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家長注意一些問題的處理,別和孩子去較勁,善待他們的“叛逆”,問題還是不難解決的。

1.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溫和地講道理

當家長覺察到孩子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某些不合理的行為時,先不要責罵孩子,而應該溫和地和孩子講一講道理,或者給他說一個相關的小故事。這樣,孩子就會從道理或者小故事中受到啟發,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不恰當的,進而對自己的行為予以糾正和改變。

假如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對孩子進行粗暴的批評和責罵,那麼必然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有時候也會激起孩子故意反叛的心理,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們采取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且積極改正,還能緩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2.放下家長的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見

很多父母出於各種原因,總是不希望孩子參與家裏的任何事情。殊不知,孩子雖然年少,懂得也沒有家長多,但他們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啊,也有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欲望的權利,如果在一家人的相處過程中,孩子能獲得平等的對待,那麼他們的叛逆情緒就會大大降低。

既然如此,家長們何不試著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哪怕是用紅色的碗盛米飯,還是用白色的碗盛米飯這樣的事,如果讓孩子參與決定,那麼他就會有一種“當家做主人”的感覺,也就不那麼容易和父母作對了。

我們不排除對於有些事情,孩子的想法存在不盡合理之處。對此,家長也要讓孩子說完,然後再幫他指出不足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視的,也就不會再故意和大人處處對著幹了。

3.教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由於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往往會主觀地認為家長是錯誤的,自己才是正確的。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站在家長的位置考慮一下,如果當下的問題擺在麵前,作為“家長”的他,會怎麼來處理?當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時,很多問題或許就容易解決得多了。

孩子打架,你會科學地引導嗎

鑫鑫的媽媽最近發現兒子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多,不免擔心起來,主要擔心他這樣會不被別人喜歡,交不到朋友。

可以說,鑫鑫媽媽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的確沒有人喜歡一個充滿“暴力”的小霸王。除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愛打架,家長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周圍有這樣的“暴力分子”,因為那樣自己的孩子就會時常處於一種危險狀況,說不定哪天就被人家給“收拾”了。

孩子們愛打架幾乎是普遍現象,這讓家長們無比頭痛,大家都搞不明白,為什麼孩子不能友好相處,非得用打架來解決問題呢?

2011年11月5日,太原市某小學的兩位同學因為爭搶“暖寶寶”大打出手,導致其中一個孩子耳部受傷。

這兩個孩子一個叫澄澄,另一個叫翔翔。兩人不但是同班同學,而且還是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由於相差無幾,自然而然就成了經常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現在,用他們兩個人的媽媽的話說,就是“這兩孩子從小就開始打”。的確,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澄澄就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在一兩個小時的玩耍過程中,他可以發起多次攻擊,用手抓翔翔的臉,搶翔翔手上的玩具,或者是翔翔站立的位置,他很快就過去給占領了。翔翔本來不是那種怯生生、反應遲鈍的男孩,但是當麵對澄澄的攻擊,他的心裏總有種害怕的感覺,見了他就想躲得遠遠的。

兩年前,兩個孩子都上了小學,並且分在了同一個班裏。這天,由於天氣忽然轉冷,而又沒有到供暖的時間,孩子們都感覺凍得慌。翔翔的姥姥怕孩子凍著,就在臨出門前為翔翔準備了一個“暖寶寶”。

可是到了教室後,澄澄看到翔翔帶了取暖設備,便上前索要。讓澄澄沒想到的是,平時一向“聽話”的翔翔這次居然拒絕了他。更讓他出乎意料的是,在他向翔翔奪“暖寶寶”的時候,翔翔伸手打了他,並探過頭使勁兒咬他的耳朵,疼得他哭出聲來。

停止“戰鬥”後,澄澄仍然覺得耳朵疼得厲害,而同學們也發現澄澄的耳朵腫脹起來。後經醫生檢查,由於受傷較重,澄澄的耳朵需要一段時間的治療才可恢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家長往往隻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卻忽略孩子心理的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群體心理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慢慢地,他們會喜歡與小夥伴在一起玩,並學會用自己的玩具吸引對方,在與小夥伴共同的遊戲中體會快樂。但是由於心理教育的缺失,一些孩子在不順心的時候時常靠打架來解決,甚至以打架為樂。

正如上例中,受傷的澄澄及致使其受傷的翔翔,雙方的家長都難辭其咎。如果澄澄的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欺負其他的孩子,那麼翔翔也就不至於如此惡狠狠地咬傷澄澄。同樣,如果鬆鬆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和夥伴之間的矛盾,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那麼對於家長來說,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和小夥伴或同學和諧相處呢?

1.創造不利於打架發生的環境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之大想必人盡皆知,孩子也不例外,甚至相對於成人,他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那些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攻擊性行為會明顯少於氣氛冷淡、不夠和諧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

因此,家長要做到不在孩子麵前講具有攻擊色彩的語言,盡量創造一個氛圍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家長還應做到嚴格禁止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傾向的玩具等。

2.教孩子正確宣泄自己的感情

人人都有煩惱,人人都會遇到挫折,小孩子也不例外。有時候在煩惱、挫折麵前無法控製,就會很容易引起攻擊性行為,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感情,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3.幫助孩子自我調節

成長迅速的孩子,由於興奮與抑鬱兩大係統的失衡發展,會比較容易引起行為的過分衝動,使這些孩子對自己的消極行為難以自控。根據這一特點,家長要通過科學地引導幫助孩子懂得分析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用轉移、克製、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緒強度、表現方式都控製在有益無害的範圍內。

如何幫孩子抹去幼年性侵擾的陰影

有些孩子在本該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快樂時,卻由於受到性侵擾而讓他們的心底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他們開始對這個原以為陽光明媚的世界產生了懷疑,甚至失望。

無疑,這樣的經曆剝奪了孩子們曾經的夢幻,這樣的傷害也令家長們無比難過和痛恨。可是,家長們想過沒有,這樣的經曆其實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對孩子進行了相關的教育,因為很多此類錯誤的發生都源於家長的疏忽。

那麼,麵對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顰顰是個十分漂亮的女孩,但是如今正值豆蔻年華的她卻一點兒都不快樂,她也幾乎從不和同齡的孩子玩耍,更不會在陌生場合逗留。

而這些,都源於顰顰8歲那年所遭受的悲慘一幕。

那是秋日的傍晚,顰顰記得當天的天氣很晴朗,秋風刮起,樹葉被吹到路邊,她踩著路邊厚厚的樹葉,向村子後麵自己家的果園走去。

走著走著,顰顰被路邊的一處長滿了葡萄的果園給吸引了。從小,顰顰就喜歡吃葡萄,可是自己的父母卻從來沒有種過,每年都是到集市上給她買一點兒來吃。

就在顰顰聚精會神地看一串串讓她垂涎欲滴的葡萄時,一個叔叔模樣的人走了過來,這人對她說:“小朋友,是不是想吃葡萄呀?”顰顰一聽,高興得很,連忙點頭。

“這家的葡萄不好吃,去叔叔家的葡萄園,我給你摘去,可甜了,保準你會喜歡。”這位男子說著,就帶著顰顰去了他的果園。

誰知,到了一處果園後,這個男子把顰顰放倒在他用來看果園的一處茅草屋裏……

第二天,顰顰的下身紅腫了起來,她小便的時候感到疼痛不已,可又不敢告訴家長,怕他們罵自己。

從那之後,顰顰再也不敢到果園去了,而且也再也不敢吃甜甜的葡萄了。童年的那次經曆,讓顰顰的內心深處一直蒙著厚厚的一層陰影,並時常像噩夢一般地出來侵襲她的大腦。

我們隻能說,顰顰是可憐的,那個畜生一般的男子是可惡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遭到性侵害後,會在很長的時間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狀,比如恐懼、焦慮、抑鬱、暴食或厭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異樣感、自尊低、行為畏縮、有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自殺或企圖自殺等。

這些詞彙足以讓我們提心吊膽,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免除這樣的傷害呢?

1.不要輕易指責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遭受了性侵害,當他告訴你的時候,請不要指責孩子,否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自責心和罪惡感。家長應該向孩子傳達的是“你沒有錯,錯在別人”。這樣,才會有利於孩子擺脫心理陰影,正視自己。

2.對孩子進行心理恢複訓練

如前麵所述,遭受性侵害後,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精神症狀,因此,家長應采取措施,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恢複和訓練,以治療孩子受傷的心靈。具體說來,家長可以給孩子講相關的故事或者周圍熟悉的人的事例,讓孩子認識到,這雖然是一個令人不堪的問題,但不至於嚴重到自己想象的程度。

3.保護孩子的隱私

當得知孩子受到傷害的事實後,家長不要隨意傳播,如果不是警方要求,一定不要告訴任何人。

你對孩子的靈活應變能力知多少

家長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機靈豆”,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更招人喜歡,長大後也更有人緣和精於世故。

或許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應變能力是強是弱,和先天遺傳是分不開的。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們並不全然否定,但是家長們更應該知道的是,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邏輯思維、想象能力等一樣,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塑造出來的。

某網絡論壇上曾有網友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婧婧的父母因為有急事,晚上都回家很晚,這下可愁壞了11歲的婧婧。放學後,不知所措的婧婧坐在家門口的樓梯上苦苦等了五六個小時,如果不是被好心的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照顧她吃飯,她很有可能就在門外待到深夜了。

當天晚上,隔壁鄰居張阿姨下夜班後回到家,發現婧婧在門口坐著哭,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原來她爸爸媽媽臨時有急事回不了家。張阿姨心裏正想埋怨孩子的父母,可是一看她家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讓婧婧回來後直接去奶奶家裏過夜。

婧婧說,她根本沒注意那張紙條,隻顧哭了。好心的張阿姨覺得太晚了,再讓婧婧去奶奶家很不方便,於是就把她領到自己家裏,安排食宿。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遇到困境,美國小孩的做法卻是另一個樣子。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隻有7歲大的孩子,一次突遇大雪,並且與外界失去了通信聯絡。而那天,他的母親進入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臨產狀態,這個孩子並沒有慌張,而是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了弟弟。

看完上麵的兩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孩子應變能力的強弱和年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孩子的靈活應變能力是可以從小的時候就進行培養的。可以猜想一下,那個7歲大的男孩能夠臨危不亂地幫助媽媽分娩,恐怕不是偶然因素,很可能是他的父母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對他進行了相關的教育。而11歲的婧婧卻因為沒有經過這方麵的培養和訓練而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作為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哪一種應該不言自明了吧。

總之,麵對紛繁複雜的生活環境,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態變故,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就一定要隨時注重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隻有這樣,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孩子才能夠臨危不亂、沉著應對。

1.有意識地設置場景,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

“紙上談兵”或者口頭上的教育往往不夠生動,自然也就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長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有意識地為孩子製造一些“突發事件”,來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比如,父母去上班了,隻有孩子一個人在家,這時候突然有人敲門,怎麼辦?或者隻有孩子和年邁的奶奶在家,奶奶突發重病,孩子該怎麼處理?或者忽然停電了,孩子該怎樣去點蠟燭、打開手電筒?或者遇到陌生人問路,怎麼樣才能避免被騙……

當孩子經受過一番類似的訓練,那麼當他真的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才會靈活應對,不慌張、不莽撞。

2.通過實踐來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論用到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方麵同樣適合。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比如爬山、探險、野營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中,孩子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候,家長不要伸出你的“上帝之手”,而是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要知道,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培養其應變能力的過程。

3.靈活應變,不能培養“小滑頭”

我們提倡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在一些突發狀況麵前的應對能力,而絕非是為了培養一個“小滑頭”,因為應變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不是教孩子去說謊,去欺騙他人,因此,家長們在培養孩子靈活應變能力的時候,要注意與撒謊、欺騙區分開來。

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自殺問題

某教育研究機構曾做過一項關於孩子自殺心理的調查,在接受調查的2500多名中小學生中,居然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其中自殺未遂者達到1.71%。

這一數字不能不讓家長們備感驚訝:100個孩子中居然就會有6個孩子試圖自殺!

麵對如此令人咋舌的數據,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脆弱?麵對孩子的自殺心理和行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2010年6月的一天,一位媽媽用幾乎哭泣的口氣哀求著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班主任:“李老師,快來幫幫我們吧,我兒子劉嘉天要‘尋短見’了!”

媽媽的話讓李老師的心裏一陣緊張,但還是靜下心來問:“您先別著急,慢慢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劉嘉天這次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隻有58分,這讓平時成績不錯並且身為副班長的他很難接受,一個勁兒地傷心流淚,怨恨自己。麵對來自同學、家庭的無形壓力,劉嘉天的心理實在難以承受那份恥辱,感到無臉見人,於是寫了一封“遺書”,幸好爸爸及時發現,否則……

萬般無奈,劉嘉天的媽媽找到了班主任李老師,希望李老師幫忙對兒子進行心理疏導,讓兒子重新振作起來。

聽了這一消息,李老師的心懸了起來,他想不到這種有自殺心理的學生會在自己身邊出現。他溫和地對劉嘉天的媽媽說:“您先別著急,我跟他聊聊。我也知道,這孩子品學兼優,就是有點兒耐不了挫折。我想可能和他從小沒有養成耐挫能力有關。”劉嘉天媽媽說:“哎……其實都怪我,由於三十好幾我們才有這麼個兒子,就一直對他嬌生慣養的,什麼都依著他,不敢讓他承受一丁點兒挫折,才導致他現在這樣。”

李老師聽完,安撫劉嘉天的媽媽說:“現在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隻要多想想辦法,應該還是有作用的。您看,在以後的日子裏,作為家長,您是否能適當地讓孩子承受一點挫折?比如別總是誇讚他,偶爾也對他批評一下。當然,批評要適度,別太強硬了。”劉嘉天的媽媽點頭應允。

之後,李老師找到劉嘉天,語重心長地說:“一次考試成績的好壞隻能說明這個階段學習得如何,你的底子很不錯,這次可能是把精力放到別的科目上多了些,也可能是發揮得不理想,但是都沒關係,隻要你以後認真些,肯定還能像以前那樣贏得‘滿堂彩’的。想想看,那些不如你的同學,人家不也快快樂樂的嗎?要是大家一有不如意就‘尋短見’,那地球上估計沒幾個人能活下來了……”

李老師的一席話使劉嘉天露出了輕鬆的笑容,並且備受鼓舞。自此後,他一改委靡消沉的狀態,很快,劉嘉天重新回歸到“強者”的隊伍,成績躍居年級前三。小學升初中的時候,他的成績名列全校第一。

看完上麵的事例,很多家長可能認為劉嘉天企圖走上不歸路的罪魁禍首是糟糕的分數。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讓一個孩子走上不歸路,這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實在是太差了。而這種抗挫能力不強的根源真的是孩子嗎?家長有沒有責任呢?

原來,劉嘉天從小就是一個被家長嚴格要求的孩子,比如學鋼琴的時候,別的孩子在一節課快結束的時候,老師都會帶著他們唱兩首歌,以讓孩子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而劉嘉天的媽媽卻直接告訴老師,他們滿堂課都要學琴,而不要唱歌。再比如,孩子們學遊泳的時候,其他的孩子都可以嬉戲打鬧,而劉嘉天卻總是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同學們問他為什麼不玩,他回答說是“家長付錢是讓我來學遊泳的,而不是玩的”。

從這些情況看,致使劉嘉天準備自殺的根源不在於這一次考試,而是他的家長。因此,對於家長來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健全地成長,而不至於試圖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那麼就要從根源上阻斷孩子的這一想法。

1.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

受社會競爭的影響,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大學,將來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殊不知,正是家長這種一相情願的想法,讓孩子迷失了自己的同時,又背負了沉重的壓力。當難以承受的時候,他們就會走上自殺之路。

2.不要溺愛孩子

盡管大多數家長都認為溺愛對孩子成長不利,但是具體到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又都無法克製自己不去溺愛。例如,家長將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雜務”統統包攬,孩子說一,自己不說二,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恨不得要星星月亮家長都到天上摘去。事實上,這種無原則的溺愛不僅導致孩子越來越有依賴性,而且也讓孩子變得任性、自私、脆弱、耐受挫能力差。

這樣的教育環境塑造出來的孩子,在其無法承受挫折時,會選擇自殺以尋求解脫。

3.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有時候,孩子也會像大人一樣,會一時想不開,並為此過度地焦慮。這時,他們的內心會很渴望有人為自己分擔一些痛苦,於是他們會選擇對父母吐露心事,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你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渴望被聆聽的需要,也許你關上耳朵一次,孩子的心門就永遠不再為你打開了。另外,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就對其毫不留情地、隨心所欲地指責或者打罵,這樣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人格的平等,自尊心較強而心理脆弱的孩子就難以承受,容易“想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