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習慣可以綁住一切,但綁不住偶然(3 / 3)

一個懶漢被老婆趕出家門,讓他去找機會,懶漢並不知道“機會”是指努力地找一份工作賺錢養家,他發揚一貫的懶惰風格,坐在大路邊等待機會去找他。事實證明,懶散的人沒有成功意識,即使機會走到麵前,他也懶得伸手。

懶惰是世界上最舒服的事,在懶散的狀態中,可以無所事事,不必想壓力,不必做自己討厭的事,看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隨著自己心意上網或聊電話,甚至很多人覺得生活就該如此愜意輕鬆,那些忙碌的人都是“沒事找事”。而在忙碌的人看來,勤勞既是一種美德,也是成就大事的必經階段,那些懶漢虛度光陰,不可能有出息。

懶惰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因為人大多有基本的生存能力,隻要凡事願意將就對付,他們可以過著一種能夠解決溫飽又遊手好閑的生活。還有一些人本身有父母的財產,更覺得自己有資本不思進取。當別人認為時間過得飛快,自己需要拚命追趕時,懶散的人認為時間太慢,多得用不完。但是,一旦某一天,他們需要清點自己的人生,前者發現自己得到了很多東西,充實滿足;後者卻發現人生空空蕩蕩,幾十年好像隻有一天,這一天裏他不過在吃飯、睡覺、混日子。

著名勵誌大師卡耐基曾經給助手們講過這樣一件事。一次,有位青年來卡耐基家裏拜訪,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訪。青年向卡耐基請教成功的秘方。

第一次,卡耐基告誡青年要拋棄對成功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踏實地努力。青年看似聽懂了他的話。沒過多久,青年第二次來拜訪,對卡耐基說:“上次聽您說的話後,我辭掉工作,反複思考了一個月,終於想明白了,現在您能告訴我更多關於成功的秘方嗎?”卡耐基說:“成功沒有秘方,苦幹是唯一的途徑。”青年道謝後又走了。

一個月後,青年又站在卡耐基家門口,對他說:“您上次說的話我已經想明白了,我要找一個偉大的事業付出努力,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卡耐基說:“我剛好缺少一個助手,你要試試嗎?”青年連連搖頭說:“這件事太簡單了,誰都可以做,我希望做一件大事。”卡耐基說:“我沒什麼建議,成功沒那麼難,但你要抓住機會。”青年問:“機會在哪裏?”卡耐基說:“它剛剛走掉,如果你還要站在我家門口,它們會繼續溜走。”

隻想不做是懶散者的一大特征,偏偏有些懶漢一心想做大事。故事中的有誌青年向勵誌大師谘詢成功的方法,勵誌大師告誡他不要幻想成功有什麼秘方,每個成功者都是沿著自己的方向努力的人。當勵誌大師提出讓青年當自己的助手,青年竟然覺得這份工作太簡單,最後勵誌大師無奈地將青年拒之門外。

懶散的人等待機會、錯失機會,聰明的人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同樣的一件事,懶散的人會推托、會忽略、會嘲諷,就是不想伸一下手,試一試這件事是否會通向成功;聰明的人則是不管有沒有結果,看到機會一定要做一做,失敗了就當多個教訓。渴望懶散的人隻能停在某一個地方,過一種固定的生活。而不懈追求的人,總是不放鬆任何一秒時間。他們不知道機遇何時到來,卻早已做好萬全的準備,隨時能讓生命又一次飛躍。

一位老教授曾提出這樣的建議:“在這個時代,年輕人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行動力。”一個有成功潛質的人想到就會立刻做,而不是等和拖。想要偷懶的時候,他們也會告訴自己隨便做點什麼,學一樣技能、掌握一門語言、練一手好字……技多不壓身,這些都是對未來的一筆投資,不一定在什麼時候派上用場。如果把勤奮當成一種習慣,人們每一天都能提高自己,經年累月,他們會脫胎換骨,成為人人羨慕的天之驕子。

迷信他人,不如堅持自我

1543年5月24日,意大利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名著《天體運行論》出版,這本書闡述了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地球在內的星球都圍繞著太陽旋轉。

從公元2世紀開始,人們信奉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球中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這種學說後來又被宗教利用,成為正統學說。而哥白尼認為,科學應該不斷前進,在托勒密的時代,“地球中心說”的確達到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學術水平,但隨著觀察工具的進步,已經證明太陽並不是圍繞地球旋轉,相反,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哥白尼的理論遭到很多人的阻撓,特別是他在從事研究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他在癡人說夢,竟然敢挑戰托勒密。而哥白尼則用實際行動證明,真理就是真理。

在中世紀,人們在教會的宣揚下,相信自己活在宇宙的中心,所有星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哥白尼在這種教育下長大,但他通過自己的觀察,確定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他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寫成書出版,這本《天體運行論》的發表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哥白尼的這本書打破了禁錮思想的“地心說”,給世人提供了一扇觀察宇宙的窗子。

如果哥白尼和當時的科學家一樣,一味迷信托勒密的“地心說”,他的研究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指向——維持地心說的地位。而真正的科學家追求的是真理,當他發現實際觀察結果與傳統不符,打破傳統勢必遭致保守派的攻擊甚至打壓,這就考驗了一個科學家的勇氣。是盲從傳統還是堅持自我?哥白尼選擇了後者。

在中國,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歡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有很多人被誇獎深得王羲之筆法的精髓。事實上,這些人有些天分不高,隻能做一個複製者,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些因循守舊,明明很有天賦卻被名家絆住手腳,沒有創新的意識。結果,他們的每一筆字都是前人寫過的,沒有一個筆畫是自己的,所以他們隻能當一個愛好者,不能成為大家。字寫得好,沒能形成自我風格,對學書法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遺憾。不論是科學的進步、社會的進步還是一個人的進步,靠的都是不斷建立自我,擺脫他人的束縛。

想要確立自我,首先便要打破陳規,我們每個人都有模仿別人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學步”。當我們得到了基本的學識和技能,就要有自己的思考,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亦步亦趨地繼續模仿別人。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說:“我之所以能看得比別人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有誌者應該站上巨人肩膀,而不是跟在巨人身後做一個小小的影子。

麗莎正在為她的聖誕禮物發愁,媽媽說,這次聖誕節可以送她一副漂亮的手套。麗莎早就想有一副漂亮的晚禮服手套,她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款式,就去詢問她的朋友。

詢問的結果讓她更加煩惱,一個朋友堅持說,麗莎應該戴一副黑色的、款式簡潔的、鑲一顆碎鑽的長手套;另一個朋友堅持說,麗莎應該有一副白色的、有繁複的蕾絲的手套,那樣會讓麗莎看上去像個小公主。

麗莎把她的煩惱告訴媽媽,媽媽問:“親愛的,你想要什麼樣的?”

麗莎說:“我覺得她們說的都有道理。”

“可是你隻能得到一副手套,你必須選擇你最喜歡的。”

“隨便吧,我實在不知道該聽誰的!”麗莎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媽媽。

聖誕節,媽媽送給麗莎兩隻手套,一隻是黑色鑲鑽的,一隻是白色蕾絲的,媽媽說:“既然你說都可以,我就按你的要求買了,希望你喜歡這份禮物。記住,自己的事隻能自己決定,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也不要把決定權交給自己之外的人。”

麗莎的媽媽準備買一副手套送給她,麗莎有兩種喜歡的樣式,在谘詢別人的意見後仍然不能定奪,隻好將這個難題丟給媽媽,讓她隨便買。媽媽買下兩種手套,每種隻送給麗莎一隻。如果麗莎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早早確定一個款式,又怎麼會失去盼望已久的聖誕禮物?

人們做事都喜歡征求他人的意見。有些人有主見,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大概的構想,需要別人的建議來豐富自己的構想,提醒自己的疏漏,將整個計劃構建得更加完善。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采納正確的,無視錯誤的,將他人的建議轉化為自己的取勝資本。還有一種人,他們做什麼都在征求別人意見,在本質上,他們不相信自己,既不相信自己的眼光,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要反複向別人詢問:“這樣可以嗎?”他們的人生完全由別人決定,一旦提建議的人出現分歧,他們就會陷入混亂,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

沒有主見的人無法堅持自我,即使他們心中有夢想,有計劃,也總在旁人的勸導或慫恿下,改變自己最初的想法,走一條自己根本不願意走的路。他們忘記了人生是自己的。有主見的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缺乏自我的人“走別人的路,聽別人亂說”。缺乏主見的人放棄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項權利——自我選擇權。

總是聽從他人建議的人,猶如大海上失去舵手的船,風往東吹,就往東走;向西吹,就往西走。在盲從中,缺乏主見的人漸漸失去自己的目標。一個人必須脫離他人的控製,做自己的主宰,牢牢把握生命的選擇權,唯有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尋找自我,建立自信,活出自尊,構建自己特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