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財富人生:開啟孩子財商的理財故事(2 / 3)

在包玉剛看來,把船租給用戶,主要的問題是確定船在滿負荷工作進行時的最多天數,根據這個來確定一個固定的和可預期的延期賠償款項,進而擬出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合同。不僅如此,包玉剛還努力提高舊船的操作等級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同時降低各項開支的費用。

因為父親是銀行家出身,包玉剛對於控製成本和費用開支特別重視。他一直堅持不讓他的船長耗費公司一分錢,他總是直截了當地對船長說:“不要跟那些與花費目標有關係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許管理技術方麵工作的負責人直接向船塢支付修理費用,因為他覺得他們是沒有理財意識的。

一位在包玉剛身邊服務多年的高級職員回憶道:在我為他服務的日子裏,他都是用手寫的紙條來傳達指令。用來寫這些條子的白紙,都是質量不太好的薄紙,他會把寫的字撕成一張長條子送出,就連一張紙他都盡量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

到了1981年時候,包玉剛所擁有的船隻數量就超過美國或蘇聯等國家船隊的總噸位。有人問他老是飛來飛去的是不是坐包機?包玉剛說他是吃寧波鄉下鹹菜蘿卜幹長大的,怎麼可以坐包機呢?

包玉剛每到一家賓館,賓館服務員對他換洗的衣服總是感到很驚訝,他的衣服和他的身家相比實在是太不相稱了,什麼名牌也沒有。還有一次他回到寧波老家,一位村婦給他送來幾隻熱熱的煮雞蛋。包玉剛接過家鄉的雞蛋,興奮地說道:“世界船王擁有世界,還有什麼東西是他最想要的嗎?有,那就是家鄉人送的熱雞蛋。”

包玉剛自奉節儉,樂善好施,先後捐資興建北京兆龍飯店、上海交通大學兆龍圖書館、杭州包玉剛遊泳池等,又倡設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基金,幫助那些貧困地區的優秀孩子們。家鄉的建設也是包玉剛十分關心的。他曾出巨資幫助家鄉開辦了寧波大學,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雖然是世界級的船王,但是包玉剛的艱苦樸素的習慣卻一直沒有間斷過,正是因為自己善於規劃每筆金錢,將每一份資金都得到合理的運用,包玉剛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在給孩子上理財課的時候,我們不妨給孩子講一講包玉剛的故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其中的奧秘。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一個如此富裕的人尚且知道節儉的重要性,那我們這些普通人不更要保持這種優良的作風嗎?”

亞洲首富李嘉誠的財富故事

提到中國那些有名的富豪,李嘉誠是一個我們不可回避的人物,他所組建的長江實業集團在香港的名聲很大,他個人也曾多次榮獲“亞洲首富”的稱號。

人人都知李嘉誠現在身家不菲,可是李嘉誠在小的時候也曾過過苦日子,正是依靠自己身上種種優良的品質,他才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

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平時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他不僅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科目,還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抗戰爆發時候,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亂,父親帶著全家輾轉來到了香港,那時候李嘉誠剛剛11歲。

1940年,李嘉誠的父親不幸患上了肺病,由於沒有足夠的錢去看病,最終病逝了。那時候李嘉誠才深刻體會到貧窮是多麼的可怕。他心裏麵很清楚,如果那時候家裏有錢,就可以給父親買藥,也不至於讓父親這麼早就過世;如果有錢,國家就可以抵禦日本的侵略,全家人也不會漂泊異地。

父親過世以後,李嘉誠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挑起了照顧家裏人的重擔,對於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來說,這種痛苦是難以想象的。但是他明白,自己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地掙錢養家,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已經認識到了金錢的巨大威力。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走上非法賺錢的道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教育也不允許他這麼做。李嘉誠立誌要改變家裏麵貧窮的現狀,他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荊棘叢生的商界,那年他才剛剛14歲,身上還帶著孩子的稚氣。

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玩具製造廠的推銷員,為了把工作做好,李嘉誠每天都要強迫自己工作16個小時以上。在工作中,李嘉誠把自己所有的優點都表現了出來,如聰明、踏實、有上進心。在他20歲的時候,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就成了這家玩具廠的經理。

由於經曆過苦日子,李嘉誠在生活中十分節儉,甚至到了有點吝嗇的地步。除了必須的支出以外,他連一件好的衣服都舍不得買。

1950年,他開辦了長江塑膠廠,由於之前在玩具廠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他的塑膠廠主要生產玩具,輔助做一些家庭用品。

就算是有了自己的企業,李嘉誠也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廠裏麵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去管,一邊監督生產流程,一邊還要去外邊推銷產品。一天下來四肢酸痛,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他經常都是定好幾個鬧鍾。

從李嘉誠的經曆中,我們知道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他始終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也明白自己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去獲得。因此才成就了一段財富神話。

李嘉誠曾經說過,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是父親讓他明白了,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並且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嘉誠深知財商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注重對孩子財商的培養,渴望把孩子打造成一流的商業奇才。事實證明,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兩個兒子都表現出了過人的經商才能。

我國有句古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告訴我們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生來就是高貴的,也沒有誰生來就是卑賤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就像李嘉誠一樣,在家境破落的情況下,他仍舊堅持奮鬥,最終取得了成功。

還有一件小事,同樣可以說明李嘉誠身上的特質:

有一次李嘉誠吃完早飯從家裏出來,正當秘書為其開車門彎腰欲上車的刹那,不小心從口袋裏掉出來一個硬幣,恰巧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麵。

如果是別人的話,也許不會在去找這枚硬幣了,可是李嘉誠讓秘書通知服務人員前來揭開井蓋,小心翼翼在井下尋找該硬幣。過了10分鍾以後,終於找到了硬幣,於是李嘉誠先生“獎勵”這位服務人員100元港幣。別人都非常納悶,以為“落井”的這枚硬幣有特殊身份,但其實就是一枚普通硬幣。

李嘉誠後來解釋道:一枚硬幣也是財富,如果你現在不去撿它,它就隻能“落井”了,可是慢慢地財神也會離你而去;100元港幣則是李嘉誠先生對服務滿意的報酬。

誠然,有很多孩子出生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自小過慣了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是如果父母沒有對其進行財商教育的話,那麼他最終就會成為一個紈絝子弟,當家裏發生變故的時候,他可能還會一如既往地揮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敗家子”。相反,那些受過良好財商教育的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可能是白手起家,成功的事例不在少數,由此可見,不論家庭條件如何,都應該注重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司馬光的教子之道

司馬光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曾任天章閣侍講、禦史中丞、尚書左仆射等官職,後追封為溫國公。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書籍,其代表作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鑒》。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司馬光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對於兒子的教育培養,他可謂煞費苦心。

司馬光的生活非常簡樸,工作作風穩重踏實,而且他十分注重孩子勤儉樸實習慣的培養。據有關史料記載,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讓自己的兒子司馬康也參與進來。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他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在準備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一塊幹淨的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讓他的兒子終身受益。

司馬光在生活當中也非常節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更好地讓孩子理解到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極力地譴責了奢侈的作風,提倡節儉樸實。

同時他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對他的兒子循循善誘,他在文章中寫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那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教子警句,一直流傳至今。

在司馬光的教導下,司馬康以儉樸自律,學有所成,博古通今,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做官非常的清廉節約,深受百姓的愛戴。

不僅是司馬光,唐朝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由此可見,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勤儉節約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的方針策略。這些偉人在注重自身節儉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儉樸教育。這種言傳身教的精神,成為後人教子的楷模。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和古人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勤儉節約的這種優良品質仍需要我們去繼續繼承和發揚。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這些優秀的品質到了什麼時候都不會落伍。

在指導孩子理財的時候,父母們更不能忽略對孩子勤儉節約意識的培養,這也是孩子財商教育中的重要一課。在平時,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名人的理財小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獲得一些理財感悟。

不溺愛孩子的鄭板橋

鄭板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書畫書法在當時有很高的社會聲譽。而他的教子方式,也是非常受到後世教育學家的認同。

鄭板橋52歲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小寶。老來得子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會溺愛孩子,但鄭板橋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要把兒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鄭板橋被派到山東濰縣做知縣,將小寶留在家裏,讓妻子及弟弟鄭墨負責照看。由於非常擔心家裏人過分寵愛孩子,雖然他身在山東,但心中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在家的兒子。他覺得,如果讓弟弟來照看孩子的話,肯定會比自己更嬌慣。所以,他從山東不斷寫詩寄回家中讓小寶學習: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

小寶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記著這些詩句,漸漸領會了這些詩句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鄭板橋深知“嬌子如殺子”的道理,有一次,他聽說小寶在家常常對小夥伴們炫耀自己的父親是做大官的,有時還欺侮傭人家的孩子後,便立即給弟弟寫了一封家書,在信中他這樣寫道:“我五十二歲才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愛要以其道。”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但愛孩子要有愛孩子的辦法。“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這種愛隻會害了孩子。所以,鄭板橋要弟弟和家人對小寶嚴加管教,注意“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

在鄭板橋的指導下,家人運用適當的方法對小寶進行教育,收效很大,之後,弟弟鄭墨給鄭板橋寫了封信,講了孩子的長進,並說照此下去,長大之後一定能夠建功立業,甚至比鄭板橋做得還要好。

收到弟弟的這封信後,鄭板橋覺得弟弟對小寶太姑息了,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於是,鄭板橋立刻給弟弟回複了一封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其實這事一開始就選錯了路,後來事情越來越壞,總沒個好結果。”他還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學會做人。”這裏所說的好人,就是指那些品德素質高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

從小寶6歲開始,鄭板橋就把小寶帶在自己身邊,親自指導兒子讀書,要求小寶每天必須背誦一定的詩文,並且經常告訴他要養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並讓他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在小寶12歲的時候,鄭板橋又讓孩子用小的水桶自己挑水,天熱天冷都要挑滿,中間從沒間斷過。由於父親言傳身教,小寶也在一天天的進步。當時濰縣災荒十分嚴重,鄭板橋一向清貧,家裏並沒有多餘的存糧。一天小寶哭著向母親喊餓,母親就給小寶拿一個用玉米麵做的窩頭,對他說道:“這是你爹中午節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蹦蹦跳跳地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啃著窩頭。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一直盯著小寶的窩頭在不斷地咽口水。小寶立刻將手中的窩頭分一半給了小女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