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危機自救

助孩子在突發事件中脫險

近幾年發生的突發安全事件牽動著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那麼,為了悲劇不再重演,為了在突發災難、危機事件來臨之際,孩子能少受傷害,除了政府、社會的努力之外,家長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支招,讓孩子學會基本的、必要的防範與避險的知識,讓他們能夠在突發事件麵前靈活機智地應對,以期最大程度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和傷亡。

遇到沙塵暴,孩子該如何保護自己

當春風吹拂大地,樹木吐綠,冰河融化,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可是,就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裏,在我國部分地區卻時常會受到一個不速之客的侵襲,它就是沙塵暴。

由於沙塵暴的到來,醫院裏會接診很多由此引起的沙眼、過敏、咳嗽等病患,而更多的還是抵抗力不強的孩子們,因此,這就需要家長們多采取措施、多引導孩子,好讓孩子對沙塵暴嚴密防範,免受傷害。

2010年4月23日,沙塵暴侵襲了我國多個省市,據媒體報道,當天甘肅省某縣的強沙塵暴使局部時段的能見度接近於零,在內蒙古的多個縣市,沙塵所到之處都是漆黑一片。

在沙塵暴的威力下,房頂被掀翻,街道上的廣告牌被刮掉,路邊的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到處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另據媒體報道,在2007年3月16日,伊朗遭遇到沙塵暴的猛烈襲擊,造成5人死亡,14人受傷,其中,有3名不滿1周歲的幼兒因為沙塵暴天氣而窒息而死。

對於伊朗沙塵暴,某報紙是這樣描述的:“在伊朗中部雅茲德省的巴夫小鎮上,風速達每小時80公裏,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而東南部地區克爾曼省的巴姆市受災最為嚴重,風速竟高達每小時130多公裏,有兩人在車禍中死亡,不少汽車甚至被吹翻或因風沙拋錨,車窗被風暴擊碎,沙塵席卷了整個車子。沙塵暴摧毀了大麵積的房屋、樹木和農場,致使受災地區停電數小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億美元。”

可見,沙塵暴,特別是強沙塵暴的威力絕不容小覷,它和其他的自然災害一樣能夠摧毀我們的家園,能夠奪走人們的生命。不過,和別的自然災害相比,沙塵暴有一點兒有所不同,那就是大多數時候,沙塵暴對人的傷害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比如被吹落的廣告牌砸傷,或者因為汽車被吹翻而引發車禍等。

所以說,應對沙塵暴,如果家長能夠早為孩子做一些相關準備,采取一些安全措施的話,還是極有可能免遭沙塵暴傷害的。

1.沙塵暴天氣,盡可能不讓孩子外出

在沙塵暴來襲的天氣裏出行是非常不安全的。我們知道,風沙漫天飛,影響人們的視線,並且會引發沙眼、咳嗽等症狀,而且由大風吹折的樹木等也容易砸傷孩子。

因此,家長應告誡孩子,如果通過天氣預報或者他人告知等有沙塵暴天氣的話,就盡量不要走出室外。

2.將門窗關緊

沙塵就像淘氣的小精靈,會見縫隙就鑽,如果開著門窗,那麼就會讓室內也蒙上一層沙塵,不但會讓室內環境受損,還會引發孩子的過敏反應,導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當出現沙塵暴時,家長應和孩子一起關好門窗,防止沙塵被吹進室內。

3.外出時要把自己“裝進套子”

契訶夫筆下那位裝在套子裏的人,想必很多家長朋友都有印象。或許你想象不到,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裝在“套子”裏的人。而這,正是沙塵暴的“功勞”。家長應告訴孩子,如果在沙塵暴天氣必須外出,那麼一定得做好防護,戴上帽子、口罩,一方麵減少沙塵對臉部的衝擊,另一方麵也防止小的微粒通過嘴巴和鼻孔進入人體。

意外受傷時,教孩子做個能夠自救的勇士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小大人,可具體到生活細節中,卻又往往舍不得讓孩子插手本可以做到或者嚐試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的獨立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不到培養,而依賴性和無主見等缺點則會因此滋長。

這些孩子一旦失去了家長這個拐棍,遇到問題時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可是我們要知道,有些時候說不定就會遭遇什麼樣的突發事件,比如家長忽然有急事處理而隻能讓孩子獨自待在家中,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大小便怎麼辦?孩子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或者燙傷了皮膚,沒有父母在場怎麼辦?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在這些突發情況和意外受傷事情麵前能夠鎮定自若、勇敢麵對並采取正確的措施來處理,那麼就有必要放開手,多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多提供這樣的鍛煉機會。其實,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本身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人生經驗和技能。

在培養孩子方麵,天天的爸爸做得很不錯,他常常采取遊戲的方式進行“實戰演習”,讓孩子既感受到遊戲的樂趣,又學會了如何應對特殊情況。

前不久,天天的爸爸就想好了一套訓練孩子處理意外受傷時如何自救的遊戲,回家後便開始“操練”起來。

回到家後,天天的爸爸對兒子及家人們說了這個遊戲,其中救人者是兒子天天,“病人”則是他自己。他講了一些基本的傷口包紮、止血技術和心髒病急救方法後,遊戲就開始了。

“哎喲!”正在客廳看書的天天聽見爸爸在陽台上大喊了一聲,便急忙跑了過去。

“怎麼了,爸爸?”天天見爸爸左手的食指“鮮血”直流,忙問道。

“不小心割破了,傷口太深。哎喲,痛死我了!”爸爸“痛苦”地呻吟起來。

“爸爸,你忍耐一下,我來幫你包紮一下吧。”天天說完,轉身跑到爸爸的書房,從書架的下端抱出一個小箱子,從裏麵拿出繃帶、醫用剪刀、酒精、醫用棉簽,準備替爸爸包紮“傷口”。

“天天,別著急,要想止住爸爸傷口的血,你還忘了一樣重要的東西。”爸爸提醒道。

“真是的,我怎麼一著急就忘了一樣關鍵的東西呢?”天天說完,再一次轉身跑向書房,手忙腳亂地從小藥箱裏翻出“雲南白藥”,又跑回客廳。

“爸爸,快包紮完了,很快就不會痛的。”天天幫爸爸清洗完“傷口”後,在爸爸的指導下,細心地在創傷麵上撒上藥粉,再用繃帶一圈圈地纏上。

“不錯,幹得好!”爸爸誇獎了兒子,“不過,如果真的發生了事故需要你急救時,你一定要冷靜、要迅速,像你剛才不是忘了拿這,就是忘了拿那。真的有傷員在你麵前時,你這樣把時間花費在尋找東西上,就會耽誤搶救的最佳時間,記住了嗎?”天天點了點頭。

“另外,如果是爸爸或其他人的傷口較大,傷勢嚴重,你應先撥打120或999,然後再進行急救,這樣就不會耽誤搶救時間。”爸爸接著說道。

“知道了,爸爸,如果我以後再碰到了這些事情時,我相信我能做得很好。”天天自信地對爸爸說。

看完這個事例,我們不得不感慨,天天的爸爸的確是一位善於教導孩子應對意外傷害的能手。他用這種“演練”的虛擬形式,讓孩子親身體驗如何應對意外傷害,很值得家長們借鑒和學習。

我們還注意到,現在各種媒體上都會經常介紹一些關於不同疾病的常用急救方法,或是其他類型意外傷害的急救方法,還有一些專業書刊裏就介紹得更為詳細,父母應該有選擇性地把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講給孩子聽。當然,最好能讓孩子有一個實踐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父母平時就能為孩子創造,比如用玩遊戲的方式,這樣既避免了恐怖,又不嚴肅,還能寓教於樂,使孩子的印象更深,能很好地掌握急救方法。

1.讓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急救方法

一般來說,意外傷害都是突發性質的,急救措施是越快越好。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孩子能夠掌握簡單的技巧,可能會挽救一個生命,因此,家長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書籍等搜尋一些針對不同意外傷害的急救方法,在自己搞明白之後再灌輸給孩子。另外,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實例,這樣孩子就容易掌握,而且也能夠在發生意外時用得上。

在此需要提醒家長們的是,在教育孩子基本的急救、自救方法前,父母應先讓孩子對一些常見的疾病症狀有所了解,如果家裏有人犯有心髒病或其他疾病,一定要讓他知道,並告訴孩子家裏的急救藥品放在哪裏,萬一疾病發作了怎麼做。另外,還可以有意識地向孩子講講你所了解的、別人怎樣采取急救措施的經驗,並和孩子一起探討,如果孩子遇上這樣的事情,他是否還有更好的急救方法,能對自己及他人實施最好的救助。

2.教孩子掌握的自救、急救時的細節

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因此他們出現意外傷害的情況一點兒都不少見。由於不少意外發生得太快太突然,因此就必須在發生意外的現場先做必要的應急處理。然而,有時家長並不能時時刻刻都陪在孩子身邊,當孩子獨處時發生了意外,他能夠做到自我急救嗎?父母應該從孩子懂事起就教會孩子一些急救常識,教孩子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急救常識。正確的救治是減輕傷害的根本,錯誤的指導會給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②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與承受程度。孩子由於年齡的原因,心理比較脆弱,如果過分強調各種危險的可怕性,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如有的父母用恐嚇的方式警告孩子不要摸電器,則可能使這個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不敢使用任何電器。

③讓孩子體驗角色。如和孩子一起扮演病人和醫生,通過各種情境讓孩子掌握急救常識。

④在家裏準備一個小藥箱,並放在顯眼、易於拿到手的地方。

手腳受傷,孩子知道怎麼辦嗎

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的他們是很容易碰傷這兒,劃破那兒的。

如果身邊有家長陪伴,當孩子出點兒什麼問題,就可以找家長幫忙,比如手指出血,我們會用一隻手幫孩子使勁兒壓住受傷手指的兩側;如果孩子的腳受傷了,家長也會用隨身攜帶的藥品或者紗布等幫孩子止血、包紮,並安慰孩子不要擔心。如果孩子受傷較為嚴重,家長就會馬不停蹄地將孩子送到醫院治療。

可是,孩子身邊沒有家長在的時候,出現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呢?孩子能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幫自己止血、包紮嗎?他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安安是個有名的皮小子,平時爸爸媽媽不敢讓他一個人玩耍。可是有一次,安安的奶奶突發腦血栓,沒辦法,他們隻好把安安一個人放在家裏。

安安還從來沒“享受”過無人看管的自由,在家裏就撒起歡來。安安一會兒蹦到這兒,一會兒跳到那兒,看看這個,摸摸那個,似乎以前這個家不是自己的家似的。

可是,就在安安在床上蹦來蹦去的時候,他的一隻腳忽然踩空了,整個身體都側歪著掉下床來。頓時,安安疼得亂喊亂叫,他感覺最痛的地方是腳踝,雙手捂著直掉眼淚。

安安不知道該怎麼辦,又怕爸爸媽媽責怪自己而不敢給他們打電話,就這樣幹熬著。等晚上媽媽回家後,安安的腳踝處已經腫起來一個大包了。

和安安一樣,思思也是個活潑調皮的孩子。有一天,思思的爸爸出差了,媽媽去樓下買點水果,就讓思思一個人在家。思思發現抽屜裏有一把水果刀,覺得好玩,就拿出來準備自己削蘋果吃。

思思洗蘋果的時候,水果刀還攥在手裏,結果一不留神,手被刀碰到了,頓時鮮血就流了下來。

見此狀況,思思嚇壞了,哭著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趕忙回家,見到思思正大哭不止地舉著受傷的手指,而地上已經流了好多血,於是,媽媽趕緊為思思做了簡單的包紮,然後帶著他去往最近的醫院了。

家長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毫發無傷,如若孩子一不小心碰傷磕破了,家長的心就不由得揪緊,恨不得這傷痛由自己來替孩子承受。

為此,家長們都會盡力保護孩子的安全,不忍心讓孩子受到丁點兒傷害。可是孩子終歸是活潑好動的,更是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一群人,所以,家長們要想讓孩子平安健康,一定要竭力保護孩子的安全,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這樣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也能通過自己懂得的急救知識對傷口進行簡單急救,不至於進一步惡化。

1.教孩子學會使用創可貼

在家長看來,創可貼是個“無師自通”的簡易藥品,是不需要教就會的。這樣想的家長太高估我們的孩子了,他們如果沒有見到過,或者沒有仔細觀察過創可貼的使用方法,真到需要的時候,說不定真的不知如何操作呢。所以,家長應在平時為孩子創造點兒“操練”的機會,比如你的皮膚擦破一點兒,需要創可貼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孩子就會掌握使用創可貼的方法和技巧了。

另外,家長們應告訴孩子,當他們的身體某一部位破損,流了血,先不要恐懼和焦慮,而應保持鎮定,用流動的自來水多衝洗一會兒受傷的地方,然後用幹淨的布擦看,再用酒精消毒後,貼上創可貼。

2.讓孩子學會用白色棉布或紗布緊急止血

除了創可貼,還有止血膠布同樣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為此,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受傷後,身邊沒有創可貼而有止血膠布或者幹淨的棉布,那麼同樣可以用它們包住傷口止血。

受傷後及時止血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就會免得讓孩子等到就醫時再止血,而那樣的話,很多血液就白白流掉了。

3.當包紮後還止不住血時,可用手指按壓,並立即就醫

有時候傷口破損較深,血流不止,即使孩子把傷口包住,還是無法止血,那麼家長可以在打120急救電話的同時,教給孩子用指壓法來止血。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教孩子這樣操作:如果是手指出血,那麼就用一隻手用力壓住受傷手指的兩側;如果是手肘出血,那麼就用一隻手的四指用力壓住受傷手臂上臂內側隆起的肌肉來止血。

這樣操作後如果還是止不住血,那麼就說明手指按壓的地方不對,應該讓孩子調整手指按壓的位置,當按到血管上時,就可以止血了。

如果孩子受傷的部位是腳或者小腿,家長就該告訴孩子先仰麵躺下,並把腳墊高,同時,找身邊的人幫忙按住股溝、腰部、陰部間的血管,這樣也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教會孩子掌握頭磕傷時的自救方法

當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比如跑步、踢球、跳高的時候,或者在互相打鬧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磕傷頭部。當看到磕傷的地方鼓起大包或者流出鮮血的時候,孩子往往會緊張不已,擔心自己的“司令部”出危險。

不管有無危險,讓孩子學會在頭部磕破時的應急處理還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地防止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所以,為了能夠讓孩子掌握一些應急技巧,家長們最好及早告訴孩子一些具體的自救方法。

10歲的甜甜經常帶著比自己小3歲的弟弟曦曦玩耍,而且還很懂得照顧弟弟,為父母分擔了不少辛勞。

一天,甜甜帶著曦曦在小區裏玩捉迷藏,結果曦曦不小心碰到了花池旁邊的石頭上,腦袋磕得很疼。甜甜顧不上安慰弟弟,趕緊拉著他的手,把他帶到小區裏的一個自來水管旁邊,她讓弟弟蹲下,然後打開了水龍頭。甜甜告訴弟弟先閉上眼睛,然後就用手捧著水給弟弟衝起磕傷的地方來。

衝洗了一會兒,甜甜覺得差不多了,這才用隨身帶著的紙巾給弟弟擦幹,帶著他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