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免費的開心和幾千萬的不滿足(2 / 3)

貪多嚼不爛,擁有有時不是一種享受

一個小女孩總嫌自己的零花錢少,看到鄰居家的小孩穿新衣服就嚷嚷著要買更好的。她的爸爸媽媽雖然很富有,但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爸爸對孩子說:“你已經有了這麼多新衣服,穿都穿不過來,還要新的?”小孩哭鬧著不肯罷休,父母決定給她一個教訓。

第二天早晨,媽媽對小女孩說:“現在我給你兩個硬幣,如果你能雙手一整天不放開它們,你就可以買很多件你喜歡的新衣服。”小女孩開心地答應了。

這天剛好是星期天,媽媽烤了蛋糕請朋友來家裏玩,又做了很多美味的菜。朋友帶來了最新的玩具,小女孩為了那件新衣服,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吃喝玩樂,她不敢放下手裏的硬幣,一旦放下,她就不能買新衣服了。下午,父母又帶著她去遊樂園,看到小朋友們玩得那麼開心,小女孩隻能站在那裏握著硬幣。

艱難的一天過去了,小女孩得到了她的新衣服,但她一點也不開心。她有點後悔因為幾件衣服,失去了一個愉快的星期天。

貪婪有時像中毒,貪婪的人一直相信自己得到了很多東西,一旦有天清醒,就發現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貪婪帶給人的滿足永遠是虛幻的,就像糖果是甜美的,一旦吃得太多就會膩,就會生蟲牙,但有些人還是想多要一點糖果,哪怕隻是聞聞香氣、看看漂亮的糖衣,等到有一天連聞到糖果的香氣都想吐,糖果就再也不能給人帶來歡樂。是貪婪讓滿足變質,讓快樂貶值,原本的幸福變成了痛苦的回憶。

人們常常誤會“擁有”這個詞的含義。擁有和占有不同,兩個人同樣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花園裏開滿馨香的花朵,一個將花園用漂亮的白色柵欄圍住,坐在草坪上悠閑地讀書,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著這美麗的景致,附近的孩子有時也會摘走幾朵花;另一個把花園四周圍了高高的牆壁,誰也不知道牆壁裏有什麼,而這個人不能和任何人分享美景,沒過幾天他也懶得再看這些花——前者是擁有,後者是占有。後者看似得到的比前者多,實際上他什麼都沒有,白白浪費了滿園春色。

有一個叫李漢的果農,一直以種植果樹為生。李漢是個勤快人,不論是播種、施肥還是平時照料可以說都是盡心盡力。可不知為什麼,他家的果樹總是沒有鄰村張為家的果樹收成好。為此,他決定到張為那裏去取經。這張為是個善良的莊稼漢,每次都熱情招待。

幾次考察下來,李漢終於找到了張為近年來大豐收的原因。因為鄰村的東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張為的果園緊靠著這片林子。不知從何時起,林子裏經常飛來一些黃色的不知叫什麼的鳥雀。這鳥雀經常停靠在張為的果樹上,以果樹上的蟲子為食,大大減少了果樹枝葉和幼果被蟲害的現象。不僅如此,這鳥雀的糞便掉落在果園中,無意間竟成了天然的肥料,效果比普通買來的肥料好得多。

知道果樹增產的妙方,李漢欣喜若狂,他想:“要是多抓點鳥兒回去,我的果園不就比張為的果園收成好?”他帶了幾個幫手,到鄰村森林中抓了一大批鳥雀放養在果園中。抓了一次,他覺得不夠,又抓了第二次、第三次……

果園裏的鳥兒越來越多,過多的鳥兒不但吃掉了所有的蟲子,而且在蟲子吃光之後竟開始吃起了果樹的葉子。而過多的鳥糞不但沒有起到養肥的作用,反而使果樹日漸枯黃。李漢大吃一驚,趕忙找人來抓走鳥雀,可為時已晚。

張為好心告訴李漢果樹增產的秘方,李漢知道原來果樹長得好,要靠多一些鳥雀補充果園的“天然肥料”,一次又一次地抓鳥放進自己的果園。沒想到,太多的鳥兒。造成這樣的結果,是該怪李漢沒頭腦,還是怪李漢太貪心?

一個村莊麵臨幹旱,村民們去廟裏拜龍王,希望龍王降大雨拯救村民。善良的龍王立刻施法降下大雨,村民們感激涕零。龍王在他們的讚美中加大施法的力氣,結果大雨變為暴雨,整個村子成了一片汪洋。即使是出於善念,給予太多也會造成惡果。就像父母溺愛孩子,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愛,什麼都幫孩子做,什麼挫折都不忍孩子去經曆,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軟弱無能,隻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經不起一點風浪。

凡事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就會釀成災難。人的追求和欲望也是如此,一旦擁有的東西過多,就會成為負擔。負麵的東西擁有過多,會讓我們因太過勞累而崩潰。正麵的東西呢?一個人過於樂天,沒有任何憂患意識,危險到了眼皮底下他都看不到;一個人有很多優秀的老師,他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每個老師給他的未來建議都不同,哪個都有道理,就造成了他的迷茫……即使擁有的東西都是積極的、良性的,事情也不會永遠“多多益善”,不能把握尺度,正麵也會向負麵轉化。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想要的東西太多,得到的東西太多,自然會讓自己身心疲憊。人們生來就有追求,就有滿足自己欲望的本能,但是,如果一味追逐欲望,讓自己陷入永無止境的賽跑中,就算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也隻會適得其反,毀了自己最初的目的。貪欲無止境。聰明的人懂得適可而止、適時放手。

真正的幸福與金錢地位無關

有了錢是不是就有快樂,這是每個人都曾思考的問題。很多富翁現身說法,證明金錢與快樂並不成正比。但人們仍舊會想:“有了錢快不快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比現在生活得更好。”誰願意一輩子忍饑挨餓、居於人下?有時候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名利,而是一種幸福的可能,一旦這種可能成為事實,手中有了資本,如何利用這筆錢、這份名氣,就顯示了人與人對幸福的多種理解,對生活的不同追求。

在中國,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小吃,這些老牌子都靠一家人起早貪黑忙碌,盡管食客們排起長隊,一家人還是不想擴大店麵。很多商家希望出資金扶植這些小吃,讓這些牌子走出地方,走向全國,可做小吃的人卻認為賺那麼多錢沒有必要,簡簡單單做自己的東西才是最重要和最快樂的。不是每個人都想追逐金錢,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在很多人看來,有錢有名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社會學家經過大量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人們的幸福感構成中,金錢隻占了五分之一的決定作用,金錢隻有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時才能提供巨大的幸福感。人類的幸福的確需要物質基礎,但大部分與金錢無關。幸福感大多來自家庭的溫暖、事業的成功、人際的和諧,甚至運動、音樂、文學……這些都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卻也是最寶貴的財富。

哈裏的父親是一個富翁,哈裏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忙著生意,對他的愛隻拿金錢表示,這個男孩到了十六歲,不想考大學,也不想再和狐朋狗友鬼混,他想知道什麼是幸福,他有沒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帶著這兩個問題,哈裏開始周遊美國。

一年後哈裏回到家,拿起書本開始用功,他的基礎不差,又肯下苦工,最後申請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就讀。若幹年後,他才對人說起那一年他究竟做了什麼。原來,哈裏並沒有旅遊,而是在迪斯尼樂園打工。那是他旅遊的第一站,他認為小孩子是最快樂的,想要近距離接觸孩子們。玩了一天後,他決定應聘那裏的服務生。

哈裏每天穿著毛茸茸的米老鼠服裝,和小孩子們在一起,他發現小孩子並不是沒有煩惱,但他們更懂得歡樂。他們遊戲的時候就進去遊戲,並且感激爸爸媽媽給自己這個遊戲的機會,一家人其樂融融。原來歡樂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就這麼簡單。

哈裏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不想繼續混日子,又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後來他在迪斯尼樂園當一個普通的服務生,每天陪小孩子玩耍,他發現隻有小孩子才是真正懂得快樂的人——他們不會想多餘的煩惱,認真做符合自己年齡的事。一年後,男孩回到家,開始用功讀書,他相信隻要努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每個人對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幸福來自心靈的滿足。心靈沒有貧富也沒有地位的差距,萬頃良田和一縷清風有時帶來的是同樣的滿足。普通人不必羨慕大富大貴的生活,不要讓物質迷住雙眼,小富即安沒什麼不好,幸福就是每個人都盡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別感染浮躁的時代病

美麗的王琳到了適婚年齡,身邊也有眾多追求者,卻不見她有什麼動靜。隻有她的閨蜜知道,王琳眼光很高,她不願和別人一樣與普通人結婚,緊巴巴地貸款買房,用十幾年的辛苦工作還債,她想憑自己的條件嫁一個“富二代”,保證自己今後活得舒服。

很快王琳就認識了這樣一個男人,他穿名牌西服,看上去很有風度,每次來接王琳,不是開奧迪就是開寶馬。王琳以為她遇到了真命天子,很快就陷入了男人的情網。沒想到半年後,男人就甩了她。

後來王琳才知道,這個男人隻是某個公司的中層職員,靠著貸款借外債買了兩輛名車和幾套西裝,專門騙王琳這樣的女人。知道真相的王琳無可奈何,誰讓自己虛榮,一定要釣個金龜婿,沒想到自己先成了上鉤的魚。

到了適婚年齡的王琳想要嫁給一個有房有車的男人,保證自己下半輩子不會奔波勞苦,這種想法並不算錯,錯就錯在王琳過分追求“有錢”,忽略了追求者的人品。她被奧迪和寶馬迷住了雙眼,根本想不到男朋友隻是個劫色的騙子。備受打擊的王琳是該責怪男人的卑劣,還是該檢討她自己太過浮躁,把金錢作為婚姻的唯一標準,輕而易舉地被人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