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學獨立
獨立一點,孩子會成長得更茁壯
90後、00後的孩子們,可謂生在了最幸福的時代:不必感受艱辛的童年,不知道吃了上頓沒下頓是什麼滋味,沒有想要卻得不到的玩具,所有長輩全都圍著他們團團轉……然而,這群在溫室裏長大的孩子,有時候也不免出現了很多公主病、王子病:什麼都不會做,全等著別人做,麵對問題從沒有自己的主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等著爸爸媽媽……要知道,這樣的孩子是經不起風雨的洗禮的,離開了家長所營造的溫室,他們根本無法生存。對於這樣的孩子,“學獨立”成了他們的當務之急!
■
為何溫室的花朵多孱弱
惠施和莊子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兩位哲學家,魏王對他們兩個都十分地賞識。一次,魏王給他們兩人一人一些葫蘆籽,讓他們比賽種葫蘆。
惠施為了勝過莊子,對葫蘆籽可謂是盡心盡力,照看有加,每天堅持給葫蘆籽澆水、施肥、鋤草,不敢有一絲懈怠。
而莊子呢?則每天晃悠悠地來地裏看兩眼就走了,很少澆水、施肥、鋤草。
惠施看到莊子這個樣子,心裏想:“就你這樣種葫蘆,怎麼可能種好呢?到時候一定是我贏。”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出乎意料的是,惠施的“寶貝”卻病懨懨的,反而莊子的葫蘆長得很“風光”。
看到這樣的情況,惠施更加比先前勤於照料,很快到了葫蘆成熟的季節,惠施的葫蘆卻還是一派殘敗,而莊子的葫蘆個兒又大又漂亮,最後滿載而歸。
惠施心中就納悶了:“不應該呀,我照顧得那麼好,反倒沒有他種得好!”惠施想不明白,也很不服氣,於是去找莊子詢問。
莊子早就料到惠施會來找他,他看到惠施氣呼呼的樣子,撚了撚胡須,微微一笑說:“你知道為什麼我的葫蘆長得比你的好嗎?那是因為你澆水、施肥過多,而葫蘆並不需要這麼多的水和肥料,是你過多地‘關愛’害死了它們。而我隻是偶爾去看看,隻要它們長勢良好,根本無須過多的照料。”
惠施這才明白:“哦,原來是這樣,我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種葫蘆,卻不知道我的這種方式並不適合葫蘆的生長。看來,葫蘆並不需要我過多地嗬護,它需要自然地生長。”
生活中,不乏像惠施“溺愛”葫蘆籽這樣溺愛孩子的父母,他們從不考慮溺愛對孩子帶來的究竟是什麼,隻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傾其所有,把最好的給孩子,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長,殊不知,孩子就在這種溺愛下喪失了生存的能力。
沙漠裏一樣有盛開的鮮花,溫室裏照樣有死去的植物。就像被過分照顧的孩子,變得驕縱蠻橫,任性妄為,依賴性強,他們壓根兒就不懂得什麼是自立和自強。既然無須付出就能衣食無憂,誰還願意自己動手。長大後必然性格軟弱,能力低下,如溫室的花朵般,虛弱而又孱弱,經不起風吹和雨打。
父母們千萬別讓自己無私的愛,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阻礙。父母應該懂得:你不是孩子的溫室,孩子不能做溫室裏孱弱的花朵。要教會孩子如何去生活,而不是給他們最好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愛。
那麼,父母們應該如何做,才不至於把孩子變成溫室裏的花朵呢?下麵幾種方法,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嚐試:
1.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他不是“皇帝”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簡直是“有求必應,有應必達”。他們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孩子完全能勝任家務事,父母也不願意讓他們做,怕累了孩子,可以說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口裏怕化了”。儼然把孩子當成了“小皇帝”。
這樣的孩子即使真的成了“皇帝”,將來恐怕也是“失國的君主”,這肯定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會永遠伺候他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學會自理、自立,會的自己做,不會的就學。
例如,讓孩子自己學習整理房間、整理書包、拖地、洗碗等,告訴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莫要依賴他人。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到貧困的地方走一走,讓孩子知道還有很多同齡人的生活遠遠不如他,但人家卻能夠堅強、自立,對比之下,孩子肯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2.放孩子去“飛”
為什麼鷹能展翅高飛,而雞隻能飛過牆頭,就是因為鷹媽媽和雞媽媽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鷹媽媽在雛鷹出生後不久,便將鷹趕出家門。鷹為了不成為其他動物口中的食物,不得不學會自己飛翔。所以鷹的性格堅韌又凶猛,生存能力非常強;而雞媽媽則不一樣,雞媽媽孵出小雞後,就把它們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所以雞長大之後,最高也隻能飛到房頂上。
父母們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鷹呢還是成為雞,答案自然不說自明。
所以,放孩子去“飛”吧:讓他們自己去上學,不要成天去接送,你若不放心,不妨偷偷地跟在後麵;春遊了,讓他們自己收拾行李吧,頂多忘帶一點東西,遇到了不便,他們就知道下次該帶什麼了;鬆開自行車後麵的雙手吧,孩子頂多摔一跤,但這是他們學會騎自行車的代價。總之,放手吧,讓孩子自己去“飛”,他們一定會成為展翅高空的雄鷹!
■
過度保護,隻會讓孩子變成依人小鳥
娟娟從小就受到家人的寵愛,特別是媽媽,對她的照顧簡直是無微不至。而娟娟呢?也習慣了凡事都由媽媽為她打理好。
這不,早上剛起床,媽媽就為娟娟打好了洗臉水,擠好了牙膏,盛好了早飯,連雞蛋都給剝好了,媽媽忙得團團轉,娟娟則慢吞吞的。
事無巨細,媽媽都要替娟娟想到,能做的都幫她做了。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娟娟不僅自理能力很差,連膽子也非常小,內向、害羞、不喜歡說話,家裏來了陌生人,她就躲在房間裏不出來。她永遠都是怯怯地拽著媽媽的衣角,媽媽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儼然成了媽媽的跟屁蟲。
這不,都十幾歲了,娟娟還是像個依人小鳥一樣,不離媽媽身邊。
很快該上高中了,離家有點遠,爸爸準備讓娟娟住校。這可愁壞了娟娟的媽媽:“孩子從小就沒離開過我一天,連雙襪子都沒洗過,除了我做的飯,別人做的她都不習慣吃。你讓他去住校,這能行嗎。”
娟娟的爸爸生氣了:“疼愛孩子是應該的,但沒有像你這樣寵的。別人的孩子都能住校,為什麼她就不能。剛好,這次讓她去鍛煉一下!”
娟娟當然也不想去,可是爸爸很堅持,媽媽也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娟娟去住校。但住了不到半個月,學校就勸娟娟的父母把娟娟接回家住。原來,娟娟每天早上都起不了床,天天遲到。學校的飯菜不合胃口,娟娟大半都倒掉了,每天吃不飽,餓得胃疼。自己的東西也不會收拾,和同學們也不怎麼來往。總之,很不適應住校生活。
娟娟的父母沒有辦法,隻好幫娟娟找了一所離家近的學校,讓娟娟不再住校了。
父母們看了上麵這個故事,是不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一點娟娟的影子。是的,孩子喜歡依偎在父母身邊,這本來是一幅溫暖的畫麵。但凡事有度,父母過度地保護,讓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猶如纏繞在藤蔓上的菟絲花,永遠學不會獨立成長。
小鳥依人般的孩子終究有離開父母的一天,那時,他們會飛嗎?就算會飛,他們也會在不高的空中就要折翼。父母們是希望孩子在離開你之前就學會飛翔,還是希望在他們從空中摔下來之時再後悔不迭。
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一個人的存在首先是以一個個體存在的,要讓他們獨立地去麵對世間的紛紛擾擾,隻有這樣,才能釋放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1.讓孩子自己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們過度保護孩子,無非是擔心孩子自己保護不了自己。其實孩子玩耍,磕磕碰碰避免不了;人生路上,跌跌撞撞是常有的事。父母們不能永遠陪伴孩子左右,不能24小時保護他們,與其過於擔心不如讓他們自己學會照顧自己。
比如,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父母總想牽著他們的小手,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們自己也很怕摔跤的,所以,父母隻要離他們近一點就行,不妨鬆開他們的小手,讓他們知道怎樣走才能避免摔跤。
2.剔除孩子情感上的依賴
孩子和父母感情好,這當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若成天和父母分不開,對父母過分地依賴,也不是正常的現象。在這一點上女孩子表現得尤為明顯,她們對母親的感情非常深,遇到一點小事就在媽媽麵前哭,討要安慰。
比如說父母給孩子報了夏令營班,孩子離開媽媽不習慣,怕自己吃不了苦,哭哭啼啼不肯去。媽媽就要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很多事情你都要學著自己麵對,哪怕是吃苦受累,媽媽也不能陪著你。”
就像孩子出生的時候,醫生要剪斷母子間相連的那根臍帶一樣,父母親也要學會剪斷孩子在精神上的臍帶。
3.剔除孩子思維上的依賴
除了精神上的依賴,孩子對父母還有思維上的依賴,這種依賴是怎樣形成的呢?
比如皮球滾到了沙發底下,孩子本來是可以拿到的,若拿不到,他們會自己放棄或讓父母幫忙。但是,往往在孩子還沒有想辦法去拿的時候,父母就出麵了:“別動別動,媽媽替你拿。”這樣孩子就失去了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情,自己就幹脆不去想該怎麼辦了,直接讓父母幫忙,思維上的依賴就這樣形成了。
思維上的依賴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能獨自解決問題的孩子。要改變這種狀況,方法其實很簡單: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去拿皮球吧,隻要不是太髒,哪怕爬到沙發底下也行。
■
有問題,讓孩子自己想解決的辦法
有一次,拿破侖帶領部隊去救援前方的戰士,時間非常緊,偏偏一條湍急的河流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河上沒有橋,但部隊又必須迅速通過,否則就會延誤戰機,這讓拿破侖非常著急。
他立刻叫來了一位隨軍的工程師,問道:“河水有多寬,士兵們能不能蹚水過去。”
工程師怯怯地答道:“對不起,將軍!我的測量儀器都放在後麵部隊的行軍車上了,他們離我們還有10英裏遠,我必須拿到儀器才能給出結論。”
拿破侖立刻大聲喊道:“不行,你必須馬上量出來!前方的戰士正等著我們救援呢,多等一刻,他們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險。”
“這不太可能,將軍。我沒有儀器,無法測量!”工程師繼續解釋道。
“沒有儀器,你就想其他的辦法,總之,你要馬上解決這個問題!”拿破侖顯然已經沒有耐心再同他囉唆了。
工程師看著動怒的拿破侖,沒有辦法,隻好自己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他站在河邊看了一會兒,有了主意:他脫下鋼盔,讓帽簷和他的眼睛,還有河對岸的一點剛好在一條直線上。然後,他小心地保持身體的直立,不斷地向後退,等到眼睛、帽簷和河這邊的一點也在一條直線上時,他停了下來。他把自己所處的位置標好,接著,用腳量出前後兩點的距離。原來他用數學原理計算出了河的寬度。
他高興地對拿破侖說:“將軍,我量出了河流的寬度,河流不是很寬,士兵們可以過河。”拿破侖非常高興,戰爭結束後馬上提升了他的職務。
聰明的工程師在缺乏條件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智慧以及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為那場戰爭的勝利爭取了時間。
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有的人束手無策,有的人則能很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因為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跟他們的智力沒多大關係,更多取決於他們的經曆。
父母也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故事中的工程師一樣,能在關鍵的時刻,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將來他們走向社會,才會成為上司和同事欣賞的人。所以,家長必須從小去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成長為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
不少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呢,很多問題他們還不能獨自解決,還是讓我來幫他吧。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父母不要讓他們失去鍛煉的機會,否則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其實,每個孩子的頭腦中都隱藏著智慧的寶藏,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讓他們去挖掘自身的寶藏。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給他食物不如教會他生存的辦法,給他財富不如教會他賺錢的方法。同理,替孩子們解決問題,不如教會他們自己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在生活中給孩子足夠的機會、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可以這樣做:
1.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做決定
孩子的一些小事情,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決定。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可以用一些選擇性的詞語,讓孩子自己選擇怎麼做,而不是由父母替他決定。
比如媽媽和女兒商量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說:“你準備吃飯之前彈琴還是吃完飯彈?”而不是自己替孩子決定:“趕快吃飯吧,吃完飯再彈鋼琴。”或者“紅裙子和藍裙子你穿哪一條呢?”女兒就會自己去思考:“嗯,今天照相,穿紅裙子肯定更醒目、更漂亮,就穿紅裙子!”
在孩子選擇的過程中,就提高了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孩子幫父母做事情
要提高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讓他們多實踐、多體驗,父母可以讓孩子幫父母做些事情。例如,讓孩子去買醋、買醬油,讓他們學會對比價格和質量;讓孩子自己打電話,給家裏換水;家裏下水道壞了,讓孩子自己到網上去查家政公司的電話,打電話找人修理。
別看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卻從中鍛煉了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和應對生活中複雜情況的能力。
3.製造情境,鍛煉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時候,父母可以故意製造一些情況,以此來鍛煉一下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有個小朋友的媽媽故意晚一些去接孩子,這個小朋友一直等不到媽媽來接他,他沒有哭,而是去找老師,讓老師給媽媽打電話。看,這個孩子就會自己解決問題。
4.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的動手能力
孩子們對這個世界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也有著很強的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欲望,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啟發他們自己思考的能力,並鼓勵他們大膽嚐試,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玩玩具時總喜歡把玩具拆開,想看看裏麵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時候父母不要生氣,引導孩子把玩具再裝上,就是裝不上也沒關係,孩子起碼了解了玩具的構造。
■
尊重孩子的意見,提高他的小主人意識
亮亮有一個作家媽媽,很多同學都很羨慕他,可是亮亮卻很苦惱,因為寫書的情節需要,媽媽經常會在她的書中提到亮亮,這讓亮亮老大不高興,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被暴露在了大家麵前,於是就多次對媽媽的這種行為加以阻止,而媽媽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卻一到寫書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犯“職業病”,亮亮對媽媽這種“言而無信”的行為很是傷腦筋。
這不,媽媽又要寫亮亮了,亮亮瞥到題目後無可奈何地說:“媽媽,我真是太佩服您了,難怪同學們都羨慕我有一個作家媽媽,原來您竟然能從一個如此單一而又平凡的兒子身上,寫出這麼多豐富的素材……”
媽媽意識到自己又食言了,連忙說:“兒子,這絕對是最後一次,這本書對媽媽來說非常重要,媽媽保證這次寫完,以後再也不寫了。”
亮亮滿眼的不以為然:“媽媽,別保證了,我根本就不會相信您,在您的作品麵前,我永遠都是次要的,說相聲的常拿自己的‘二大爺’逗哏,您跟相聲演員犯的是同一種職業病。我對您表示充分的理解!”
媽媽喜不自禁的,親了亮亮一下,說:“好兒子,謝謝。”
沒想到接下來聽亮亮說道:“媽媽不用謝,咱倆扯平了,因為我也開始寫您了,而且已經公開發表了一篇……”
這倒是完全出乎媽媽的意料,心裏一驚,連忙問道:“發到哪裏了?”
亮亮說:“這次是發到了我們班的班級牆報上。”
媽媽心裏這才稍微安定,又聽亮亮平靜地說道:“下次就不一定發到哪裏了!”
聽亮亮如此說,媽媽很嚴肅地看著亮亮:“都寫了媽媽什麼,怎麼事先沒有跟媽媽說一聲?以後再寫的話,要提前讓媽媽過目……”
亮亮理所當然地答道:“媽媽寫我的時候,也沒有事先通知我,給我過目啊!咱倆啊,彼此彼此。”
媽媽一時啞口無言……
故事中的亮亮,雖然隻是個孩子,卻已經有了自尊心的意識,他希望得到媽媽的尊重和理解,而媽媽卻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生活中不乏像亮亮的媽媽這樣的家長,他們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總覺得孩子還小,把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其實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以個體而存在的,即使是孩子,也是獨立存在的,他們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希望自己能夠起到家中一分子的作用,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認為他不懂事,而剝奪了他發言的權利,什麼事情都是父母說了算,把孩子當成服從的工具,這樣不僅會遏製孩子的發散思維和動手能力,也會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和諧相處。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必須從小就要鍛煉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感覺到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對家裏的事情,他們同父母一樣有著相同的參與權利。
要提高孩子的主人翁意識,父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
孩子還沒有自己動手的能力之前,父母難免要幫他打理好所有的事情,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地懂事、長大,這個時候,孩子很多事情就會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考慮,自己是不是該放手了?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還在睡夢中的父母,突然被敏敏的一聲慘叫驚醒,頓時睡意全無,慌忙起來後,才發現敏敏在廚房忙活,在切菜中不小心切到了手指,媽媽一邊幫敏敏處理傷口,一邊生氣地吼道:“大清早的你不睡覺,跑來廚房鼓搗什麼,過個周末你也不讓人安生,真是個要命的祖宗!”本意想為父母分擔家務的敏敏,沒想到弄巧成拙,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隻是一味地責罵,而是應該多給一些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給孩子建立信心。
2.尊重孩子的意見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見,即使他的意見幼稚且不可取,父母也不應該采取不屑的態度,這樣會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的信心,以後即使有想法也不會說了,並且會越來越懶於思考,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