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本無褒貶之意,隻是在如今過分追求效率的時代中,被人們賦予了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技巧若是建立在勤奮刻苦的基礎上,不失為錦上添花的點睛之筆;但若懸於激進浮躁的空氣中,隻能是加速失敗的導火索。
人之初時,所有的捷徑之路尚未可知,我們心中隻有一個簡單的想法: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連成一條通往目的地的路。爾後,不斷地發現了A技巧、B攻略,從此便浮塵攘攘、不安於心,恐怕掌握更多技巧的同伴會因此超過了我們。
於是,那些簡單的方法被我們認為是笨拙而低效的,我們開始一頭紮進鑽營技巧的浮海中。用演算和推理徒生出許多新的邏輯,把前方的路纏繞得越來越不清晰,在亂如麻的循環中迷失了自我,負累了心靈。
在備考英語時,他沒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學習內容本身上,而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曆年考題,仔細對比分析,研究所謂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試圖從中總結出一些出題規律。除此之外,他還訂閱了十幾本英語考試的刊物,不放過任何一個帶有“技巧”和“攻略”的文章。
終於到了上“戰場”的時候。考場上,他發現由於自己連最基本的詞彙量都不夠,導致了甚至一篇完整的閱讀文章都無法順利讀完。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語言的運用是一種技能,但這種技能不單單隻是專靠技巧能夠獲得的。沒有單詞的積累就看不懂句子;無法準確理解句子,整篇文章的意思自然也就會出現偏差。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古訓。方法和技巧隻能適當利用,並且要從親身的學習實踐中摸索出來,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成功就像是練武術,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不踏踏實實地將事情做到位,再多的花拳繡腿都是不堪一擊的虛招。
有些人並不是“先天不足”,相反,往往還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天賦,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習慣了投機取巧,不願意付出與成功相應的努力。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巔峰,卻不願意經過艱難的道路;他們渴望取得勝利,卻不願意付出辛苦的努力。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忽略其中的過程而一躍成功的,這是大自然中最簡單的道理,卻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從前,有一個非常喜歡生物的小男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可是蝴蝶倒是看見了不少,但蛹卻很少見。
有一次,他終於在草叢中發現了一隻蛹,便取回了家,日日觀察。
幾天以後,蛹出現了一條裂痕,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去。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仍在蛹殼裏辛苦地掙紮,那對翅膀怎麼也撲棱不出來。
小男孩看著蝴蝶這麼痛苦,有些不忍心,很想幫幫它。於是他找來剪刀,將蛹殼剪開,裏麵的小蝴蝶瞬間就破蛹而出了。
但讓小男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隻小蝴蝶毫不費力地從蛹殼出來後,因為沒有經過破繭而出的鍛煉,翅膀的力量太薄弱,以致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然而同時,隻有經曆了這一艱辛的過程,才能換來日後的翩翩起舞。所謂“技巧”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技巧也許能讓我們獲利一時,但從長遠來看,卻在心靈深處埋下了不可預知的隱患。
隻有經過厚實的積累,一步一步登上的巔峰才會站得穩、站得久。
古羅馬人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他們在安排座位時有一個秩序:必須經過前者,才能達到後者。
勤奮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如此深入簡出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謹記。那些試圖繞過勤奮、尋找榮譽的人,總是被排斥在榮譽的大門之外。
技巧終歸隻是虛招,一味地鑽營技巧反而會使本來至簡樸素的方法變得複雜紛繁,讓我們勞心勞神。真金才會不怕火煉,實力才是根本。技巧是永遠無法代替腳踏實地的,過於重視技巧而忽視本分,即使獲取一時的成功,最終也必將導致另一種形式的失敗。
在寧靜之中通向成功之門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第一次把“寧靜”用以修身,意在告誡後人,隻有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內心不能夠沉靜下來,則無法有效地計劃未來。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遠大的事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必須謹記這句話,特別是當今社會中一些年輕氣盛者。隻有秉持著一種沉潛於海底的浩然寧靜之氣,才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第一道門。
有這樣一個內容簡單卻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
一位讀了萬卷書,又準備行萬裏路的青年問一位智者:“我該帶什麼上路?”
智者反問青年:“你心目中的人生應該擁有什麼?”
沉思片刻,青年列出了一張清單:健康、才能、美麗、愛情、榮譽、財富……青年頗為得意地讓智者過目。
誰料,智者不以為然:“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沒有它,你得到的上述種種則會經常給你帶來痛苦的折磨。”
青年又驚訝又好奇,更加虛心求教於智者。
智者用筆慢慢地寫下:心靈的寧靜。
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把塵世的禮物堆積到愚人的腳下,我隻要賜給我不受煩擾的心靈!”顯然,他是把擁有寧靜的內心世界當作上蒼對自己的最好賞賜。事實也的確如此。即便我們獲得了世界的一切,卻失去了平安、寧靜的心靈,對於我們自己又有什麼益處呢?現實生活告訴人們,有了寧靜,才有專心,才有深思,才有精研,也才有收獲。
隻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我們身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我們越是迫切地想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越是得不到。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許因為過於喜歡,便飛蛾撲火地去追求,結果這不顧一切的陣勢往往嚇跑了對方;當我們瘋狂地想得到成功的時候,也會被過於炙熱的欲望蒙蔽了眼耳,聽不到成功敲門的聲音。
“心靜自然涼”這句古語是很有道理的。一旦放慢了內在混亂狀態的活動速度,外在的生活自然也就慢下來了。讓浮躁的心情沉寂下來,讓焦慮的頭腦安靜下來,讓紛雜的思緒舒緩下來,心如止水,排除一切雜念,精力絕對集中,讓周圍一切變得虛無,這便是思考問題的最高境界。
在這個充滿了浮躁氣息的世界裏,寧靜就像是一泓溫潤的湖泊,化成雨,飄灑在人的心裏,成為洗滌心靈塵埃的清泉。寧靜,才能聽到花開、雪落的聲音。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即使再向前延伸的遠方,也會誕生一種成功的奇跡。
著名的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屋裏,不許任何人打擾,隻有在需要幫助時才會拉鈴召喚仆人。就在這樣的“身心俱靜”中度過了數千個日日夜夜,在一次睡夢中,他終於找到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法。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1756年至1762年,離開巴黎來到蒙莫朗西,度過了幾年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生活,然而這卻是其思想大放異彩的輝煌時期。他的創作力在此期間特別旺盛,出版了三部極為重要的作品:《新愛羅伊絲》、《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
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波士頓市郊。對大自然的迷戀使他經常陷入對世界的沉思和冥想之中,在墾荒種地和漁獵的間隙裏,完成了偉大的文學巨著《瓦爾登湖》,他也因此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巨匠。
中國的第一大隱士陶淵明官場失意後,一如既往地選擇了勞苦耕作,鍾情於自然,寄情於山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舉手投足之間追求著心靈的寧靜,並寫下了《桃花源記》等大量傳世之作。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24歲左右就離開家庭進入寺廟,一住就是十幾年,這是他人生中極為平淡而安靜的時期。在這期間他潛思默想,寫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心雕龍》,贏得了世界讚譽。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潦倒之後,住所由北京城內遷移至西郊香山腳下,過起了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清貧生活。在這裏,他用十年的時間,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精神家園,為我們鑄就了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奇峰。
還有太多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古今中外,大凡治學有為和事業有成者,無不是與寧靜相伴。正是他們追求寧靜的心境,經過修煉才能實現其偉大誌向和崇高目標。《大學》有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在苦苦追尋成功的足跡,奮力捕捉機遇的靈光。但成功敲門的聲音往往是輕巧的,隻有懷著一顆浮華散盡之後的寧靜之心,才能聽得見成功的召喚。
然而另一方麵,寧靜並不是讓我們離群索居,躲到荒山野林或孤島上。真正的寧靜,來自內心。我們並沒有必要刻意去做孤雲野鶴,重要的是心靈的靜若止水。有一句話說得好:“寧靜是一種境界。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努力讓自己在喧囂中追求寧靜,讓渴望寧靜的心徜徉在音樂的世界裏,或是漫步在人文大師們的文字花園中,或是把自己的經曆和感受訴諸筆端。心無旁騖、簡單篤定,自然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寧靜是純潔的。它以安靜隱去了人世間的喧嘩和醜陋,賜給人以靜之美、靜之馨、靜之醉。而追求寧靜,則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便可以在從容中品味過程的美好,在寧靜中感受成功的自然。
挖掘特長,在對的領域中發展
打工女皇吳士宏曾說:“發揮長處,不克服短處!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都是與生俱來,對於領導者來說,沒有必要去改造。”這看似偏頗的一句話卻證實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發揮其最為鋒利的特性;專注在那些發展順利的事情上,才能讓我們享受到成功的“優先權”。
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不是因為他們的完美而輝煌,而是由於他們能把握住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而顯得明智。“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在能做的領域發展,才會更加順利;專注於此,成功便不再複雜。
眾所周知,順利的愉悅遠比從逆境中崛起帶給人更多的鼓舞。有時,我們標榜克服困難、挑戰極限,從中體味英雄主義般超越自我的“悲壯”。但靜心沉思,有時候是我們人為地把本來簡單的事情“演繹”得複雜了。三百六十行,難道我們真的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裏發展得較為順利嗎?挖掘並應用自己的長處,專注在順利的事情上,在化繁為簡的過程中,便自然能收獲到成功的喜悅。
辦企業可以獲得成功,進行金融投資也可以獲得成功。他們的成功來自於對自己實力的了解和把握。辦企業的人沒有去炒股,或者投資房地產,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是辦企業,其他的領域就是他極限範圍之外了;進行金融投資的人沒有去辦企業,那也是因為他們隻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僅是個人創業能夠成為英雄,給別人打工的人如果在個人崗位上發揮了自己的極限,同樣可以成為本行業內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懂得保存自己的實力,不參與無謂的紛爭。隻瞄準於對自身發展有利的順境,隻做自己能做的事。
巴菲特算得上是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他管理運作伯克希爾公司已有27年的時間,他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首席執行官。
然而當初,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開始步入了社會的大舞台。在27歲之前,巴菲特嚐試過無數的工作,每個工作他都做了相當一段時間,但是每一份工作都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成績。
最終他憑借自己對數字的敏感進入了證券投資行業,並將自己的職業發展轉向成為一名投資家。如今的伯克希爾公司已經成為巴菲特最有力的投資金融集團。
我們每個人做事的時候都會有自身最大的承受能力,專注在順利的事情上,就是讓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度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到極致。實際上,這與除繁就簡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有效地逼近成功的方法,便是利用現有的優勢,順則發展,逆則舍棄。每個人都應該及時了解並承認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正所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一味地強求於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就如同舍棄兩點之間的直線,偏偏執拗於曲線前進一樣。能夠做到量力而為,恰到好處,就能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充實和自由。專注於順利的事情上,內心便漸漸的不再有紛爭,像太陽下的聚焦般唯一而簡明,以期用最簡單的方式行駛出最優化的軌跡。
戰勝恐懼,擁有一顆泰然之心
北美有一句諺語:“不正麵麵對恐懼,就得一生一世躲著它。”往往,對危險的懼怕要比危險本身更可怕。如果我們無法從自己內心真正克服恐懼,那麼這個陰影就會一直跟著我們,變成一種怎麼也無法逃脫的遺憾。
人們往往因為自身的弱小而產生恐懼,進而想用強烈的占有去填補;恐懼越深,欲望越強。但實際上,由此而獲得的安全感須臾而逝,遠不能抵擋住那種源自內心的恐懼感。因為,占有之後人們就開始擔心失去,占有越多,擔心失去的也越多,於是,更大的恐懼隨之而來。如此說來,隻有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直麵恐懼,才會獲得永久澄淨的安寧。
某位著名企業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過這樣的一個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當這位企業家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因為犯了一個錯誤,被老師打手心,恰好這一幕被他當時暗戀的女孩看見了。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可是這位企業家從此卻每天晚上都會做噩夢,夢見自己每次犯了錯誤後都被老師打手心。早上起床後,感覺手心隱隱地疼。
初中畢業後,這位企業家考上了市重點,離開了母校,離開了暗戀了三年的女孩,他以為這樣的夢會消失,可是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他大學畢業後。
一直到這位企業家參加初中同學聚會時,再見當年暗戀的女孩時,這樣的夢才消失,而且消失得很徹底。
如果把人的全部恐懼當成一棵樹的話,其他所有的恐懼隻是樹幹、樹枝、樹葉,或者是樹皮,而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樹根。可以說,我們所有的恐懼其實都是從對死的恐懼中派生出來的。沒有人能提前試驗一次死亡,而不能實現的恐懼往往都是揮之不去的。所以,當死亡的事實真正來臨的時候,人們終於到達了恐懼的根源與極致。所謂物極必反,這時候人的內心反而慢慢漸趨祥和安寧了。進而,人們也就無須通過占有去抵擋內心的不安了。
生活中有些人經常對某件事情充滿了虛假的恐懼,就是俗話說的“自己嚇自己”。比如,沒有騎過車的人害怕騎車,不會遊泳的人害怕下水。然後,便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地臆想出許多危險的後果,仿佛身臨其境。無論旁人怎樣地安慰與規勸,都無法讓他們心中虛假的恐懼得到釋懷。
其實,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麵它,具體來說,即讓當事者逐漸地親身體驗恐懼,直至最後能發自內心地克服掉。來看看這位資深滑雪教練的授課心得:
“在我教人滑雪的時候,有很多從未穿過滑雪板的人總是害怕從高坡上衝下去時,由於速度過快而無法停下來,或是害怕由此而摔倒。他們總是把自己對滑雪的想象一遍又一遍地在頭腦中強化,進而形成對滑雪的恐懼——最終,就真的不敢滑了。
而在這個時候,我一般幫人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由我親身實踐他們的恐懼,並要求初學者觀看實踐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害怕速度太快而停不住,那麼我就會演示在怎樣的情況下是無法停下來的,然後再演示怎樣做就會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