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幫助和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再說了,這個家正是因為有你們,才會如此美滿。所以,我要謝謝你們!”
聽完爸爸的話,漢克將雨披撐開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麵,然後說:“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也可以幫助和保護別人。再說了,小花和小草會進行光合作用,給地球帶來充足的氧氣,同時將地球裝扮得非常美麗,所以它們才最應得到幫助!”說完,一家人會心地笑了。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必然會在他人需要幫助之時,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因為他明白,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我們的社會才會美好,我們的家庭才會和諧!
麵對這樣的孩子,你敢說他的情商不高嗎?所以,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這是提升孩子情商的關鍵。
然而,現實的狀況讓人憂心忡忡:如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享受著兩代甚至是三代人的寵愛,所以他們在家中總是處於被照顧的地位,很少有人想到讓他們幫助別人。雖然這一切看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但是這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利於孩子優良品格的形成,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的對他人的漠視和毫不關心將會妨礙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上的發展。
想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心態,就必須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感激別人:
1.用實際行動感化孩子
十句話,抵不上一個動作。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不能隻憑口頭教育,否則他們隻能左耳進、右耳出。我們隻能從實際行動入手,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媽媽蹲著擇菜,爸爸就可以啟發孩子給媽媽送個小板凳;爺爺臥床生病,媽媽就可以讓孩子送水、送藥。
當孩子做了這些事情後,父母應當送上及時的肯定,強化他們的這種行為。經過這樣的鍛煉,當孩子看到不相識的陌生人遇到困難時也會伸出援助之手。
2.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幫助他人
隻有讓孩子明白幫助別人的意義,孩子才能主動去幫助別人。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幫助別人時,就要解釋為什麼這樣做,就像事例中的漢克,當他聽到爸爸說的那些話,就會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不用多說他就會主動給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3.給孩子樹立一個幫助他人的榜樣
父母的榜樣作用是無窮大的,培養孩子樂於助人也需要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樹立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個縮影,父母的絕大部分品質都能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所以,家庭成員的相互關心、鄰裏之間的相互幫助都能給孩子以良好的刺激,促進他們樂於助人品質的形成。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忽視自己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種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父母得來的。親愛的父母,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樂於助人的孩子,請先在你的身上培養這種品質吧。
4.讓孩子組織慈善活動
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加明白幫助別人的意義,我們不妨鼓勵孩子組織一場慈善活動。你可以鼓勵孩子召集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小朋友們,在小區花園裏擺一個“跳蚤市場”,賣自己家閑置的二手貨,用得來的錢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或是慈善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了解到為什麼要幫助別人,有哪些人需要幫助,還能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如此一箭雙雕之舉,我們一定要大加鼓勵!
■
在接受幫助的同時,別忘了感恩
英國一個小鎮,住滿了很多貧困的家庭。對於他們來說,每日三餐都很難解決。而克洛是這裏的一個麵包師,他是這裏最富有的人之一。不過,他很樂善好施,經常給孩子們分麵包。他把小鎮上最窮的20個孩子叫來,說:“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籃子裏拿1塊麵包。以後你們每天都在這個時候來,我會一直為你們提供麵包,直到你們平安地度過饑荒。”
這些孩子餓壞了,他們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完,甚至都沒想到要感謝這個好心的麵包師。突然,克洛發現了一個叫瑪麗的小女孩兒,她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別人搶完以後,她才到籃子裏去拿最後的一小塊麵包,她總會記得親吻麵包師的手,感謝他為自己提供食物,然後拿著它回家。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樣搶奪較大的麵包,瑪麗依舊隻拿到和昨天一樣大的麵包。但是,她並沒有難過,再次親吻了克洛的手。到家後,當她媽媽把麵包掰開的時候,一個閃耀著光芒的金幣從麵包裏掉了出來。
媽媽驚呆了,對瑪麗說:“這是怎麼回事?趕緊把它還給麵包師吧!”
小女孩兒拿著金幣來到了克洛家裏,說:“尊敬的先生,您的金幣掉進了麵包裏。還好它沒有丟,現在我把它送回來了。”
看著天真的孩子,克洛笑了:“孩子,我是故意把這塊金幣放進最小的麵包裏的。我並沒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給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這塊金幣,是你選擇了它,現在這塊金幣是屬於你的了,算是對你的獎賞。希望你永遠都能像現在這樣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麵對每一件事。回去告訴你的媽媽,這個金幣是一個善良文雅的女孩兒應該得到的獎賞。”
這個故事,曾經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英國人。而當我們看到時,不僅也會心生尷尬,對這樣一個小女孩豎起大拇指!
與外國的父母相比,中國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做得顯然不足。外國的父母明白,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然而,中國的父母卻總有這樣一種思維:別人的幫助是應得的,孩子能夠感恩是好事;不能感恩,這也不是大問題!正是因為這種教育理念,越來越多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從不會感激,更不會說聲謝謝。我們說聲“謝謝”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那枚金幣,而是為了將來能在學校裏、社會上,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
一個不知道感恩的孩子,是不可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歡的。所以,他必然陷入孤獨、陷入被排斥。這樣的孩子,注定與“情商”二字無緣!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培養責任感
父母應當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例如,對於已經三年級的孩子,我們應該鼓勵他參與社區服務、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而再大一點的孩子,我們應該讓他去做一些家庭的重要事務,例如交水電費等。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明白這是自己的事情,必須擔起責任;同時他還會明白,這些錢是父母賺來的,自己享受的一切都是父母帶來的。這個時候,他必然會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
2.生活處處實踐“分享”
分享這個詞如今我們已經很熟悉,但它絕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應當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例如,不隨地亂扔紙屑,因為整潔的環境屬於大家;夜深人靜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因為安靜的夜晚屬於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責任來保護它不受汙染……當我們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聽時,他自然會聯想到:那些充滿公益心的人,原來是在為大家服務!那麼,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和所有人一起分享美好呢?
3.與人交往不忘感恩
樂於助人,關愛他人,這是父母必須給孩子倡導的理念,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孩子都不能稱王稱霸,以“我”為中心。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最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讚美人與微笑,這樣就能加深他對感恩的理解。當他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後,情商的發展自然進入一個飛速時期!
■
感恩父母,為辛勞奔波的雙親洗洗腳
2012年5月23日,沈陽的一所中學響起了《懂你》的音樂,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40多名高一學生端著水盆,走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脫鞋、脫襪、洗腳……
為父母洗腳,這是這所學校當天舉行的活動,校長沙慶平介紹說,學校每月都舉辦一項主題活動,五月的主題是“感恩”,而當眾給父母洗腳是最能觸動心靈的感恩教育。
高一四班趙博文同學第一次給媽媽洗腳,他說:“今天,我也要表達對母親的愛!”
而郭芷璿的母親,更是淚眼婆娑。她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已經長大了。除了為父母洗腳,擁抱父母、向父母獻禮、為父母寫信……這些活動,都在當天進行著。通過這樣的活動,每一個孩子和父母的臉上,都掛著讓人動容的淚水和微笑……
每一個孩子,都是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從那一刻開始,他們再也沒有輕鬆過,無怨無悔地擔起了撫養我們的重擔。他們很辛苦,很努力,幾乎什麼都為我們著想。父母為子女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當你受傷時、哭泣時、憂鬱時、難過時,你可以隨時回到這裏,享受父母的愛,這便是他們的幸福了。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隻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
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為母親端來了一盆洗腳水,然後幫著媽媽洗腳。就是這樣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動人的原因,不是因為當紅的演員,而是它的感情動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天下的有情人。很多人為其流淚。不隻為了可愛的男孩,也為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的感恩。
所以,讓孩子為父母洗一次腳,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意義: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多少;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身為子女,就應該對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當然,為父母洗腳隻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法,我們要做的,是讓感恩父母的種子在孩子的心底生根發芽:
1.培養孩子理解父母的習慣
很多人都看過這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看到一則關於汽車的電視廣告,廣告詞是:“爸爸開車好得意。”女兒覺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開上這種車,肯定非常得意。於是,固執的女兒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買一輛這樣的汽車來開。女兒的要求,讓父親很滿足,於是他每天加班工作,終於買了這輛車。他興奮地問女兒:“爸爸得不得意?”女兒卻懂事地對爸爸說:“爸爸,你工作好辛苦。”
這句話,讓父親淚流滿麵。其實,讓孩子理解自己就是這麼簡單:讓他們盡可能了解真實的生活,這樣,他們就會理解父母的艱辛!
2.教會孩子感謝父母
很多父母總是付出,從不苛求孩子能給自己什麼。這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總是這樣下去,孩子必然會無比自私。所以,我們必須引導孩子感謝父母。有一個母親做得就很好,她經常給女兒講一些養花草的好處。有一次,她帶女兒去逛花市,看了各種各樣的仙人球,但是,她隻是問了價錢,卻沒有買。她對女兒說:“這仙人球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貴了。”
回到家後,母親似乎仍一直惦記著那些仙人球。沒過幾天就是母親節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教子女孝敬母親。母親節那天,這位母親剛回家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仙人球,還有女兒的一封信。女兒是這樣寫的:“媽媽,你養育了我15年,我無以為報,我知道您很喜歡仙人球,就給您買了一盆仙人球,這代表了女兒對您的感激之情。”
母親笑了,正是一次這樣的經曆,她讓女兒學會了感激父母。
3.利用影視作品,對孩子進行孝心思想教育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就像有一個小女孩,她非常任性,從來不懂得關心爸爸媽媽,後來,一家人一起看電影《暖春》,據說這是一部繼《媽媽再愛我一次》之後的最煽情影片,事實也是如此。那天一家人一邊看《暖春》一邊感動地流下了眼淚。看完電影以後,小女孩動情地對爸爸媽媽說:“我以後一定會像電影裏的小花那樣,做一個好孩子。”
4.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必須從小事做起。例如,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隻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嚐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
孝順,先從父母做起
小霞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但到了四年級後,她被爸爸媽媽從鄉下接走了,從此很少再見到他們。其實,爺爺奶奶雖然在鄉下,但他們住的其實離小霞城裏的家並不遠。
有一次,小霞很想爺爺奶奶,於是就問媽媽:“媽媽,為什麼爺爺奶奶不來咱們家了?”媽媽笑著對小霞說:“爺爺奶奶他們都是農村來的,身上都有味道,該把咱們家弄髒了。咱們給他們每個月付點錢就行了,不用讓他們來家裏。”
小霞聽了媽媽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後來有一天,媽媽和小霞在閑聊天,突然問她:“如果我死了,你會不會買花向我哀悼?”
小霞眨著眼睛說:“當然不會啊!你在胡說些什麼呀?”
媽媽聽完這話,頓時愣在了原地,然後險些癱倒在地。媽媽的樣子讓小霞很害怕,可是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她在心裏默默地說:“為什麼媽媽表現得如此傷感?我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呀。我記得上次媽媽說,爺爺奶奶不能來我們家,那麼,將來我不買花哀悼媽媽也沒什麼過分的呀?我這不是按著媽媽的話學習的嗎?難道我做錯了?”
小霞的媽媽一定想要培養出一個孝順的孩子。可是她沒想到,正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將小霞引上了一條彎路!
小霞的媽媽能夠怪誰呢?自己就不是一個懂得孝順的人,就別指望孩子懂孝順!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已經漸漸流失。
讓我們來看這樣幾個生活鏡頭:
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
……
是不是,你的家裏也出現過這樣的情形?尤其是那些80後小夫妻更是如此!因此,孩子就會把這些看到眼中進行模仿。所以,小霞的媽媽應當看到,現在自己的父母受到何種待遇,將來自己也會走到這條路上。到時候,父母再埋怨孩子,這才想到,原來這一切,都是孩子學自己的呀!
所以,別怪孩子不孝,我們要先從自己的身上找答案。父母要明白,孝敬長輩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