種效用可能至今還不為人知。
李時珍的真知灼見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大自然這部書中得來的,是從勞動人民那裏求教來的,是從親自觀察、親身實踐當中摸索來的,更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積累而來的。正因為李時珍從不忽視身邊小事,從小做起,才成就了這本經典名作《本草綱目》。要成功就不能忽略小事,隻有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古語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同樣的道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實踐出發,一點一點地積累就能得到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重複地做著許多瑣碎的、簡單的小事,有時候會為自己不值,總是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於是,有時候就會懷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去認真對待,總認為這些小事太簡單,太輕鬆,有種不屑一顧的感覺。其實,能夠將這些小事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謂積少成多,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認真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應該付出你的熱情和努力,而不是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要多關注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它。
◎ 你的行為要接受理智的指揮 ◎
理智的人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理智的人卻要世界適應自己。
理智就是一個人運用知識、理解、思考和決斷的能力,或辨別是非,分清利害關係以及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
“理智”這兩個字,應用的範圍很廣泛。無論是在哪個角落空間,哪種環境位置,包括情感付出、真情真心的給予、愛情婚姻的追逐等,都離不開它。成年人為人處世,是要有理智和思考的,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愛怎麼做就怎麼做,為所欲為。如果做什麼事情,都隻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法,隨心所欲,這是沒有理智和成熟思考的人的做法。而理智的人們,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工作或是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要都事先經過大腦,進行有理性的思考,做出規劃安排,然後才會抱著一種積極理智的心態,去完成任務。這才是有理智的人們采用的一種成熟理念和思維方式。任何時候,人們都需要進行有理智的思量和思考,然後,才能進行有理、有節、有理性、健康的交流和溝通。
有報道說某飲料某種成分超標,在政府沒有明文公示前,超市並沒有盲目下架,消費者也沒有盲目不買,這是理智;前一日有股評專家看空後市,結果次日開盤股指就高開高走,這讓聽信專家言論做空後市的投資者毫無回補的機會,這是對不堅定持股者的懲罰,也是對理智的持股者的回報。
理智的人不僅會努力工作,更會在行動前思考,製訂計劃,享受巧做帶來的快感。如果事前能拿出一些時間去認真思考、就會覺得工作非常有趣。想做就要去做,但還要學會巧做。巧做就是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到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方法,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小孩子:在父母長輩的寵愛下,說話沒大沒小,做事情顛三倒四;對家裏來的客人,沒有禮貌,調皮搗蛋,無一刻安寧,被稱為“人來瘋”;跟著家人上超市,孩子會停在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前麵糾纏著讓父母買,怎麼勸告都不聽。小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展完善,那麼這些生活中的“隨心所欲”,情有可原,因為他們的確還不太懂事。但是,很多成年人,到了應該懂事的年齡,還是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製力,放任自己,經不起絲毫的誘惑,做事不考慮後果,任意胡為,總是“本我”過於強大。
自製力也就是自我克製的能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既善於抑製那些不符合既定目標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又善於激勵自己勇敢地去執行決定。
自製力是堅強的重要標誌。
誰都明白這樣一種道理: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如果所要追求的是一份人世間最美好的真愛。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論是在職場競技,還是生活婚姻,每個人都要充滿理智。
有理智的人們,絕不會感情用事,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明知道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或是一場看上去很美,實際上卻是如水中月,鏡中花那樣的目標。因為,有理智的人們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不切實際的夢想,哪怕是夢寐以求的,最終不過隻是鏡花水月而已。
清朝時候,有一個商人在外地做經商,半生操勞,終於攢下一筆豐厚的財產,便準備回家與妻兒團聚,共享天倫。路上為了安全起見,他特製了一把油紙傘,將粗大的竹柄關節全部打通,把珠寶玉器放進去。果然是好主意!一路上,無人打擾。眼看就快到家了。這天下著小雨,他來到一個小麵館,吃飽喝足之後順便在座位上打了一個盹兒。醒來時,猛然發現油紙傘已不見蹤跡!他打了個冷戰,這傘裏裝著他的身家性命啊!
若是平常人遇到這種事恐怕早就發瘋了,肯定是去報官、貼榜,搞得沸沸揚揚。但是商人很快就鎮定下來。因為他發現手裏的小包袱完好無損,猜想不過是有人順手拿傘來遮雨。片刻之後,他終於有了主意,就在集市旁邊租了個房子,以修傘度日。轉眼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他的那把傘依然沒有出現。一天,他無意中聽到米店老板對夥計說:“那把傘就不要拿去修了,那麼破了,不如買把新的,一把傘花不了幾個錢。”於是商人又想了一個好主意:油紙傘以舊換新。
消息很快傳開了。不久,來了一個中年婦女,手裏拿的正是商人魂牽夢縈的那把油紙傘!商人壓抑著驚喜,不動聲色地收下了那把傘,眼光迅速地一掃,看到傘柄封處完好無損,於是,轉身從店裏挑了一把最好的傘給了那人,然後徐徐關上了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