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與收獲同樣重要
■
花園的主人種了兩棵桃樹,第一年,兩棵樹上結滿桃子,主人高高興興將桃子摘走。一棵桃樹很欣慰,因為自己努力這麼久,終於結出了令人滿意的果實。另一棵桃樹很氣憤,自己辛苦這麼久,得到的果實竟然都被別人摘走。
第二年,第一棵樹結了更多的果實,第二棵樹消極怠工,隻結了一半果實,主人說:“這棵樹真沒用,隻結了這麼點果子。”第二棵樹聽了更生氣。到了第三年,第一棵樹仍然結滿果實,第二棵樹幹脆來了個罷工,一顆果實也不結。主人搖著頭說:“這棵樹大概是死了,留著也沒用。”說著找來一把斧頭,砍掉了第二棵桃樹。
兩棵桃樹長在花園中,一棵樹認為桃樹的價值就在於結出果實奉獻給主人,另一棵卻認為辛辛苦苦結出的果實被人拿走很吃虧,消極怠工,最後被主人砍掉。它恐怕至死都不明白,給予與收獲同樣重要,而且,給予比收獲更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
付出得多,計較就多,這是人之常情。很多人不斷想著付出究竟為了什麼,答案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因為他們的給予有時看起來那樣微不足道,就像一個龐大機器上的小螺絲釘;有時得到的成果全都被別人享有,就像一棵果樹留不住一個果實。他們沒有想過,缺少一個螺絲釘,再先進的儀器也不能正常運轉;果實的價值,不是爛在枝頭,而是被更多的人食用。世界上沒有一種給予是微不足道的,也沒有一種收獲僅僅屬於個人。
曾經有一個叫叢飛的歌手,他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做慈善工作,經常參加義演,收養了一百多個邊遠山區的兒童,資助他們上學。他並不是一個富翁,卻為需要幫助的人籌集了將近三百萬元的善款。
2005年,叢飛被確定患了癌症,2006年,叢飛離世。在生命最後的一年裏,他仍然在為慈善奔波。很多人不理解叢飛的做法,但他們欽佩叢飛的為人。也許真正有發言權的是那些得到幫助的孩子,他們得到的是求學的機會,改變未來的機會,直到他們長大成人,都會記得有這樣一個人曾經幫助過他們。
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誰會為他傷心?除了親人朋友,就是那些他曾幫助過、感動過的人們,即使他們素不相識。當一個人懂得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他人,他給予的是自己的全部精力,收獲的是他人的尊敬與感激。這種給予與收獲不能以物質衡量,卻是維係人類社會的堅實紐帶,它讓人們相信真誠與善良。隻有把世界看做一個整體,每個人才不孤獨,這就是奉獻的意義和愛心的價值。
我們常常計較別人有沒有關心自己,卻很少去想自己對別人有多少幫助。在這個社會並不隻有功利,還有眾人的愛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愛心使者,當你願意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做一些事,哪怕是一筆小小的捐款,或者是汽車上站起身讓一個座位,或者把摔倒的小孩溫柔地扶起,這都是一種愛心的給予,它使人與人之間充滿情誼,讓自己的心靈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淨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給予就是收獲。
在倫敦聖保羅教堂前,有一條美麗的用鵝卵石鋪成的道路,仔細看,就會發現這條路上以及旁邊的草叢裏有許許多多硬幣。奇怪的是,路過的人從不彎下身撿起那些硬幣,相反,他們有時會掏掏自己的口袋,扔出一兩枚硬幣在草地上。
為什麼這條路上會有如此多的硬幣,原來,人們知道附近有許多貧苦人家的小孩,他們擔心孩子們沒飯吃,就在道上扔下硬幣,讓挨餓的孩子能夠撿起來,再用這些硬幣填飽肚子。這些硬幣看似不起眼,沒有多少價值,卻是人們點點滴滴的愛心。
扔一枚硬幣,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整條路都有硬幣,就說明了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的整體素質。他們也許並不富裕,但不會貪小便宜,對弱者,他們充滿愛心。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概念:施比受有福。“施”代表了施與者的慷慨,同樣也體現了施與者的能力與價值:一個人能夠給予什麼,是建立在得到的基礎上的。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接受了許多人的愛心,我們既然收到了來自這個世界的禮物,理所當然要有回報。至於回報多少,既看個人的能力,也看個人的胸襟。
有些人的生活目的是讓自己獲得更多,他們隻索取不給予,這樣的人我們叫做吝嗇鬼。有一種人會把造福他人當成畢生理想,他們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盡可能多的給予他人,這樣的人我們叫做聖人。吝嗇鬼的人生太狹隘,聖人的境界太高遠,多數人都處在兩者之間。他們首先會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然後在能力基礎上對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這是比較理智,兩全其美的做法。
把“給予”的理念貫徹到生活中,就能很輕易地察覺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你能給親人什麼?是讓父母露出笑容,還是讓他們擔心不已?你給了朋友什麼?是雪中送炭的安慰鼓勵,還是一連串的麻煩?你能給愛人什麼?是溫柔的包容,還是苛刻的要求?你又給這個世界什麼?是讓更多人感到溫暖,還是固守一顆自私的心?”“給予”能夠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意義,一個有愛心的人,願意讓旁人分享自己的收獲與快樂,在他們眼中,世界因互相奉獻而美好。
好的心境決定好的生活
■
一個法國青年想去瑞士留學,他醉心於網站上瑞士的湖光山色,經常誇獎瑞士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並深深為自己不是瑞士人而懊惱。
一位教授聽說了這件事,找到他問:“聽說你想去瑞士留學?你是哪裏人?”
青年說:“我是昂貝鬆人,那裏糟透了。”
“你以前在哪兒上學?”
“我在巴黎上過學,那是個虛偽的城市,糟透了。”
“你覺得你現在住的馬賽怎麼樣?”
“馬賽糟透了,它的名氣都靠別人吹起來的。”
“你不用去瑞士了。”教授說,“我是瑞士人,我可以向你保證,去了瑞士,你一樣會覺得那裏糟透了!”
哲人說:“你尋找什麼,就得到什麼。”這句話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在說明心靈對認知的影響。當一個人看到什麼都覺得“糟透了”,說明他看待環境的眼光出了問題,隻要反複觀察環境的缺點,哪一個地方不是“糟透了”?就像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看到那些盯著瑣事不放的人,他們的生活很少有快樂,因為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們說:“太糟糕了。”他們不知道,決定生活質量的並不是環境,而是一個人的心境。
人的日常生活質量到底由什麼決定?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是必須的。一定的娛樂消遣,這也是必要的。和睦的家庭、鄰裏關係,這是要素之一。但最重要的還是一個人的心態,這個人是否對生活感到知足,是否能在簡單的活動中得到快樂?有時候一顆懂得滿足、善於發現樂趣的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秋天到了,森林裏的動物忙著為過冬儲備食物,螞蟻成群結隊地去田地搬運掉落的麥穗,猴子摘果子堆進山洞,熊忙碌地在河裏抓魚吃掉以積累自己厚厚的脂肪。燕子們也準備飛往南方。一隻老鹿對一隻燕子說:“你們燕子隻能在南方過冬,真可憐,每年都要飛那麼遠。”
燕子說:“我們燕子隻適合溫暖的氣候,天一冷就必須飛到南方。但我們不覺得自己可憐,我們雖然每天都很辛苦,還經常遭遇其他鳥類的襲擊,但是,我們沿途可以看到很多你們看不到的景色,聽說很多你們聽不到的事。比起在原地睡覺,我們更喜歡在旅行中度過我們的時間。每到秋天,我都會因為即將出發而感到快樂。”
在自然界,動物們的性格不盡相同,有些動物習慣定居,有些動物酷愛遷徙。天一冷燕子就飛往南方,對它們來說,這是難得的旅行,讓它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即使在其他動物看來,一連幾十天的飛行太過辛苦,燕子卻對這樣的辛苦興高采烈。
心境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古時候,孔子曾誇獎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心態就是人們常說的“安貧樂道”,物質條件惡劣改變不了他的好心情,粗茶淡飯也能樂在其中。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麵臨的困難也許不是貧窮,而是失意、低微、挫敗等各種不順心。想要好的生活並不容易,這個時候人的性格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好的性格能夠帶來好的心境。一個樂觀的人看事情往往光明積極;一個善良的人願意理解他人,對弱者充滿愛心;一個誠實的人就像澄淨的水,從不虧心;一個勇敢的人敢於麵對挑戰,從不動搖意誌……與此相反,消極的人認為世界暗無天日;惡毒的人總覺得有人要害自己;奸詐的人總怕自己被騙;軟弱的人經不起打擊,隨時都會跌倒……一個人心境不好,很難得到高質量的生活,隻能在苦悶與懷疑中步步為營。
好的心境能夠決定好的生活。心境好的人,常常會有好心情,當一個人長期處在一種愉悅自然的狀態下,不被迷茫、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倘若你希望自己擁有一種好的生活,就不要錯過每一件讓你開心的事,即使有煩惱,也要盡快讓自己開心起來,讓心靈在陽光下怡然自得,體味每一天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