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總搶我東西,還打我。”嚴瑞有點兒委屈地說。“如果你按爸爸說的去做,小弟弟就不敢欺負你了。下次他再搶你的東西,你就大聲地對他說‘不許欺負我’,然後再把東西搶回來!”
之後的一天,嚴瑞跟爸爸出門,遠遠地看到兵兵走過來,爸爸就對嚴瑞使了個眼色,躲到一邊去了。兵兵過來了,看到嚴瑞手裏的芭比娃娃便伸手過來搶。
這一次,嚴瑞鼓起勇氣,大聲說:“你不許搶我的東西!”然後用力把芭比娃娃奪了回來。
像事例中嚴瑞這樣膽怯的孩子並不少見,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負,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可是卻苦於找不到方法。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家長卻會給孩子一定的探險自由,以此來培養孩子勇敢、自信的品格。這種放手讓孩子磨煉的做法,著實值得我們借鑒。
1.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幫他趕走膽怯的陰霾
一個性格再膽怯、害羞的孩子,也有一些別人所不具備的潛力,家長們千萬不要“以偏賅全”,以此來全盤否定孩子。實際上,性格膽怯的孩子隻是比那些性格外向開朗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幫助,所以,要克服孩子膽小、怯懦的心理,家長得學會不斷地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隻要父母善於發掘,就會為孩子克服膽怯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幫他們走出膽怯的陰霾。
2.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
一般情況下,一個有一技之長的孩子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比如,一個會彈鋼琴的孩子,偶爾的一次表現,會讓眾多不會彈琴的孩子產生羨慕之情,這樣,孩子就會因為自己有別人沒有的特長而感到驕傲和自信。
所以,家長們可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和氣質類型幫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技之長,並好好地學習,例如書法、繪畫、下棋、演奏等。一有機會,就讓孩子在眾人麵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這樣,孩子的膽量就會越練越大,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強,離害羞、膽怯也就越來越遠了。
3.鼓勵孩子可以幫他消除緊張感
孩子越膽怯,就越害怕受到周圍人的忽視或者歧視,每當這時,他們就會非常自卑,而越是自卑就越不敢大聲說話,以至於造成惡性循環。
假如你碰巧是這樣的孩子的家長,那麼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時,你可以告訴他:“沒關係,有爸爸媽媽幫助你,你會好起來的。”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信任,膽怯心理就會有所緩解,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們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關愛和支持,那麼孩子就會漸漸地消除緊張感,從而變得勇敢起來。
家有“偏執娃”,父母怎麼辦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模樣俊俏、性格活潑、聰明伶俐……總之可以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詞都堆砌出來,都不嫌多。
可是,上天難遂人願,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如果說所有的缺憾中,模樣好賴和身材胖瘦都在其次,在家長們看來最重要的,一是孩子要有個好身體,二是要有個好性格。
關於好身體,現代家庭生活都不錯,如果不是先天不足或者後天失誤等原因,那麼孩子實現身體健康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的,而好性格的培養似乎難度就更大了點。
其中,有一部分性格偏執的孩子讓父母大為頭痛,每當看到自己的孩子總是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父母們也跟著心思沉重、焦慮重重。
難道性格偏執的孩子就沒救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家表示,隻要家長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那麼極有可能緩解孩子的偏執心理。
幽幽是個聰明漂亮的小姑娘,但她有個毛病,就是容忍不了別人比自己強。比如,她們班上有個叫諾諾的女孩,有一段時間,老師們常誇諾諾表現得不錯,幽幽就受不了了,回到家後,常和媽媽說:“世界上我最討厭的就是諾諾了,她有什麼好的?”在學校裏,幽幽也故意和諾諾作對,拉攏別的孩子不和諾諾玩。
還有一個叫蒙蒙的男孩,性格也很偏執。蒙蒙非常固執,他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都不如自己。如果別人說出他哪兒哪兒不對,他就會大發脾氣。比如,蒙蒙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就埋怨同桌,說是因為同桌感冒總抽鼻子影響他的情緒,或者說同桌頭一天沒洗澡,身上有味道熏到他了。總之,他就是個“常有理先生”。
和上麵的幽幽、蒙蒙有些類似,闊闊也是一個性格偏執的孩子。他堅持要做的事,即使九頭牛也拉不回來。比如,2011年“十一”期間,闊闊非要去北戴河遊泳,媽媽提醒他說海裏的水太涼了,遊泳會感冒的,可是闊闊不聽,結果自然是得了一場重感冒。
看看這些性格偏執的孩子,真替他們的父母感到頭痛。當然,類似的問題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往往都會有所體現,但是偶爾一兩次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時常如此,那麼隻能說這個孩子是個“偏執娃”了。
在此,我們向家長朋友介紹一下性格偏執所包含的特征: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的定義,有廣泛猜疑、過分警惕和自衛、極度感覺過敏、易產生病態忌妒、過分自負、沒有寬容心、過高要求別人、思想行為固執死板、看問題片麵主觀、喜歡感情用事等行為特征的孩子屬於性格偏執。
無疑,如果家有偏執的孩子,那麼最頭痛的應該就是家長了。為此,家長應該掌握一些方法並應用於孩子身上,以期緩解孩子的偏執心理,還給自己一個有著良好性格的孩子。
1.讓孩子懂得包容、信任和尊重他人
那些有著偏執性格的孩子往往心胸比較狹隘,他們敏感多疑,不容易信任和包容他人。有時候,別人明明是好心好意,他們卻往歪處想,認為對方這樣做是利用他們。還有的孩子容不得別人哪怕一丁點的過錯,一旦“犯”到他們,就對人家惡語相向,毫不原諒。
這樣的孩子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因此,家長應讓孩子知道,要學會正確地認知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狂妄自大,不能苛刻待人。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得首先尊重別人,當別人犯了錯誤,要盡可能幫助其改正,即使不做這樣的努力,也盡量不要去責怪,那樣會在彼此之間豎起一座相互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高牆。
2.告訴孩子要勇於承認錯誤
雖說我們要培養有主見、有思想的孩子,但是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條道走到黑,所以,家長們在塑造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孩子的同時,還得注意引導孩子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如果別人是對的,那麼就該采納,如果別人說得不在理,再堅持自己的,但是千萬不要為了維護所謂的麵子和尊嚴而固執己見,明明自己不對還硬說是對的,這樣做是很容易讓自己鑽到死胡同裏出不來的。
我們應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錯誤。
3.讓孩子多對著鏡子笑一笑
心理學家說,微笑是最美的表情。那些性格偏執的孩子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微笑,他們總是嘟著嘴,滿臉的不高興,哪兒還會微笑呢?
那麼,為了緩解孩子的偏執心理,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多笑一笑,比如,每天早中晚3次都讓孩子對著鏡子笑一笑,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有助於孩子消除心理障礙,對自己充滿信心,也讓他人感到如沐春風。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和任性“拜拜”
“我的女兒太任性了,凡是她要求你做的,你必須得完成,否則就哭鬧不止”、“我家那個小祖宗任性得很,你不答應的一些事,他居然會用不吃飯來要挾你去做到”……
可以說,任性是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身上經常出現的情況,這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是孩子要挾家長、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給家長帶來苦惱。
麵對孩子的任性,家長多是表示無奈、發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為了盡快結束這種“對峙”,幹脆妥協退讓,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有的家長會用難聽的話來訓斥孩子,罵孩子個體無完膚。但遺憾的是,這兩種做法其結果常常對孩子的任性沒有絲毫改觀,反而變本加厲。
這是因為,那些向孩子妥協的家長很容易助長孩子的固執、好強等不良性格;而那些責罵甚至用棍棒教育的家長,則很容易讓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任性。
事實上,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失敗。家長既是孩子任性的製造者,也是任性後果的承受者。既然如此,家長就很有必要采取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和任性說“拜拜”。
2010年8月,某母嬰雜誌上就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曾刊載過一期專題。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7歲的昭昭鬧著讓媽媽帶他去海洋館玩,可是媽媽早已經安排了別的事情,去不成,於是媽媽對昭昭說:“媽媽今天有事,改天再帶你去,好嗎?”
昭昭一臉的不高興,嘟著嘴走開了,但昭昭走開沒幾分鍾,就又來到媽媽身邊,纏著媽媽帶他去海洋館:“媽媽,帶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媽媽安撫道:“今天媽媽有比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帶你去,等媽媽一有時間,就會帶你去的,不信拉勾勾!”
昭昭並不買媽媽的賬,依然不依不饒地鬧著:“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見兒子鬧得越來越凶,媽媽覺得苗頭不對,看來非要大鬧一場不可了,類似的情況以前也發生過。
於是,媽媽不再理睬昭昭,而是徑直走進臥室,把門鎖上。昭昭一看這陣勢,知道媽媽要懲罰自己了,於是大哭起來。可任憑他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開門、不理他。
大概過了一刻鍾的工夫,媽媽聽著外麵沒動靜了,就悄悄地打開房門走出去,結果看見昭昭正在自己的房間裏畫畫呢。見到媽媽後,昭昭抬起頭看了一眼,媽媽對他讚許地微笑了一下,然後走開了。
上述事例中昭昭任性的表現,在眾多家長看來或許都不陌生,因為我們自己就很可能是類似事情的親曆者。而昭昭的媽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糾正了兒子任性的行為,這一點很值得家長們借鑒和學習。
其實,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並不複雜,其中大多數無非是父母的過分溺愛與妥協而導致。當孩子耍起性子時,家長們多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應,這又哭又鬧的何時才算完呢?真讓人心疼得受不了。心軟的家長往往在孩子的哭鬧、要挾下敗下陣來,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教育原則”。
殊不知,導致孩子認定其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的正是家長的妥協退讓。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說服。那麼,如果不想讓孩子任性,父母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並付諸孩子身上,幫助孩子告別任性。
1.不予理睬,馬上撤退
或許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是任性,自己越是關注他,而你越是關注他,他就越任性。其實,這是孩子在和家長玩“遊戲”呢,他在通過家長的關注來感知自己可以觸碰的“底線”,總試圖一點點地接近“底線”、一點點地向“目標”靠近。
所以,當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來提要求或者鬧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不予理睬,及時撤退。
2.絕不輕易向孩子妥協
很多時候,麵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家長覺得由不得自己,因為在家裏還好解決,如果外出,特別是有親戚朋友們在場,家長們往往顧及臉麵而向孩子的任性行為妥協。
實際上,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無法無天,所以,作為家長,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向孩子妥協,這樣孩子才會知道父母的“厲害”——不會輕易縱容自己,於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棄自己的要求了。
3.家長有令必行,孩子就會更聽話
不少家長雖然抱著一顆“治理”孩子的心,但卻沒有讓自己行動的“腿”。這種嘴勤屁股懶的做法,往往導致孩子產生這樣的認識:爸爸媽媽說的話可聽可不聽,因為不聽也不會有什麼後果。由此看來,要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必須得做個有令必行的家長。
孩子也有不滿,該如何宣泄情緒呢
俗話說得好:“人有七情六欲。”其中,有喜有憂,有愛有憎。好的情緒自不必說,那些壞的情緒一旦到來,就會讓我們感到脾氣暴躁,看什麼都不順眼。其實孩子也是如此,這或許和很多家長認為的孩子不會有如此分明的情緒體驗很不相符。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曾經發生在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的經曆:平時乖巧的孩子,總會隔段時間就冒出點“不著邊際”的話,還伴隨著容易爆發的“火藥桶”,讓大人無所適從;或者是某一天,曾經性格溫順的女兒和自己橫眉冷對,大吵大鬧;也或者一向溫柔恬靜的女兒突然在某一天把自己關到房間裏,還在門口寫上“閑人免進”……
其實,這些正是孩子產生了不良情緒並試圖來宣泄的一種方式。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景,請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以“惡”製“惡”,這時候需要你做的是平靜情緒,忍耐一下,給孩子一次盡情發泄情緒的機會。
9歲的軒軒從小就是個“小火藥桶”,漸漸長大了,還是每隔幾天就要像火山爆發一樣大發脾氣。每當火氣上來的時候,軒軒要麼使勁兒摔自己的玩具,要麼撕扯自己的衣服,甚至有時候連小朋友的東西都要摔,樣子十分嚇人。軒軒就像一隻長了尖刺的小刺蝟,動不動就把“刺”豎起來,讓周圍的小夥伴們嚇得躲得他遠遠的。
其實,當情緒宣泄過後,軒軒平靜下來的時候也會認識到自己那樣做太過頭了,並多次在家長和同學們麵前表示希望能改變,可是每次他都忍不住,用同學們的話說就是“光說不做”。就這樣,軒軒的朋友越來越少,誰也不跟他玩了。
見兒子沒有玩伴,而且脾氣如此之壞,軒軒的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因為做服裝生意而忙得不可開交的她,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得好好教育一下兒子了,於是她趕緊買了些育兒書籍惡補教子知識。針對軒軒表現出來的情況,軒軒媽還真學到了一招,並且現學現賣了一把。
一天,媽媽給了軒軒一袋釘子,告訴他每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顆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
前5天裏,軒軒就釘下了26顆釘子,第二個5天裏,軒軒釘下了23顆,慢慢地,每天釘釘子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些,直到有一天軒軒再也不會失去理智亂發脾氣了。
媽媽看到這個結果後,又告訴軒軒,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顆釘子。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軒軒告訴媽媽,他把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
媽媽拉著軒軒的手來到後院,指著籬笆上的釘子印痕對兒子說:“軒軒,你做得很好。但你要知道的是在許多時候亂發脾氣,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留下疤痕。同你拿刀捅別人一刀一樣,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這傷痛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聽完媽媽的話,軒軒一下就明白了媽媽的苦心,從此以後,他努力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再也不敢亂發脾氣了。軒軒的好朋友也越來越多,成為夥伴們中間最受歡迎的孩子之一。
看得出,軒軒的媽媽為了幫助兒子合理釋放情緒,可謂用心良苦。可是,我們也不得不說,或許從早一些開始采取措施,軒軒的問題也就不至於發展到後來那麼嚴重了。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這是人之常情。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不是要堵住孩子的壞脾氣,而是應該讓他意識到自己發脾氣的後果,然後找個合適的出口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一定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隨時洞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當發現他們情緒低落或反常時,引導他們找出更合理的宣泄方式。
1.抽時間多陪陪孩子,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很多家長已經懂得陪伴孩子以及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但是其中有些家長誤以為溝通就是自己多“說”,孩子多聽,其實並非如此。溝通是雙向的過程,我們要想和孩子取得良好的溝通,不光要懂得如何對孩子說,還要懂得如何聽孩子說,因為傾聽是對付不良情緒最好的辦法,它就像一把開啟心靈的大門,能夠為你的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其身心的良好發展,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化解心中的煩惱。
2.多帶領孩子參加運動
家長可在平時多鼓勵孩子或者親自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比如,周末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到野外郊遊,如果他最近情緒壓抑,可以讓他到空曠的地方大聲呼喊,或者參加一些體育運動,讓孩子的情緒在大汗淋漓中獲得充分的釋放。
3.鼓勵孩子多和夥伴們進行交流
孩子們的心靈,家長看來“神秘莫測”,但在與其同齡的夥伴們看來則覺得“很正常”。這也就是說,很多家長無法理解的語言和想法,孩子的夥伴卻能夠很好地理解,因此,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幫助孩子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比如,家長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來家裏開個聚會,或允許孩子時常給自己要好的朋友打個電話,說說最近的心事。這樣一來,孩子內心的想法就有了“出口”,情緒也就得到了恰當的宣泄,那麼他的心也就會更放鬆、更快樂。
別和孩子較勁,善待他們的“叛逆”
隨著孩子一天天地成長,他們會逐漸地在身體、心理上呈現一定的變化,令家長難以適應,覺得孩子在不停地觸犯自己的威嚴。其實,這時家長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如果還是維持孩子幼年時的那種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聰明的家長都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壓力過大?自己的嘮叨是不是過多?是不是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發現了某些地方存在疏漏,那麼家長就要及時彌補,這樣才能及時解決問題。
總的說來,家長們還是要用一些思想和智慧來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當我們學會善待這種心理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才更容易乖巧聽話起來。
劉虞丹原本是個很聽父母話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優異,她的爸爸媽媽一直為有這樣一個女兒而驕傲,所以一直以來對她也十分放心。
但是,就在今年劉虞丹升入小學六年級之後,情況悄悄發生了變化。爸爸媽媽發覺,以前很乖的女兒現在十分情緒化,動不動就發一些莫名火,有時候爸爸媽媽多說兩句,她就會表現出滿臉的不耐煩:“好啦,不用說啦,我知道該怎麼做!”
爸爸媽媽以前可沒見女兒這樣過,所以當現在麵對時常和自己頂嘴而且壓根兒不聽自己話的女兒,他們深感錯愕。為此,他們還打電話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從老師那裏得到的反映和他們自己的感受如出一轍。原來劉虞丹現在在學校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虛心地接受批評,而每當麵對批評,她都是一臉的不服氣,有時候甚至還狡辯、和老師發生爭執。老師還以為家裏發生了什麼事,正準備找機會進行一次家訪呢!
事例中劉虞丹的情況,或許一些家長也感受過,這樣的行為的確是叛逆心理的表現。不用問,不管哪位家長攤上這樣的孩子也都會苦惱、不知所措。
由於叛逆心理作怪,孩子們不接受家長或者老師的批評、受不了一點點的挫折和壓力,他們喜歡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情,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隻要是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他們就會反抗。
於是,家長們開始擔心,如果孩子一直這樣下去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