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對於意識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不懂得謊言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人格的概念內涵。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撒謊行為,家長先不要批評指責,而應該用平和的態度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並讓他知道為什麼不對,應該怎樣做。

8歲的嘉嘉是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但也是個非常調皮的孩子。周末的一天,媽媽有事要出門,交代嘉嘉自己在家要乖乖做作業。

可就在媽媽走後不久,頑皮的嘉嘉就坐不住了,翻出媽媽的花裙子來穿在身上,又拿出媽媽的化妝品在臉上凃來塗去。可是,由於不小心,嘉嘉將花裙子掛了個洞。她心想,這可是媽媽最喜歡的花裙子啊,現在被我弄破了,媽媽一定會生氣的。

但是緊接著,嘉嘉就想出來了應對策略,她把小狗嘮嘮抱進了屋裏,並把身上的裙子脫下來放在了嘮嘮身邊,自己就跑去和小夥伴們玩了,直到天黑才回家。

一進家門,嘉嘉就對媽媽說餓了,要吃好吃的。

當媽媽問起花裙子是怎麼回事時,嘉嘉撒了個謊,她說是小狗嘮嘮咬破的。

媽媽接著說:“是嗎?怪不得媽媽回來時,見它趴在媽媽的房間裏。媽媽不喜歡愛撒謊的嘮嘮,那媽媽就罰嘮嘮今天沒有晚飯吃吧!”

雖然自己順利地將罪過轉嫁到小狗身上,但嘉嘉心裏並不舒坦,因為是她犯下的錯誤導致小狗沒飯吃。想著想著,嘉嘉便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嘉嘉不該弄破花裙子的,對不起。”

媽媽見女兒承認了錯誤,溫柔地拍了拍她的後背說道:“媽媽真高興嘉嘉能說實話,說真話的孩子才是最懂禮貌的,也才是最漂亮的。”

事例中的嘉嘉是由於膽怯而試圖掩蓋自己的錯誤行為,幸好媽媽巧妙地讓嘉嘉說出了實話。試想,如果媽媽在嘉嘉把責任推給小狗時嚴厲地斥責女兒說謊時,那麼嘉嘉的心裏會怎麼想?當她再次做錯事的時候,是不是會因為恐懼而繼續編造謊言呢?

由此可見,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家長在一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上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切不可一味地責罵和體罰。那樣的話,非但孩子會有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而且還會有礙親子關係的建立。

1.學會信任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慎用“謊言”這個字眼,不能因為孩子一次撒謊,就認定孩子永遠撒謊,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背上心理負擔,導致他以後習慣性地撒謊,形成惡性循環。信任可以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密感,家長對孩子的充分信任會使孩子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2.及時製止孩子有目的地撒謊

信任孩子並不等於無條件地放任自流,如果發現孩子撒謊,家長就要及時地、明確地指出他的這一行為,並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

3.為孩子樹立一個言行一致的榜樣

家長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動作,吸收父母的思想,學習父母待人處世的態度,所以,家長在要求孩子誠實的同時,自己要注意做到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犯錯後要及時承認錯誤,並認真改正,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麵榜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獨立的孩子人人愛

上學的路上,孩子的肩上空空的,書包背在家長的背上;孩子的鞋帶鬆開,蹲下來係鞋帶的不是孩子,而是年老的祖父;陪孩子去遊樂場玩耍,大人們手裏卻經常為孩子拿著各種玩具……

上述這樣一些場景常常映入我們的視線。這充分表明,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方麵舍不得放手,將那些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也統統包攬過來。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而且,在這種“溫室效應”下,孩子因嬌寵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是很難受人欣賞和尊敬的,人們會覺得他們缺乏教養、不懂禮貌。更糟糕的是,家長這種“不放手”的行為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顯然,這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6歲的添添總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去廚房洗碗池裏洗碗,或者拿著杯子到飲水機前接水。可是每當他“蠢蠢欲動”的時候,一旁的家長就趕緊製止,並把他所需要的統統做好。

還有一位媽媽,年近40歲的她每天背著10歲的兒子上下學,直到離在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由於擔心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

壯壯的爸爸更“厲害”,由於兒子從小就很少自己吃飯,為此,連幼兒園都沒去上。到了6歲多上小學了,壯壯的爸爸居然每天中午偷偷溜進教室,為兒子喂飯。

這樣的事例並不誇張,它們就活生生地上演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不禁要問:如此被家長嗬護的孩子,長大後又能有什麼獨立自主的能力呢?父母手中的那根繩子什麼時候才能放開呢?

無疑,這從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對家長或權威的依賴心理,以致成年以後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不能負擔起選擇、接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從而形成依賴型人格。不用問,這是每個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讓他獨自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包攬、越俎代庖呢?

1.給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夠做好

在家長眼裏,孩子是棵小弱苗,禁不住風吹雨打。盡管如此,但若不去經曆一些風雨,那麼孩子就會永遠柔弱下去。其實,隻要我們給予信任,相信孩子能把一些小事情做好,那麼他就真的能夠做好。即使孩子失敗了,我們也不必責怪或者懊悔,而應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並給予指導,那麼這和包辦代替則不是一碼事了。

2.有所保留,對孩子的愛“打個折扣”

很多家長總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多做一點是一點,因為這樣孩子自己就會少承擔一些。可是不要忘了,即使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輩子。隻有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比如,當孩子的小衣服髒了,媽媽不必馬上拿過來幫他洗幹淨,而應讓孩子自己洗;洗好的衣服曬幹了,同樣可以讓孩子自己來疊。隻有父母有所保留,對孩子的愛“打個折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3.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如果總是有家長這根“拐棍”,那麼孩子的依賴心理就很難消失,因此,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著獨立精神的有教養的孩子,那麼父母一定不要縱容,而應努力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比如,當孩子無法把一盆水端走的話,家長可以提醒:“‘2’可以分成兩個‘1’,那麼一大盆水是不是可以分成兩小盆水呢?”通過父母的引導,孩子會逐漸養成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的習慣。長此以往,他的判斷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都會增強。

讓孩子告別忌妒,心胸開闊的孩子才討喜

說到忌妒,家長朋友們都不陌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看到別人的長處和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後,心裏就像爬滿了蟲子,非常不舒服。在這些人看來,隻有他自己才配得上這樣的成就和優勢,而除了他自己之外,別人是沒有資格如此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忌妒”。

忌妒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情緒,幾乎沒有人會不忌妒。這種“負麵情緒”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1歲左右的嬰兒在看到自己的媽媽給別的孩子喂奶時,就會出現哭鬧不安等反應。再略微大一點兒的時候,就不允許自己的爸爸媽媽抱其他的小朋友,否則就哭鬧著要爸爸媽媽抱。當孩子長到五六歲時,忌妒心理會更強,比如當他發現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更漂亮,騎的童車更新穎時,就會感到不愉快。待到上學以後,有的孩子甚至會因老師表揚同桌而嗤之以鼻……

雖然說忌妒是一種十分自然的反應,但如果忌妒情緒過多過強,久而久之,它就可以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辛俏柔是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小女生,剛剛上了幼兒園的她就博得老師的喜愛。班裏有什麼事,老師都願意讓她去做,聰明的辛俏柔每次都做得很好。為此,辛俏柔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楊,同時也引來小朋友們羨慕的目光。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辛俏柔的媽媽發現女兒回家後總是把小嘴嘟得高高的,不愛唱也不愛跳,一臉的不高興。通過詢問,媽媽才知道,原來,辛俏柔是因為老師又表揚別的小朋友而生悶氣。媽媽還發現,如果她抱抱或親親辛俏柔姑姑家的小表弟,辛俏柔就會又哭又喊:“媽媽不要!我不要媽媽這樣!”這時,媽媽才意識到辛俏柔的忌妒心太強了。

在辛俏柔身上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種很強的兒童忌妒心理。她為了讓自己比別人突出、優越,使自己永遠處於中心地位,便讓忌妒的情緒包圍了自己。

對於孩子這種忌妒情緒過強的心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疏導的話,那麼當他長大成人走上社會之後,便會因別人的成功而使自己很苦悶,甚至演變成對別人的仇恨。這樣的人顯然是心胸狹隘的,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的忌妒行為過強時,一定要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心態。

1.引導孩子正確競爭

當孩子的忌妒心理產生後,父母不妨把它引導到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上來。為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別人領先獲勝後,自己生氣是沒有用的,而真正能讓自己出人頭地的是激發自己的鬥誌,敢於和對手展開競賽。

同時,父母還要告訴孩子,那些成功的孩子身上肯定有許多優點是值得自己去學習的,隻有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不斷進步,取得成功。

2.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忌妒

當時機合適的時候,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不光是他們會忌妒,爸爸媽媽也不例外,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當他和爸爸在一起親親熱熱的時候,媽媽也會忌妒,但是媽媽不會因此而亂發脾氣或者感到難過。另外,父母還可以列舉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有過同樣的心情,比如,當弟弟抱怨自己不能和姐姐一樣參加滑輪班的時候,父母就告訴兒子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曆。父母可以說:“寶寶,你知道嗎?我上小學的時候,姥姥與姥爺從來不準我在街上玩,但鄰居家的哥哥姐姐卻可以在外麵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說多不公平!”

這樣的故事會讓孩子明白,原來媽媽也會忌妒,這時候父母便可告訴孩子,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得到和別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隻能學會接受。

3.幫助孩子找到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

孩子的忌妒往往來源於自己不能和他人得到同樣的待遇,這時如果父母能夠誘導孩子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不但能夠緩解忌妒的心理,還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如,當你的孩子抱怨別的父母都來參加學校裏的活動而你卻沒來,你可以在家裏給孩子專門搞一次“活動”,這樣一來,孩子就明白了家長實際上是關注自己的,那麼他對其他同學的忌妒情緒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彬彬有禮的小紳士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的孩子都太嬌慣了,個個跟‘小皇帝’、‘小公主’似的,這讓他們非常淘氣,動作粗魯,還具有攻擊性。我們家孩子平時還算乖巧懂事,可要是趕上他情緒不好,稍微有點事兒就亂發脾氣,大喊大叫,甚至摔東西。”育兒論壇裏,一位媽媽這樣發著感慨。

還有一位名為“家有淘氣鬼”的媽媽也訴苦說:“我家那個孩子,現在都八九歲了,還是走路莽莽撞撞,不是磕破這兒,就是碰到那兒,渾身沒有一點傷都沒有的時候。”

在這位媽媽後麵還有一位爸爸也跟帖道:“我家孩子也差不多,你告訴他要舉止得體,可他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照樣張牙舞爪。”

看得出,家長們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得體的舉止,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小紳士,可是孩子們卻距離這一標準尚遠。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該怎麼解決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看看壯壯的爸爸是怎麼塑造“小紳士”的。

壯壯是個11歲的小少年,他聰明活潑、成績優異,是老師和家長眼裏的好孩子。而更讓老師和家長欣慰的,是壯壯一直以來所體現出來的紳士般的風度。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裏,或者在其他公共場所,壯壯一向溫和說話,從不亂發脾氣,也不大吼大叫,對待別人都是彬彬有禮。熟悉的人都說,看壯壯的行為舉止簡直就是個小大人。很多家長還為此向壯壯的父母“取經”,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壯壯一樣。

沒錯,壯壯之所以如此“紳士”,主要還是得益於父母對他的培養和教育。據壯壯的爸爸媽媽介紹,壯壯雖然是獨生子,但在家裏從沒有“小皇帝”一般的待遇,而是和家人一樣,吃東西平均分,家務活一起做。做律師的爸爸和做編輯的媽媽除了給兒子講一些文明禮儀方麵的故事,更會以身作則,為兒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看得出,事例中的壯壯生活在一個“民主”、“平等”和有著良好教育的家庭環境中,這讓他從小就學會了彬彬有禮的行為模式,從而成為家長的驕傲,成為同齡孩子的榜樣,這一點是值得家長朋友們學習和借鑒的。

記得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就是禮儀修養,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不但對孩子自身發展不利,而且也會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可以說,一個有良好禮儀修養的孩子才會具備好的品性,才會取得良好的發展。

其實,生活中的現實事例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凡是彬彬有禮、待人謙和、衣著大方得體、談吐高雅不俗的人,他們通常有著更圓融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得到周圍人們的喜愛和尊重,這些人也會因此更容易取得人生和事業的成功。

為什麼會如此呢?實際上不難理解,這是因為那些言行舉止得體的人往往非常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更不會誇誇其談、招搖過市,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質,不慍不火。

要知道,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就好比促成人際交往的“黏合劑”和“潤滑油”,它能用自己特有的力量使人們的交往更加順利融洽。

1.讓孩子懂得基本的禮儀常識

有的孩子沒有禮貌,並不是他們的內心不尊重別人,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尊重他人,也不知道怎麼做才算尊重,例如,我們常見到一些孩子到親朋好友家做客隨隨便便,就和在自己家裏一樣,而其中應該有的區別他們並不知道,這就需要家長多給予引導,告訴孩子禮貌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另外,家長還有必要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禮儀常識,比如,在外麵不要穿拖鞋和背心;穿衣打扮要盡可能整潔大方,不要敞開扣子露出胸脯;不要戴著手套和別人握手;吃飯時不要讓嘴巴發出太大的響聲;走路要挺胸抬頭,不要彎腰駝背,等等。

2.告訴孩子,不給夥伴亂扣“帽子”

一些孩子喜歡給夥伴們起外號,有的外號還帶有貶損或者侮辱之意。對此,家長們應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理,並製止孩子的這種行為,比如,如果你聽到孩子喊夥伴“豬腦袋”,那麼就立即對他進行處罰,並告訴他:“這樣的詞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我希望你以後要記住。”平時,父母還要時常跟孩子交流,告訴他與人為善是生活準則之一,不要給夥伴亂扣“帽子”。

3.引導孩子讓講禮貌成為習慣

在平時的舉止中,最重要的就是講禮貌,它是我們表達同情心的方法之一。懂禮貌的孩子會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當長期堅持這種行為,就會成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