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炭、活性炭吸附法

近幾年,一些環保人士推薦用竹炭和活性炭來吸附室內汙染,據說它們是比一般木炭吸附能力強2~3倍的吸附有害物質的新型環保材料。業內人士介紹,竹炭具有物理吸附、吸附徹底、不易造成二次汙染的吸附特點,家長們不妨采用這種辦法。

2.用通風法去除裝修汙染

通風是一種簡便的去除裝修汙染的方法。通過室內空氣的流通,可以降低室內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含量,從而減少此類物質對人體的危害,可是這種辦法在寒冷的冬天卻不太適用。因為每到冬天,人們往往會緊閉門窗,室內外空氣就無法流通,這樣一來,不僅室內空氣中甲醛的含量會增加,氡氣也會不斷積累,甚至達到很高的濃度,所以,如果想通過通風的方法來去除裝修汙染,還要考慮好季節因素。

3.植物除味法

很多植物也是去除裝修汙染的好東西,家長們可根據房間的不同功能、麵積的大小選擇和擺放植物。一般情況下,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1.5米高的植物放兩盆比較合適。

小遊戲裏也有不容忽視的危險

如果用一個詞為童年生活做一個注解,那麼大部分人都會同意是“歡樂”,而歡樂的“發源地”卻是無憂無慮地玩耍。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供孩子玩耍的東西也就多了起來,可以說是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再加上現在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聰明,玩出一些新鮮花樣更是不足為奇。

不可否認,遊戲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家長可以把孩子丟到一邊任其玩耍而不管不顧,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很多遊戲中潛藏著危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威脅,所以還是多加看管為妙。

2009年一天下午,6歲的圖圖在和爸爸玩“倒掛金鉤”時,一不小心頭部著地,摔得較重,縫了10針。

原來,從圖圖很小的時候起,爸爸就和他玩這樣一個遊戲:把圖圖的腳倒拎著轉圈!孩子對此樂此不疲,圖圖爸也就願意“奉獻”,而圖圖的媽媽見父子倆玩得開心,也沒製止過。可沒想到,人有失手,馬有失蹄,這次將孩子摔傷了。

在聽說了圖圖受傷的過程後,醫生批評了圖圖的爸爸媽媽。醫生表示:“這個動作有相當的挑戰性,最好不要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即使爸爸很有把握,也要注意以下情況:注意孩子的年齡。這決定了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與配合。孩子越小,受傷的機會也就越大。不過,孩子的年齡越大,體重越重,揮動起來的慣性就越大,要停止下來就更加困難,因此一定要注意安全。”

聽了醫生的話,圖圖的爸爸媽媽感到很慚愧,圖圖的爸爸表示再也不和兒子玩這樣的危險遊戲了。

還有一個事例。2008年的一天,一個小學生和同伴在自己家裏玩遊戲,為了“隱藏”自己,他爬進了衣櫃裏,可由於一不小心將衣櫃門鎖上了,小夥伴們一時也找不到衣櫃的鑰匙,一時間急了眼。待孩子父母回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因為衣櫃內空氣缺氧窒息而死。

受傷、致命,這樣的詞足以震撼每一個家長的心。我們誰都不希望此類的慘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對於孩子的安全,家長們一定要高度重視起來。

我們知道,遊戲對於孩子來講是創造歡樂的重要活動,也可供他們發揮天性。但作為家長,在保護好孩子創造力的同時,更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隻有有健康健全的身體,孩子才能玩得更好,不是嗎?

1.注意地麵的防滑性和彈性

孩子的安全意識、防範意識和能力都沒有成年人強,因此他們很容易在看似安全的家裏摔著碰著。為了避免孩子摔跤,家長最好將整個房間鋪上木地板,這樣既避免了瓷磚的涼和滑,又不至於因使用地毯而難以打理。另外,在孩子遊戲的專屬區域最好鋪放塑膠地毯,這樣既有彈性,又能夠防滑,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受傷。

2.設計放置玩具的儲物櫃要適合孩子

孩子的力氣有限,沉重的大抽屜對他們而言,開關起來是困難的,因此,要想讓孩子自己輕鬆地拿放玩具,家長最好在購買儲物櫃時考慮到高度、抽拉難易等問題。高度適合孩子的身高、設計精巧、開關容易的櫃子是首選。

3.盡量避免刺激性親子遊戲

對於新鮮刺激的遊戲,孩子們是最沒有“免疫力”的了,可是孩子意識不到危險的存在,在他們眼裏,凡是好玩的都樂此不疲。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歡讓大人“舉高高”、玩人造秋千等遊戲。殊不知,這些遊戲都暗藏著危險,因此家長們還是避免為好。

4.購買玩具要仔細甄別,不要把“危險”帶進家裏

現在市麵上的玩具五花八門,材質也是多種多樣,有木質的、塑料的、塑膠的、金屬的,等等,其中以金屬類玩具的危險性最大。很多金屬玩具邊緣比較銳利,或者有尖尖的角凸出來,因此,家長要多加注意,以免讓這些本來為孩子創造歡樂的東西成為碰傷孩子的“利器”。

讓孩子遠離“帶毒”玩具

從小到大,玩具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夥伴”,當長大成人後,玩具依然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成為我們回憶童年時寶貴的記憶。然而,家長們可曾了解,現在有很多玩具,其生產商為了自身利益考慮,全然不顧安全性,而將一些含有危害孩子身體健康成分的玩具生產銷售,從中牟利。

人們將這些玩具稱為劣質玩具。通常情況下,劣質玩具中含有的有毒物質也可引起相應的急性危害,少量接觸往往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長期接觸可出現各種異常表現,如含鉛的玩具被小兒誤咬或咬碎吞入體內後,鉛可通過胃腸道吸收,產生相應的毒副作用。含有的鉻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炎、鉻瘡和鼻中膈穿孔以及損害肝、腎。

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們在滿足孩子對玩具的喜愛之情的同時,更要牢牢把好安全這道防線。

網絡上有這樣一則報道:某地區接到一起發生玩具中毒事件,其中3名4~10歲的小孩因玩耍“生命球”,相繼出現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昏迷等症狀。經醫生診斷顯示,這些小孩均為苯中毒。

孩子們的父母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當地工商執法部門,執法人員立即趕到銷售“生命球”的該街道某文具店,現場查獲了玩具上千件,均無標識。

據介紹,“生命球”玩具裝在青黴素針藥瓶大小的小瓶裏,五顏六色如豌豆般大小,橢圓形的是母球,圓形的是公球,一元錢可買3瓶。商家宣稱,將母球和公球一起放在水中“喂養”,一天換一次水,一周後可長成乒乓球大小,且可生出小球。工商部門分析,小孩中毒可能源於瓶中浸泡“生命球”的液體——3個小孩由於打不開瓶蓋,都曾用嘴咬。

還有一則同樣是玩具引起的中毒事件:

某幼兒園一位女孩突然出現進食困難、喝水嘔吐的症狀。見此症狀,家長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救治。經過X光檢查,醫生發現孩子的食道已經被嚴重腐蝕燒傷,疤痕堵塞了食道。隨後,醫生進行了擴張手術,女孩的食道才恢複到正常的寬度。

原來,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女孩吸食了塗改液。經相關部門檢測發現,塗改液內含有一種叫甲基環己烷的有毒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將直接導致人體消化道狹窄。

1.告訴孩子,不要玩帶有異味的玩具

挑選玩具的時候,孩子隻圖新鮮有趣,而不會考慮安全因素,因此,需要家長嚴格地為孩子挑選、辨別,買那些無毒無害的玩具給孩子。同時,家長也要教給孩子辨別玩具好壞的方法,比如,不管是布藝玩具還是塑料玩具,隻要能聞到有一股刺鼻的塑料味,就不要買,如果別人手裏拿著這樣的玩具,自己也不要借來玩,因為這種帶有刺鼻味道的玩具往往是化纖產品,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兒童聞的時間過長,其嗅覺就會遭到破壞。

2.不要玩有尖銳棱角和填充物不均勻的玩具

有的玩具暗藏危險,除了上麵所說的含毒之外,那些有棱角或者邊角不光滑的玩具同樣是危險品,所以,家長們應囑咐孩子多注意,不要玩有尖銳棱角的玩具。對於那些有填充物的玩具,也要用手摸一下,看看是否均勻,如果有雜物、異物則不要買。

3.看清標誌和標簽

正規的玩具在其包裝盒上都會顯示玩具由哪些材料構成,家長應告訴孩子不要買沒有標簽的玩具。

4.需要注意的其他危險

①噪聲過大的玩具:一般來講,噪聲超過70分貝,孩子的聽覺係統就會受到損害,因此在選擇發聲玩具時,一定要注意噪聲問題。

②有電池的玩具:電池用一段時間就要更換,玩具長時間不用的時候也要取出來,以免電池內的化學物質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電可不是個鬧著玩的東西

對於電的威力,家長們都心知肚明,它不但可以為我們照明,還能供我們取暖、做飯、洗衣,等等。可以說,沒有電,真不知道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可是,我們更清楚的是,電也是個危險的東西,如果使用不當,那麼極有可能造成危險,特別是對於防範意識較弱的孩子來說就更須引起注意。

據統計,我國每年會有超過千名的兒童遭受電擊。因拉扯電線或隨手觸摸插線板而受傷的兒童達到70%以上。孩子們一旦觸電,內髒就會受損,還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時會窒息而死,所以說“電猛於虎”一點兒都不為過。

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一:平先生的6歲大的兒子磊磊為了好玩,將鑰匙插進客廳的插線孔裏,不幸觸電身亡。直到發生危險,平先生才開始後悔沒有把房間裏的電源插座用膠帶封起來,也後悔沒有提前告訴孩子不要亂摸電源插座,才導致了這樣的悲劇發生。

案例二:2008年8月4日的晚上,安徽省某醫院收到幾個緊急送來的3名兒童,這幾個孩子是同時被電火花擊傷的。

原來,幾個孩子趁著家長外出的空當,拿電熱水壺的插頭去捅插座,結果劈裏啪啦一陣響,瞬間就將3個孩子的手電傷了。周圍的鄰居聽到孩子們號啕大哭,趕忙趕過來,發現3個孩子都被電倒了,於是立即將他們送往醫院。醫生說,由於電壓不是很高,因此3個孩子的傷勢不重;如果是高壓線,3個孩子就都沒命了。

案例三:12歲的菁菁在家裏洗澡,洗完後,站在浴室裏用電吹風吹頭發,結果由於電吹風漏電而使菁菁觸電身亡。

案例四:浩浩喜歡在家裏充當電工的角色,有一次,熱水壺壞了,趁著爸爸媽媽不注意,浩浩就拿起來修理。沒想到,當他學著爸爸的樣子去拆電線的時候,聽到“砰”地一聲,電線短路了,浩浩的右手被打傷。

上麵所述案例足以給家長們敲響警鍾。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家用電器也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處處可以用到的東西:電腦、電冰箱、洗衣機、電熨鬥、電熱水壺、電暖器,等等,但是對於安全意識較差的孩子來講,如何能不讓這些東西傷害則是需要每一位家長努力去做的事。

毋庸置疑,每一位家長都明白觸電的嚴重性,輕則引起孩子機體損傷或功能障礙,產生心慌、驚恐、麵色蒼白、乏力、頭暈等症狀,嚴重的甚至造成孩子休克、死亡,因此,為了避免孩子觸電或者被電器傷害,在此我們提醒家長,應該對你的孩子進行“反觸電”教育。

1.平時多給孩子灌輸安全用電知識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外界的引導,他們很難學習到生活中五花八門的知識,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電受到傷害,父母應經常給孩子講安全用電知識,讓他們懂得人體是可以導電的,千萬不能用手觸摸電器插座和電線接頭,等等。

2.告訴孩子,不要當家裏的“電工”

一些男孩對於做“電工”很感興趣,他們喜歡給家裏的電器進行拆卸和“修理”,而家長們則會覺得這是孩子求知欲強烈的表現,於是不去阻止。殊不知,隨意拆裝家用電器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家長們萬不可任由孩子拆裝電器,如果電器真的需要維修,還是請個專門的師傅來吧。

3.家長做好安全防範,以免發生危險

孩子的安全比其成長和成功都重要,因此父母們要從自身做起,將危險統統消滅,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比如,電線接頭外麵要緊纏黑膠布;不要在電線上晾掛衣服、物品,將在電線上掛衣服的危害性告訴孩子;家裏買新電器的時候,家長在使用前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細閱讀說明書,操作時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裸露的電線要用防潮耐蝕、粗細合適的塑料護套線;所有孩子夠得到的插座要套上專用的塑料罩;要經常檢查家庭中的電器,尤其是插頭部分是否存在漏電現象;注意將熱水器擺放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觸摸或碰倒……

總之,凡是和電有關的物品都要謹慎再謹慎,從孩子能聽懂話的那天起就告訴他不要接近和觸摸帶電的東西。

4.發現孩子觸電後的應對措施

一旦發現孩子觸電,父母需要做的是馬上切斷電源,然後對孩子進行施救。先聽一聽孩子的心跳、呼吸是否正常,如果孩子已經停止呼吸,那麼父母就要立即給孩子進行人工呼吸,以挽救孩子的生命。另外,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如果發現有人觸電,千萬不能伸手去拉,這是因為觸電的人身體上帶有電,如果伸手去拉,自己就會觸電。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切斷電源,然後再想辦法救人,或者幹脆大聲呼救,打電話報警。

提防傳染病傳染給孩子

每年入夏時的幾個月份都是手足口病高發的季節,同樣地,每年冬季也都是流感高發的季節。這時候,大大小小的醫院裏往往擠滿了前來看病的孩子和陪伴的家長。

我們知道,孩子就好像小幼苗一樣抵抗力弱,容易遭到傳染病的侵害,在大人身上無法存活的病毒卻可以在孩子身上“猖狂起來”。

為此,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采取措施,讓我們的孩子遠離傳染病的危害呢?

王麗女士有個寶貝兒子名叫梓源,今年6歲,平時,王女士常帶孩子到處玩耍,他們把生活的台州市大大小小的兒童遊樂場所早就玩遍了,現在又開始帶著孩子到全國各地去遊玩。

前不久,他們來到上海,玩了一星期後準備回家,可是就在他們準備起程的時候,王麗發現兒子的口腔裏起了一些紅色的小泡泡,她立馬緊張起來,臨時決定先不回家了,找個醫院給孩子看看口腔再說,因為她早就聽說手足口病的症狀之一就是口腔裏起泡泡。

經過醫生的檢查得出結論,果然如王麗所料,梓源患上了手足口病,須趕緊治療。據醫生判斷,梓源的病可能就是在玩耍過程中被傳染上的,而這段時間,上海地區有不少類似病例。

之後經過積極的治療,梓源的病很快就好了,不過,其間整個過程還是讓王麗心有餘悸,她真擔心兒子有什麼三長兩短。通過這件事,她也反省自己,以後帶孩子出去玩耍須多注意一些安全問題,這樣才能使大人孩子都安心。

手足口病的感染者多是7歲以下的兒童,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免疫力低下,一旦保護不好或者不注意,就很可能被感染上。其實不僅僅是手足口病,其他傳染性疾病同樣更易被年幼的孩子傳染,比如,孩子和患有感冒的人有比較密切的接觸,那麼就會被對方口腔裏的病菌所傳染,或者孩子在患有傳染病的孩子們中間玩耍,也極易感染病毒,上麵事例中的梓源就是在玩耍過程中被傳染上的。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家長事先想到可能存在的危險,采取措施保護孩子的話,那麼傳染病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截留”了,因此,家長們需要多加注意,在某類傳染病高發的季節或者高發的地區需要比平時更加仔細照料孩子,以免讓他們遭受傳染病的侵害。

1.注意孩子生活中的衛生

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試一下食物的問題,會自己先嚐一嚐,然後再送到孩子口裏。其實這樣做是很不衛生的,大人口腔裏的病菌很容易被帶到孩子的口腔裏,從而引發疾病。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吃的食物不要裸露存放、不要讓孩子吃隔夜飯、餐具要經常消毒,等等。此外,如果家長患有感冒,那麼最好自行隔離,不要和孩子有密切的接觸,所吃的食物也要實行分餐製,而且餐具不要混用。

2.讓孩子養成多運動的習慣

我們知道,健康的身體可以幫孩子抵禦傳染病的侵害,因此,除了注重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家長們還要讓孩子養成多運動、愛鍛煉的好習慣。當孩子的體質增強了,那麼他們的免疫係統就會有效地工作,抵抗那些傳染病病毒也就更加容易了。

3.家長要提醒孩子的相關知識

對於喜歡獨立、渴望自由的孩子來講,僅靠家長的照顧是不能最為有效地預防疾病傳染的,很多時候還需要孩子自己掌握。為此,家長要提醒孩子平時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自己的生活用具或學習用品不要和他人混用,尤其是水杯、毛巾、牙刷等。另外,也不要到人員密集的地方玩耍,尤其在傳染病高發期更需要注意。一旦感染了疾病,應立即告訴家長,然後去醫院接受治療,使身體早日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