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 簡單的成功最美(1 / 3)

第十輯 簡單的成功最美

人們在做出一項決策或付出某些努力之前,總是下意識地權衡利害得失,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卻過於患得患失,或糾結於事情的結果,或斤斤計較於可能付出的代價,從而失去了諸多良機,或使本應充滿快樂的過程背上了沉重而痛苦的包袱。

一個心中有堅定信念的人,一個有明確目標的人,他會心無旁騖,並善於將可能引起憂思苦惱及妨礙行進的事物統統丟掉,不讓它幹擾自己的身心和腳步。當向頂峰邁開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進入了成功的過程,生命的全部內容從此展開。

目標如啟明星般引導著我們前進

拿破侖·希爾說:“沒有目標的人注定一輩子為有明確目標的人工作。”這就好比一個人的頭上缺少一顆指明星,即使抬頭仰望,也是漆黑茫茫。

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選擇越簡單明了,對行動力的指導性越強。明確的人生目標是一種持久的熱望,是一種深藏於心底的潛意識。每當想到這種強烈的願望,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心無旁騖的篤定動力,長時間地調動著我們的創造激情。簡單明了的目標就像一個看得見的靶子,在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其逼近時,就會積累出越來越多的成就感,沉澱出越來越厚的平實心。

對於生活而言,簡單源自於少管閑事;而對於成功來說,如果不甘做平庸之輩,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就像引航的燈塔一樣,引領人生的航船駛向終點。如果沒有人生的目標,正如船隻沒有燈塔領航,就不可能掌握正確的航向。

當一個人心中有了目標,他就會有奮進的勇氣,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一個目標實現後,接著實現另一個目標,不斷地前進與接受挑戰。過去的夢想實現後,又抱著新的夢想,不斷地向更大的目標努力邁進。

一個看似有趣的故事,從反麵說明了:如果在心中沒有確定自己所希望的明確目標,隻會讓事情變得事倍功半。

大學畢業前夕,給同學們上最後一堂課的是全係社會經驗最為豐富的一位老教授。整堂課,他隻和同學們討論了一道題:“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兩棵樹,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細,你會砍哪一棵呢?”

問題一出,坐在底下的同學們大都有些失望,太簡單了吧?於是,傳來有的同學懶散的聲音:“當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那麼,如果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則是名貴的紅鬆,你們會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當然砍紅鬆了,楊樹再粗也不值錢!”

教授依然含笑不語,不緊不慢地又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那棵紅鬆卻已經有些歪斜了,你們會砍哪一棵?”

看著教授莫測的微笑,同學們疑惑起來,也搞不懂教授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就順著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就砍楊樹吧,紅鬆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這時,教授追著同學們的話音問:“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候你們會砍哪一棵呢?”

至此,同學們已被教授搞得暈頭轉向了。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讓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鬆,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測試什麼呢?”

老教授這時才慢慢收起笑容,對坐在底下的同學們說:“你們怎麼就沒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砍樹呢?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鬆。”

聽完這番話,同學們心中似乎都有所感悟,可一時又抓不住什麼。

教授看著這些即將畢業的學子們,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們大學裏的最後一堂課。賣了這麼多關子,隻是想告訴你們,進入社會之後,當許多事擺在眼前,你們便很容易悶頭去做那些事,往往在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就常常會做些沒有意義的事。一個人,隻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標,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所迷惑,才不會偏離正軌。”

的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做事有時候真的會漫無目的,隻是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了填充心中的空虛和恐慌而忙碌。到頭來,時間過去了,精力付出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還把事情越弄越複雜。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奮鬥者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標的選擇。目標既是我們成功的起點,也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尺度。當人們的行動有了簡單明了的目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進行速度與目標相距的距離。如此,我們做事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排除一切雜念,心無旁騖地付諸所有的努力去逼近那個既定目標。

目標感決定方向感,目標明確了,方向才能清晰,做起事來自然就會感到簡單不少。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青年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當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後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是十分有意思的:那些占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到,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

其中占60%的目標模糊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麵,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沒有著落,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成功與幸福,來自於目標的確立與實現。有了目標,有了追求的方向,一切才會變得簡單、明晰,成功也就變得可以期待。

但求耕耘,莫問收獲

清朝名臣曾國藩曾教育子女說:“莫問收獲,隻問耕耘。”這是一種極其平易而純粹的成事態度。它無不在向後人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收獲是腳踏實地的耕耘所得,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背後無數的辛酸與血淚。

農人之所以稱為農人,或者說他們的價值,不是因為他的收獲多寡,而是因為他們辛勤的耕耘。盡全力,拚過程;紮實基礎,但求耕耘。心中恒定著一個目標,便再無雜念地為之努力。這不僅讓我們在付出的過程中收獲了一種單純而明淨的快樂,而且自然也就形成了水到渠成的局麵。

“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錢學森用他的一生,實踐著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諾言。

錢學森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也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曾先後邀請他去美國,擬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均被他拒絕。

錢學森在青年時代就懷著學以致用、報效祖國之誌出國留學,而當真正學有成就,蜚聲海外時,錢學森便奮力爭取回國。

回國以後,他勤奮工作,將自己學到的所有知識、智慧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甚至將個人一生所得的幾筆較大收入,或作為黨費上交組織,或全部捐給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地方。

耄耋之齡後,錢學森雖長期臥床靜養,但仍舊時常思考一些國家建設中的大事。麵對國家給予的諸多榮譽,他或者請辭,或者婉拒。並時常感歎“自己對祖國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給予的太多了”。

隻有心中純明而無所雜念的人,才會但求耕耘,不問收獲。因為他們常常都是極其簡單的人,簡單到隻有一個想法:我有一片土壤,一個夢。然後便心無旁騖,不管揮汗如雨,或疾病困苦,隻是始終如一地去耕耘。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不就像是個農人嗎?每一分辛勞,都是一種耕耘。而生活就是一方農田,隨著年輪的增加,一春一秋的更迭,這方田裏或減產或豐收,也直接決定了我們收獲的快樂和幸福。

並不是到了應該收獲的秋天時就一定能看到每家每戶的“農家樂”。如果天公不作美,或旱或澇或蟲或雹,這幾種天災,任何一種都會讓“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成果化作泡影。同樣,也並不是每一位農人的收獲都是豐碩的,也許他付出的耕耘並不一定比旁人少。但收獲這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總不能因為一朝一夕的收獲,就拋棄耕耘了大半輩子的農田。

耕耘,不一定帶著為了收獲的目的。收獲固然重要,但是農人卻正是在耕耘這個過程中,充分享受了流汗、撒種、除草、施肥、灌溉的種種,也充分體現出作為一個農人的價值。當到了收獲的季節,田地裏所長出的每一粒糧食實際上都是對農忙的一種褒揚和回饋。天道酬勤,隻有不斷地去耕耘,讓農田感受到你的付出,那顆顆種子才能更有力地破土而出。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西西弗的人物。他因犯了天條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懲罰,讓他把一塊石頭推到山頂。但讓人感到悲情的就在於,石頭到了山頂後,自動就會滾到山腳。西西弗便不得不再到山腳把石頭推到山頂,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起初,西西弗每天不停地推著石頭,為自己犯下錯誤而付出的代價痛苦不堪。但是有一天,西西弗豁然開朗,感到一切都變得那麼美好。他發現,在他推石頭的過程中,他推過了世間最美麗的風景:推過了春夏秋冬,推過了風花雪月,推過了藍天白雲,推過了電閃雷鳴。天上的飛鳥為他唱歌,地上的走獸為他舞蹈;微風為他送來花草的芬芳,雨水給他帶來土地的清香。

久而久之,西西弗推出了勇氣和耐力,推出了胸懷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感到自己推出了生命活在過程中的真諦。

在漫漫人生路中,無非隻有兩大內容:生命不同階段的目標和走向這些目標的過程。目標固然十分重要,它確立了生命的方向。但走向目標的過程更加彌足珍貴,因為,所有生命的精彩都是在過程之中走出來的。我們所能夠真正體驗到的永遠是一時一刻的感動,一草一木的芳香,或對一人一事刻骨銘心的記憶。

而往往,人們在做出一項決策或付出某些努力之前,總喜歡權衡利害得失,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卻過於患得患失,或糾結於事情的結果,或斤斤計較於可能付出的代價,這就不免錯失很多良機,或者使本應快樂充實的奮鬥過程背上了沉重而痛苦的包袱。“不播春風,難得夏雨。”倘若總問收成,不事耕耘,結果隻能是空無一物。

其實,人生無須太多的思前想後、斤斤計較;當向頂峰邁開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進入了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內容從此展開。“山不問高,仍然傲然挺立,巍聳入天;河不問長,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晝夜。”這就是一種心無旁騖的簡單。等到積之久矣,自然便會水到渠成。

別在成功來臨之前倒下

古語有言:“行百裏者半九十”,越接近終點就越難走好。這就告誡我們,成功來自持之以恒、善始善終;哪怕走了九十九裏,剩下最後一裏沒有走完,也算沒有成功。倒在終點前,甚至就等於從未開始。想來,人生遺憾之事,莫過於此。

而所有的堅持都來自於心無旁騖的篤定,不因階段的勝利和失敗而或喜或悲;隻認準一個目標,簡單到別無雜念。如此,便是恒久和堅實的,也是支持走向成功之路最大的力量。

有時,倒在了終點前,未必就都是因為信念不堅定。是複雜的繁思導致了麻痹大意,從而讓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

太陽神阿波羅和掌管文藝的繆斯女神卡利俄帕的兒子俄耳甫斯有一副優美的歌喉和一把漂亮的七弦琴,他的彈唱能使岩石落淚,使流水止步。

俄耳甫斯娶了一位美麗的仙女,叫歐律狄克,他們生活得幸福美滿。可惜好景不長,妻子在林中遊玩時,不幸被毒蛇咬傷而死。

俄耳甫斯悲痛欲絕,於是下到地府,決心把妻子救回來。他撥動著七弦琴,借助歌聲向冥王傾訴自己對妻子至死不渝的愛情。備受感動的冥王終於同意讓他攜妻子重返人間,但條件是他在走出地府之前,都不能畏懼艱險和為情所動,更不能回頭看妻子一眼。

俄耳甫斯高興地答應了這個條件,隨即帶著自己心愛的妻子踏上重返人間的道路。他倆曆盡艱辛,終於到達了隻要再跨上一步就可重返人間的關口。

這時,頗為得意的俄耳甫斯居然忘記了冥王的告誡,深情地回眸看了一眼妻子——歐律狄克因此頃刻間便魂飛魄散,隻匆匆留下了一句:“永別了,親愛的!”

俄耳甫斯從此鬱鬱寡歡,四年之後依舊孑然一身。其間無數美女向他求愛,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因愛生恨的美女們於是在一次聚會上殺死了他,並將屍體撕成碎塊,扔進了波濤洶湧的希伯倫河中。

後來,此事為天神宙斯所知。宙斯憐憫俄耳甫斯這位天才歌手的慘死,於是將其最心愛的那把七弦琴置於星空中,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天琴座。

俄耳甫斯並不缺少堅韌的信念,也不是沒有付出艱辛的努力,但隻因其並沒有簡單到隻盯著目標,心有所移、神有所往,是複雜的情思讓他最終功虧一簣。

當我們在為心中的目標而努力時,其實很多時候是看不到自己離成功還有多遠的。有些人拚搏了一陣而仍然看不到希望,他們便開始產生懷疑和猜忌,把精力從對目標的專注移到了對現狀的假設上,然後便憂心忡忡,便垂頭喪氣,無心於繼續的努力,直至最終的放棄。

然而孰不知,也許就在放棄努力的那時那地,成功已經離我們很近了,隻要再向前走幾步,便能撥開烏雲見晴日。但就是因為沒有堅持到最後一刻而放棄,也就永遠與陽光無緣了。我們常常所遇到的挫折,其實都隻是一種考驗。既然生命還沒有對我們說“不”,我們自己又何必未戰先降呢?所以,隻要信念堅定了下來,便再無任何雜念,眼中隻有最終成功的彼岸。這是一種至簡的純粹,卻也是最有可能走向成功的方式。

《泰坦尼克號》中,當Jack凍死在海洋裏時,Rose悲痛欲絕。可她沒有放棄,是Jack以生命的代價挽救了自己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與奉獻,這讓Rose心中隻有一個簡單的信念:活下去,永遠不放棄。

當救生艇第一次開始在海洋上進行搜救而沒有發現他們,進而遠去的時候,許多同時落水而本來還在掙紮的人們熄滅了他們最後的一點希望。但其實,這已經是成功之前的序曲了。可惜的是,除了Rose,其他人都在那一刻倒下了——而他們也就永遠地放棄了生的希望,之前所有漫長的等待與堅持都沒有了絲毫的意義。

而Rose卻挺到了最後。當救生艇的探照燈再一次照亮Rose眼前的一片海麵時,她用盡最後一點氣力吹響了哨子——Rose成功獲救了。

拿破侖·希爾曾說:“幸運之神要贈給你成功的冠冕之前,往往會用逆境來嚴峻地考驗你,看看你的耐力與勇氣是否足夠。”而這所謂的耐力與勇氣,則來自於篤定而簡單的堅持。心中隻認準一個目標,簡單到別無雜念。如此的力量對於成功而言,便是最為恒久和堅實的。

急功近利隻能加速失敗

“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這句話是子遊在向孔子誇獎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說他走路從來不抄近路。後被世人延伸開來,也用來形容一個人辦事勤懇踏實,並不投機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