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自然一目了然:
1.要以身作則
想要讓孩子孝敬父母,父母本人首先就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給孩子做出榜樣。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絕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一旦父母的這種行為已經常規化、習慣化,那麼,孩子必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家庭付出的辛苦
現在的孩子生活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全麵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說,如果孩子總有這樣的心態,那麼他們怎麼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對於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主要是從平常生活中進行培養。例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關心家長健康方麵: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此外,孩子還應進行家庭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隻有感受到家庭勞動的辛苦,孩子才會體諒父母,從而產生“父母養育了我,為家庭付出了很多,那麼我也應為他們多做事”的心理。
■
感恩師長,教師節送上最美的祝福
很快,教師節又要到了,小龍回到家裏,對爸爸發起了牢騷:“教師節要到了,你說我送什麼禮物給老師?真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節日?”
聽到孩子這樣說,爸爸放下手裏的工作,說:“小龍,你怎麼能這樣說呢?難道你不應該向老師送去節日的祝福,向他們表示感激嗎?”
小龍說:“為什麼我要感激老師?老師總是訓我,哼!”
“小龍,你想想看,如果沒有老師,沒有學校,你會在哪裏?”
“也許是在家裏吧?在家裏多爽啊,又沒有作業!”
爸爸說:“可是如果沒有老師,你怎麼學會認字?不認字,那些你喜歡的書可以看懂嗎?沒有老師,你會不會加減乘除?不會算術,你上街又怎麼買東西?為什麼老師要訓大家?那是因為你還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想想看,老師批評你的那些東西,是不是都是你不足的?當你掌握了之後,是不是對生活很有幫助?”
小龍點了點頭,說:“好像是的……”
爸爸繼續說道:“小龍,你不了解的東西有很多。老師也有孩子和家庭,可是他們為了批改作業,有時要熬到半夜才能睡。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為了能讓你們進步!”
爸爸的一席話,讓小龍頓時明白了許多。他說:“爸爸,那你說我該如何向老師表示感激呢?給她買束花,還是把家裏的超市購物卡送一張?”
爸爸笑著搖了搖頭,說:“不,老師渴望的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是你的那份真誠的感激。”
小龍點了點頭,默默地回到了屋裏。他在一張漂亮的信紙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用人民幣買來的鮮花;
或許粘著世俗的鉛華。
充著庸俗值的購物卡;
買不回那逝去的年華。
唯用我們稚嫩的小畫;
畫下您與同學的童話;
折疊一張素麵的賀卡;
才配得上老師的高雅。
周浦風姿綽約的驕楊;
灑下無數溫暖的陰涼。
教師節到了。當小龍把這封信交給老師時,老師的眼圈不禁紅了。
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對老師送上最誠摯的感謝?因為,當孩子逐漸長大,學校會從父母懷中把孩子接過去,將孩子變成了強健、善良、勤勉的少年。可以說,老師正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導師。而想要讓孩子真正聽老師的話,首先要讓孩子尊敬老師,能細心體會到老師的辛勤教育。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的麵批評老師或學校,一旦老師和學校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那麼孩子的教育危機也就來了,他不再聽從老師的教導,不再遵守學校的規定。
當然,想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師長,那麼我們就必須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1.父母不要說老師的壞話
有些父母總是習慣當著孩子的麵批評他人,對於老師也是如此。諸如抱怨老師的水平低、抱怨學校收錢多。也許,老師真的存在某些問題,可是這些討論是不能讓孩子聽到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就是孩子的長輩,我們不能將不良的思維灌輸給孩子,讓他對老師產生盲目的排斥。即使我們真的對老師有意見,也應該和學校、老師單獨溝通。在孩子的麵前,我們一定要一直保持這樣一種態度:老師的尊嚴不容侵犯!
2.用合理的手段向老師表示感激
如今,社會上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考試好了,大擺謝師宴;想要進重點班,私下給老師錢。的確,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感激,可父母是否想過,這樣做隻能給孩子帶來一種印象:想要感謝老師,唯有用錢來說話!久而久之,老師在孩子的心裏變質了:老師不過就是為了收錢,他們不是真的為了我們好!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孩子、父母在向老師表示感謝時,就應采取理智的手段。也許一句最衷心的讚美、一首樸實無華的詩,都能打動老師的心。這種精神上的感恩,比物質上的感恩要重要得多!
3.別做人走茶涼的孩子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一些老師離開了班級,從此與孩子見麵的機會越來越少。為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定期去探望老師。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老師是一輩子的老師,人走茶涼要不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會與老師分享如今的點滴,還能看見老師多年來的辛苦,這對於他的感恩情商,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
感恩朋友,謝謝他們和你一起成長
這天,小芳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在學校的羽毛球比賽中得到冠軍啦!”
媽媽高興地說:“恭喜你,小芳真厲害!你這次參加的是雙人賽吧?你的搭檔是好朋友小瑞嗎?”
這時候,小芳有些不高興地說:“別提了!她今天總是失誤,差點因為她沒能拿到冠軍!哼!”
聽到小芳這樣說,媽媽走到了她的跟前,說:“小芳,你不能這個樣子的,雖然小瑞出現了失誤,可是如果沒有她,你一個人能奪冠嗎?”
小芳搖了搖頭,說:“當然不可能了。”
“就是啊!人總有失誤的時候,難道你從來就沒有拉後腿嗎?我記得,還是因為小瑞你才喜歡上羽毛球的吧。你和小瑞是很多年的好朋友,想想看,從小到大你們經曆了多少事情?你住院的時候,是誰陪著你聊天,讓你不要哭的?還有一年,你的鉛筆盒丟了,是誰幫著你找回來的?”
“媽媽……”聽著媽媽的話,小芳仿佛都要哭了,“我好像,好像太委屈小瑞了……”
媽媽笑著說:“是呀!小瑞陪著你一起成長,你最應該感謝她!現在,你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吧?”
小芳高興地喊道:“知道!我這就給小瑞打電話,讓她來咱們家吃晚飯,我要當麵謝謝她!媽媽,你一定要多做些好菜呀!”說完,小芳跑回屋裏拿起了電話。
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媽媽不由會心笑了。
很慶幸,小芳有一個這樣的母親。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樣的父母引導下,小芳的情商會比同齡人高處一大截!因為,小芳懂得正確的人際交往,更懂得如何與朋友們建立長期的友誼!
然而,其他的父母呢?現實中,有不少父母因對孩子的世界漠不關心,所以常常會忽視孩子們之間的友情,結果造成對孩子的傷害。事實上,做父母的應該重視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在孩子的世界裏,自有一種父母無法想象的“法則”和相互間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正是因為有了朋友,孩子的世界才五彩斑斕;正是因為有了朋友,孩子的童年才會歡歌笑語;正是因為有了朋友,孩子們才能學會人際交往,才能大幅度地提升情商!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總讓孩子感謝自己、感謝老師。他的那些小夥伴,才是最應當感激的!
當然,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感謝朋友時,有時不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候父母就應當幫助和引導他們。
1.花錢請朋友大吃大喝不是真正的感激
如今的孩子們零花錢豐厚,當想要感謝朋友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請大家“撮一頓”!的確,大吃大喝能夠讓朋友感受到孩子的真誠,但時間長了,不免就會陷入這樣的弊端:和他在一起,就是有物質方麵的享受!
所以,當孩子想要宴請朋友們時,我們不要每次都同意。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讓他想想還有其他什麼感恩的方法。例如大家一起去遊泳,幫著朋友的家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都是感恩的方法。
2.把感恩的主導權交給孩子
有的父母總喜歡大包大攬,即使孩子想要對朋友表示感謝時,他也要先說話、先行動。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不僅會導致孩子的懦弱,什麼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還會讓對方小朋友感到不自在:原來這都是大人的計劃!所以在孩子感恩的過程中,父母不妨暫時離開,讓孩子自己行動。也許,他做得不夠完善,但這是他自己摸索的結果,他會顯得更真誠,更打動對方的心!
■
感恩生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在孩子7歲生日那年,帶著他來到出生的醫院。孩子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要讓我來這裏?難道今年不買生日蛋糕了嗎?”
媽媽微笑著回答:“孩子,你知道嗎?你就是從這裏誕生的。快看那位阿姨,就是她把你帶到這個世界的……”
“哇!”孩子驚訝道,“就是那位白衣天使姐姐,把我帶到人間的?”
“是啊!”媽媽微笑著摸著孩子的頭,然後遞給了她一束鮮花。孩子立刻明白了是什麼道理,她拿起花走到醫生旁邊,怯怯地說:“姐姐,謝謝你,是你給了我生命!媽媽說,如果沒有你,我是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的!”
那位醫生聽完,眼圈立刻紅了。她把孩子抱了起來,說:“姐姐也謝謝你!是你讓我感到了我們就像天使一樣!”
站在遠處的媽媽笑了。她知道,雖然今年沒有給孩子買生日禮物,但她卻送給了孩子一件無價之寶: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感激生命的心!
真正的感恩教育,不僅是對別人說謝謝,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目的就是——感恩生命,珍惜當前。事實上,感恩教育就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的撫養,老師的教誨,還是朋友給予他的友情以及其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
為什麼所有人要這樣做?因為他們想讓我們的生命更燦爛!而我們回報的方法,就是珍愛生命,活好每一天,這比一聲簡單的謝謝要更打動人。生命,是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唯有感謝生命,我們才能獲得精彩,才能擁有一個高情商!
與感恩父母、感恩師長和朋友不同,感恩生命,是感恩的深度進化。想要做好這一點,父母就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幾條建議:
1.營造感恩的家庭氛圍
隻有讓孩子從小浸潤在感恩的環境中,他們才會明白為什麼要感恩、如何去感恩。比如,春節帶孩子給爺爺奶奶拜年,告訴孩子爺爺奶奶把爸爸媽媽撫養成人是多麼不容易,要對爺爺奶奶加倍尊敬,這是尊重生命的體現;親屬長輩們送孩子節日禮物時,讓孩子知道應該表示喜歡和感謝,還可以讓孩子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中,給長輩表演唱歌或跳舞等小節目,表達美好的祝願,這是尊重世界的體現。當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習慣,那麼人生的路上,他必然會將“感恩”二字牢牢記在心間。
2.合理的感恩訓練法
“我兒子見人不願意說話,更不知道對他人的關心與愛護要表示感謝,這讓我們該怎麼辦呢?”
相信,有不少父母都曾發出這樣的抱怨。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進行訓練。例如,我們帶著孩子出去玩時,不妨和他來一個約定:“不管到公共場所還是別人家裏,別人對你好,你一定要說謝謝。否則,下次哪裏都不帶你去。”
孩子都願意出門玩,所以即使他們有些膽怯,但為了以後的遊玩,他們就會克服內心的魔咒。當孩子對他人表示感謝後,我們還要進一步鼓勵,讓他的自信心進一步增強。這種訓練法持續下去,孩子自然就懂得主動感恩。
3.讓孩子在生活小事中學會感恩
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最真實的生活。例如,奶奶做了香噴噴的肉包子,要告訴孩子肉包子好吃,應該謝謝奶奶;隔壁小哥哥拿來新圖畫書給孩子看,孩子要主動表示感謝;下雪天,鄰居幫家裏買了菜,家長應帶孩子一起登門道謝,讓孩子感到鄰裏之間互幫互助的情誼。
生活式的教育,遠比一兩次的“上課”要有用得多。孩子們最煩聽長篇大論,但對生活化的教育卻非常喜歡。當然,不僅是親戚和左右鄰居,對於陌生人的感恩,也應當在生活中進行訓練。例如媽媽帶孩子上街,看到清掃馬路的清潔工阿姨,要給孩子講清潔工阿姨每天清晨頂著星星出來掃地,給大家創造了幹淨整潔的環境,我們應該送上最真心的感激……
4.細微處入手,多渠道訓練強化
有的孩子,隻有在別人提醒時,才敢對別人表示感恩。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讓他參加遊戲訓練。當小朋友來家裏玩,這些孩子在主動表示感謝別人時,父母就應趁機和孩子說,這個小朋友如何懂禮貌、討人喜歡。這樣當他去其他小朋友家裏時,也會這樣做。
而當父母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也應該告訴孩子:“我十分喜歡幫助我的人,我要真誠地感謝他們!”當孩子受到你的影響後,自然就會主動向幫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