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不管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也不管對於成功者還是尚未成功的人來說,謙虛都是一項積極有力的特質,它可以讓我們的精神、思想和物質得到不斷地提升。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別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看到自己的缺點,用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也才能讓他離成功越來越近。

一位教育專家培養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兒子,可是他的孩子卻一直非常謙虛。這裏麵有什麼門道呢?

原來,這位教育專家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即使在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也會有所保留地表揚孩子。因為他知道,如果孩子各方麵表現不理想,那麼較多的表揚和鼓勵可以讓他增強自信心,但是自己的孩子太優秀了,這樣的孩子往往是禁不起表揚的。一旦表揚過多,就會導致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為此,他平時盡量少表揚孩子,而是經常指出他的不足。

孩子擁有怎樣的品質大多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式。事例中的這位教育專家不但培養了各方麵都表現優秀的兒子,更重要的是他讓孩子養成了謙虛的好品質。這對於孩子將來更好地成長、成才將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孩子成才、成功的重要因素。那麼,在孩子奔向成才、成功的旅途中,一旦有某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而隻有那些謙虛的孩子才會時刻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能夠更廣泛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大腦、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思路更加開闊。

因此,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修養、懂禮儀,並最終能夠走向成功的人,那麼家長們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謙虛的品質,讓孩子戒驕戒躁,在謙虛中不斷汲取知識,不斷取得進步。

1.讓孩子正確麵對批評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容不得別人半點兒批評,但是家長們得清楚,隻有能夠正確麵對批評和建議,孩子才會贏得周圍人的喜愛和信賴。

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他所受到的批評往往是因為他的某種缺點導致的,他隻有接受批評,才能比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讓自己不斷完善和進步。

2.引導孩子客觀地認識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高估自己,認為誰都不如自己,往往是因為他們隻看到自己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總拿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所以,家長們一旦發現這種現象,就要及時給予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看待別人。

3.常給孩子講一些優秀人物的故事

孩子們大多喜歡聽故事,家長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多給孩子講一些優秀人物的故事,以此對孩子進行激勵,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和很多人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沒有理由不謙虛一些。

害羞、扭捏都不是好的個性展現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大方方的,如果孩子害羞、扭捏,在外麵遇到鄰居、父母的朋友等連聲招呼都不敢主動打,會讓父母覺得有些尷尬,而孩子本身也似乎顯得不太懂禮貌。

我們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訴苦:我家孩子平時表現得很不錯,唱歌跳舞樣樣拿得出手,可是一到外人麵前就蔫兒了,表現得非常害羞、非常拘禁,有時候因為不和該打招呼的人打招呼而顯得缺乏教養。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讓他改變一下,真是急死人了。

為此,家長們無不渴望著害羞、扭捏等性格特質趕緊遠離自己的孩子,家長們也都希望幫孩子找到其中的根源,揭掉孩子害羞的“麵紗”,讓孩子不管在家裏還是外麵,都能夠大大方方起來。

金至寶是個剛上小學的男孩,一直以來都表現得很害羞。起初,主要由姥姥陪伴他,很少和小夥伴交往。姥姥很著急,就會數落孩子:沒見過這麼害羞的男孩子,你就不能和別人一起玩玩嗎?跟個大姑娘似的,太靦腆了,長大了估計也會很難和別人打交道……

在姥姥的“刺激”下,金至寶的害羞性格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

一直忙於工作的金至寶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特意找到一位兒童心理專家,把大致的情況和專家反映了一下。專家告訴她,在我們的周圍的確有很多孩子都有靦腆、害羞的表現,如果單純從醫學角度來分析羞怯心理的話,羞怯心理實際上是一種源於神經活動過分敏感後形成的消極性自我防禦機製。專家指出,金至寶的問題一方麵是自己本身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麵和姥姥平時的教育也有關。他希望以後對於金至寶害羞的問題換一種引導方式,比如以鼓勵為主,同時做到尊重孩子,多看到孩子其他方麵的優點予以肯定,或者多帶孩子和同齡人交往,等等。

隨後的一段時間,金至寶媽媽照著專家的話去做了,果然,不到半年,金至寶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觀,這讓一家人開心不已。

正如專家所說,害羞這種性格特征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所體現,隻不過害羞的程度不同罷了。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害羞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中受到啟發,避免自己為孩子創造害羞的“條件”。

首先是先天因素。孩子如果先天就是內向性格,本身氣質就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說起話來總是輕聲細語,見到不熟悉的人就會不自在,臉紅耳熱,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也思前想後。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不恰當。比如上述事例中金至寶的姥姥,她盡管清楚孩子容易害羞,但是責備孩子的做法會讓孩子更為尷尬和不滿,這樣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害羞,缺乏自信心。可以想象,一個常被指責的孩子,又怎麼可能變得開朗大方呢?

既然如此,父母就需要參考一些專業人士的意見,學習一些簡單可行的方法,引導自己的孩子逐漸告別害羞和靦腆,讓他們落落大方起來。

1.家有害羞的孩子,父母不要太著急

害羞的孩子適應環境、抵抗挫折的能力本來就比落落大方的孩子要差,如果父母還表現出急躁、反感的態度的話,那麼更容易給孩子帶來壓力。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因此,家長們要想改變孩子的害羞特質,還需要盡量為孩子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麵前表現時,父母不必強迫孩子一定去做,因為這樣做會使孩子的緊張加劇,將來很可能還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如果孩子見到鄰居朋友,不願意稱呼對方,家長也不要強迫孩子非得讓他跟人打招呼,那樣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

2.多給予鼓勵,孩子的膽子才會大起來

一旦發現孩子有害羞的表現時,家長應及時並耐心地給予鼓勵和安慰,例如,孩子見到爸爸的朋友王叔叔不敢打招呼,家長可以對孩子說:“這是第一次見王叔叔,緊張點兒是難免的,因為誰在第一次見麵時都會緊張,以後和叔叔熟悉了,你一定會表現得更好。”通過家長這樣的鼓勵,孩子就不會為自己不盡如人意的表現而自責和羞憤,而是會增強自信。長期如此,那麼孩子的害羞情緒自然會消除掉。

3.讓孩子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人的情緒反應和身體狀況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孩子能夠多進行戶外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神經係統的適應力和敏銳力。那些性格內向、氣質為黏液質的孩子往往有著比較脆弱的神經,當遇到陌生人或者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就容易害羞。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能多引導孩子加強體育鍛煉,那麼孩子的體質就會得到增強,過度的神經反應就會得到一定的緩和,害羞的程度也自然就會減輕了。

良好的時間概念也是孩子應具備的禮儀規範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你會錯愕:良好的時間概念,也是孩子需要具備的禮儀規範嗎?

沒錯。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對於時間毫無概念,那麼他就會沒有生活規律,作息、做事、學習、活動等都會雜亂無章、拖拖拉拉,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的孩子,又怎麼能體現出禮儀修養呢?

所以說,若想培養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好孩子,那麼對於時間的珍惜和善於利用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5歲多的顰顰每天上幼兒園之前,都要和媽媽進行一場“內戰”。媽媽催促她趕緊刷牙洗臉、換衣服和鞋子,顰顰則慢慢騰騰,注意力也經常被轉移到別處。媽媽就衝著顰顰大喊,顰顰要麼氣鼓鼓地不予理睬,要麼和媽媽對抗。如果媽媽再嚴厲一點兒,顰顰就會很不情願地表麵上答應,而行動並沒有跟上,依然是磨磨蹭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進行這樣一番“較量”,結果經常是顰顰上幼兒園遲到,顰顰媽上班遲到。對此,顰顰媽很無奈,她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現在的狀況。

拖拉、磨蹭等行為習慣,是世界性的兒童行為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有耐心和方法,逐步使孩子樹立時間觀念。除了前麵已經提到的幾點方法,家長還可以采取正反兩方麵的比較法,例如,在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的好朋友琳琳現在已經到幼兒園了吧,她今天洗臉刷牙肯定都比較快”,或者“昨天遇到鵬鵬的媽媽,她說鵬鵬上幼兒園遲到了,就是因為沒有快點兒換衣服和鞋子。”

誠然,“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相當重要的概念較難通過口頭告知的方式讓孩子從中得到啟發。父母隻得多費點兒心,配合孩子的成長,利用他所熟知的事物聯結時間觀念,幫助他了解時間的意義。

1.教育孩子學會集中精力做事

有的孩子做事情時三心二意,甚至邊玩邊幹,這是最浪費時間的。家長應教育孩子明白,做事就做事,玩就是玩,而且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不可一心二用,為此,家長要指導孩子養成做事有頭有尾、善始善終的習慣。

2.讓孩子品嚐耽誤時間的苦果

現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時間,這些毛病與家長的嬌慣有很大的關係。為此,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承擔某些消極的後果,一旦孩子親自品嚐到耽誤時間的苦果,心裏自然會不舒服,自然會汲取教訓,今後重犯的可能性就少了。這種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後果懲罰”法。

3.善用計時器,讓孩子告別拖拖拉拉

假如需要特別強調時間的段落性,家長可選用孩子較感興趣的計時物品,如小鬧鍾、手機等設定遊戲的時間,讓孩子知道當鈴聲響起的那一刻,就要進行其他的活動。選用這些計時器,一方麵可以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另一方麵孩子配合度較高,而在孩子表現良好或主動準備或收拾物品時,家長別忘了給予肯定,鼓勵他保持下來。

4.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及模仿的範本,因此家長的生活安排對孩子必定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如果作息混亂,沒有時間觀念,那麼孩子自然會效仿父母,因此若要培養孩子珍惜和合理利用時間的習慣,父母首先得做好表率,以身作則。

公德意識體現孩子良好的道德修養

公德意識是現代文明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但是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缺乏這方麵意識的培養,比如,在學校裏就餐時,不是按照平均分配來取食物,而是自己喜歡吃什麼就多拿什麼,把自己不喜歡吃的留給別人;或者在公共汽車上,明明身邊站著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也假裝沒看見,不給人家讓座;還有的孩子亂扔垃圾,在公共區域亂貼亂畫、亂喊、亂叫等,這些都是孩子缺乏公德意識的表現。

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在我們的陪伴下,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公德意識的話,那麼當他處於社會環境中時,就會被人們所厭惡和鄙視。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這樣嗎?

一天,上小學三年級的茗茗和媽媽一起乘坐公交車,上車買票後,茗茗像往常一樣,把車票緊緊地握在手裏,好等到下車的時候丟到垃圾桶中。

路上,茗茗正和媽媽聊天的時候,發現旁邊的一個將要下車的叔叔,把剛才買的車票撕碎了,然後丟在車廂裏。看到這一幕,茗茗向媽媽使了個眼色,媽媽會意了。

下車後,媽媽和茗茗聊天,媽媽說:“剛才那個叔叔的做法你看到了是吧?”茗茗說:“是呀,那個叔叔怎麼這麼沒公德意識?在車廂裏就丟車票,真不應該。”媽媽說:“還是我們的茗茗懂事,那個叔叔很可能從小就沒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吧。”

一邊說著,娘兒倆一邊向不遠處的學校走去。

看得出,事例中的茗茗在媽媽的良好教育下培養了良好的公德意識,而那個隨手扔車票的叔叔在這一點上都不如一個小孩子。而這,又能怪誰呢?

當我們在一些人身上注意到缺乏公德意識的現象時,總是會搖搖頭,說一聲“真沒教養”,甚至有時候人們會像事例中茗茗的媽媽那樣,把矛頭指向對方的父母:如果家長給予良好的教育,或許他們從小就養成了好習慣,也就不會如此了。

沒錯,孩子之所以如此,的確離不開父母教育的影響。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也正是這個道理。

或許這些父母不知道,社會公德是調節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係,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共同利益,為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如果孩子具備了公德意識,那他就會在眾人麵前以一個有修養的形象出現,而這對於他的人際關係及將來的成才成功都將起到巨大作用,所以說,父母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規則

公共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德要求。培養公德意識,做到並不難,而許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從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開始的。

2.讓孩子懂得愛護公共財物

在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培養他要像愛護自己的東西一樣對待公共財物,比如,在外麵要愛護公共設施、保護文物古跡、不亂畫亂刻。在陪孩子外出遊玩的時候,當發現破壞文物、損害公共財物等現象表示義憤,進行批評,這樣,孩子就會看在眼裏、聽在耳中、記在心裏。相應地,他就會懂得愛護學校裏的桌椅、教學器械、體育器材,等等。

3.教導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當進入公共場合就跟“發瘋”似的,處處搞破壞。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在公共場所自覺遵守各種規章製度和紀律,比如,在影劇院、體育場、公園、圖書館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順序進出,不損害、不破壞,按規定辦事。當看到有人破壞規定時,我們還應鼓勵孩子對其進行勸阻。

4.教育孩子要遵紀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導和教育,隻會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為了讓孩子遵紀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條文都搬過來念一念。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孩子遵紀守法的概念和意識,比如,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分地庇護;當孩子破壞公物、隨地扔垃圾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製止,並告訴他們不可以那樣做;當孩子過馬路的時候,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日積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孩子。

撒謊是不文明的行為,一定要讓孩子遠離

孩子撒謊實在是一件讓大人頭疼的事,也是對於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利的行為。不管多大多小的謊言,都要引起家長的重視。因為你縱容他一次,那麼他心裏就容易形成“撒謊可以蒙混過關”的錯誤意識,逐漸地,孩子就會形成愛撒謊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