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大事原則,小事風格(2 / 3)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們缺乏寬大的胸襟,事事工於心計,處處計較個人恩怨,則會讓同事、朋友間產生矛盾,出現爭執,家庭中夫妻爭吵、兄弟反目、婆媳失和之類的事情屢屢發生,使自己體驗不到任何滿足和快樂。

欲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可以沒有恢弘豁達、坦蕩寬闊的胸襟?古之聖明之君、賢達之臣、聰慧之士,無不具備寬大的胸襟。曹操之所以能從僅有的幾個子弟兵,發展到剿滅北方群雄,占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是分不開的。

大度能容納天下,大量能使用天下,智慧能扭轉天下,勇氣能托舉天下。個人的胸懷具有如此雅量,自然能與天地同夭壽,與日月共光輝。

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山嶽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積。胸懷寬大是一種大智慧。做人,就應該有山海一樣的器量,有寬宏大量的美德。

事例一

王旦,是北宋時期的名相。宋真宗時,王旦累升知樞密院,又任宰相,晉封太保。他有樂群寬恕的美德,公而忘私,任人唯賢,深受朝廷重用,為相十餘年。而另一個宰相寇準雖有不凡的膽略和才幹,器量卻欠寬弘。

王旦與寇準分別為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時,一次互送公事,王旦的屬下違“格”了,寇準毫不客氣地把這事呈給宋真宗,請求責罰王旦。於是,王旦受到了指責,堂吏也一概受罰。

過了不久,樞密院送中書省的公事亦違“格”,中書省堂吏以為找到了一個報複的機會,欣然將它上呈王旦。誰知,王旦卻不乘機報複,而是把這件公事送回樞密院更正,並不上奏。

寇準大為慚愧,見王旦說:“您怎麼有這樣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王旦認為寇準很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就毫不忌妒地向宋真宗推薦寇準,請以寇準為相。每次在宋真宗麵前提及寇準時,他總是滿口稱讚寇準的才能及長處。

宋真宗替王旦不平,對王旦說:“你雖然時時刻刻地稱讚、誇獎寇準,但是他不但不報恩,卻專門在我麵前說你的短處!”

王旦很坦然地對說:“我在位的日子很久,主辦的事務一定有很多失妥的地方,寇準能夠把我的錯誤和過失毫不隱蔽地向您說出來,可以看出他的正直,我很看重寇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宋真宗聽後更是敬重王旦。

當寇準被宋真宗罷免樞密使之職後,曾私下請求王旦,說想當使相。王旦驚異地回答說:“國家將相重任,怎可用求來的呢?我不接受私人的請求。”寇準心中對王旦很是不滿。

可是不久,寇準真的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得到了使相之職。

寇準覲見宋真宗稱謝時,宋真宗告訴他:“你知道嗎?其實王旦一直都在向我推薦你。他雖然沒有接受你的私請,但以公而論,卻認為你有這個資格。沒有他哪有你的今天啊!”

寇準被王旦的寬恕和度量感動,他既慚愧又感慨,這才承認自己的德量遠不及王旦。後來,他果然不負王旦,一心一意輔佐宋真宗,終成為聲名赫赫的一代賢相。

寇準數次在宋真宗麵前說王旦的不是,如果王旦沒有一定的胸襟,或許會憤然作色,不說寇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至少也會從此對寇準懷有戒心。然而,王旦卻認為寇準說的乃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不計前嫌屢次請求宋真宗提拔寇準為相,其待人處世寬厚,做事風格與寇準恰成鮮明對照。

事例二

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之後,需找幾個人組成內閣與他一同策劃國家大事,其中必須選一位最重要的參謀總長,他沒選別人,卻選了斯坦頓。

當林肯公開這一想法時,一片嘩然,許多人都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認為林肯不應該將此人選入內閣,勸林肯三思而後行。

林肯有些疑惑地問:“斯坦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你們為什麼反對他成為我們之中的一員呢?”

人們的回答是:“斯坦頓曾經和您一起競選過總統,他曾想盡辦法在公眾麵前侮辱您,毫不保留地攻擊您的外表,故意製造事端來為難您。而且,在私底下,斯坦頓常常認為他要比您偉大得多。”

盡管如此,林肯仍然不為所動,他笑了笑,態度堅決地回答:“我認識斯坦頓,我也知道他從前對我的批評,但為了國家前途,我認為他最適合這個職務。還有如果你們知道,還有誰認為自己比我偉大,要及時告訴我,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最後,林肯還是任命斯坦頓為參謀總長。事實證明,斯坦頓是一個有才幹的人,他為國家以及林肯做了不少的事情。在此期間裏,他也多次被林肯寬大的胸襟所深深折服。

斯坦頓是一個非常愛麵子的人。一天,他接到一位少將的電話,對方用一些侮辱性的話對他進行人身攻擊。斯坦頓狠狠地甩門而去,來到林肯的辦公室,不停憤怒地抱怨著。

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用最尖酸、最刻薄的話,狠狠地罵他一頓。”說完,便拿出紙筆來遞給斯坦頓。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 斯坦頓高聲叫好,“我要好好訓他一頓。”說完,便伏在茶幾上開始奮筆疾書。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我想,那位少將是在他生氣時說的那些話,你要是以同樣的方式回擊他,豈不是兩人關係越鬧越僵了。照我看來,你要大度一點,從你自身檢討一下,然後再另寫一封信才好。”

斯坦頓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好,就這麼辦。我現在就回自己的辦公室,認真想想這封信怎麼寫。”

後來,那名少將收到斯坦頓誠摯的來信後,專門拜訪了斯坦頓,對自己當初的行為表示了歉意,並答應不會再有下次了。

過了幾年,當林肯被暗殺後,許多頌讚的話語都在形容這位偉人。然而,所有頌讚的話語中,要算斯坦頓的話最有分量了。他說:“躺在那裏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用一顆博大的心寬恕了別人的辱罵與詛咒,贏取了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在曆史上寫下了永垂不朽的一頁。這就是器量,這就是胸懷。無論親疏好惡,無論智愚,自己都以寬大的胸襟來容納他們。即便不想追求聖賢的境界也能達到聖賢的境界。如此,又何須憂慮他人不服從自己的領導呢?

◎ 上了無信用的黑名單,你將失去很多機會 ◎

【原文】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譯文】 聖人之所以能夠辦成事情,主要通過五個途徑:用道德公開感化眾人,用計謀暗中算計對手,用誠信的態度收服對手,用仁愛之心來庇護他人,有用廉潔來淨化一方的。公開辦事,要力求說話前後一致,言行必果;暗中謀劃,要千方百計使對方受騙,有時用公開的辦法,有時用機巧的手段。這四種方式都要微妙地合用。

精髓典要

“有以信誠之者”,用誠信的態度收服對手,這是鬼穀子關於誠信的言論。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些流傳幾千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說明了誠信的重要。千百年來,“信”伴隨著一代代的中國人走過滄海桑田,經曆雪霜磨礪,最終沉澱為民族文化的精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做人的基本準則。

信用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現代社會是信譽社會,對個人來說,誠信代表著形象,代表著人格。處世為人,隻要你講究誠信,能使別人信任你,其他方麵的缺陷或許還有彌補的機會。若失信於人,說話不算數,許諾不兌現,意味著你喪失了為人的起碼品質,再多的優點都會被無情地抹殺掉。

總之,隻要你一次不講誠信,你就上了不講信譽的黑名單,你就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機會。銀行不可能借給你錢,別人不敢再和你做生意,公司不願意聘用你,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和你交朋友。你還怎麼立足?

誠信是為人之道,做事之本。對不守信用的人,人們會輕蔑、貶斥和遠離;而對守信用的人,則會格外推崇、依賴和信任。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業。

事例一

為了爭奪霸權,國力較強盛的齊國向鄰國魯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實力相對較弱的魯國,勉強抵擋了一陣就全線潰敗了。魯國隻得派出使者,去向齊國求和。

齊侯高高地坐在殿堂上,趾高氣揚地對魯國使者說道:“我聽說魯國有一個叫做岑鼎的寶貝,想讓我退兵其實並不難,隻要魯國獻上岑鼎以表誠意就可以了。隻要岑鼎到手,我立馬撤兵。”

聽完使者的報告,魯侯很是左右為難。岑鼎是魯國的鎮國之寶,氣勢宏偉雄壯,震懾心魄,自己哪舍得送人。可不獻岑鼎吧,齊國不願講和。如何是好呢?他隻好請教謀士。

謀士想了想,說道:“大王,齊王從未見過咱們的岑鼎,我們何不獻一隻假的岑鼎,諒他們也不會看得出來。這樣既能簽訂和約,又能保住寶貝,豈不是兩全之策嗎?”

“好!好!好!這個方法妙啊!”魯侯大喜,便派人悄悄地拿來一個跟岑鼎很相近的鼎,假說是岑鼎,爽快地獻給了齊侯。

得了岑鼎後,齊侯非常高興,捧著岑鼎左看右看。不過,高興之餘,他總覺得這隻鼎雖也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但似乎還是不如傳說中那樣好,又想到魯國答應得那麼痛快,便懷疑這隻鼎會是假的。

如果到手的是一隻假鼎,不僅自己受愚弄,齊國的國威也會大大受損的。但現在用什麼方法能驗證這隻鼎的真偽呢?齊侯思前想後沒有法子,隻得召集左右一塊兒商量。

“臣對魯國很熟悉,知道魯國有個叫柳季的人,非常誠實,是魯國最講信用的人,畢生沒有說過半句謊話。我們讓魯國把柳季找來,如果他說這隻鼎是真的,那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

齊侯同意了這個建議,派人告知魯王,齊王一直很敬重魯國的柳季,希望魯侯召柳季一起來齊國欣賞岑鼎。

魯侯很擔心柳季會指出那是假鼎,便把情況對柳季講明,並央求柳季破一回例說一次假話,以保全國家的寶物。

柳季雖然也不想讓齊侯奪去國寶,但他還是拒絕了魯侯:“大王,您把岑鼎當作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則把誠信看得最為重要。現在您要微臣用假話保您的寶物,是在破壞我立身處世的根本啊,恕臣不能辦到!”

為了避免齊侯以假鼎作為討伐魯國的借口,魯侯隻好將真岑鼎獻給了齊國,齊國這才與魯國簽訂了停戰和約。

柳季為了保住自己的誠信,勇拒魯侯的請求。雖然致使魯國失去了國寶,但他在文武百官中獲得了更高的聲望,從而美名在外。可見,人隻有與誠信對視,才能沉澱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隻要胸懷誠信,走人生之路,定會有一個心滿意足的歸宿。

事例二

在現代經商領域,也必須要講誠信。誠信是經商之本,沒有誠信,一切生意都做不成。

美國億萬富翁摩根公司的創始人約瑟夫·摩根利用經營咖啡館、旅館、投資股票等業務積累了一筆財富,並為一家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投了資,他希望能夠穩穩地賺取財富。

誰知,就在約瑟夫·摩根成為投資者不久,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發生了自然火災。保險公司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保險條例的規定給客戶付清賠償金的話,公司將麵臨破產。

麵對巨額的賠償金,那些從前的投資者們一個個驚慌失措,他們不願意承擔巨額的賠款,便紛紛向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要求退股,就連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董事長都不願意麵對這種倒黴的事情。

約瑟夫·摩根斟酌再三後,他認為信用應該比金錢重要,於是便賣掉了自己的住房並四處籌款,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票。

就這樣,約瑟夫·摩根成為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所有者,他將賠償金如數付給了這位投保的客戶後身無分文,保險公司瀕臨破產。

為了拉來客戶,挽救伊特納,約瑟夫·摩根打出了這樣一個廣告:凡是再到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一旦出現意外,保險金額將一律加倍。他原本以為爭取客戶的過程會很艱難,不料客戶很快蜂擁而至。

原來,由於伊特納火災公司將賠償金如數付給了那位投保的客戶後,聲名大噪。許多人認為伊特納公司是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這一點使它比許多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值得信賴、更受歡迎。

最後,約瑟夫·摩根不僅賺回了賠償費,而且還淨賺15萬美元,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崛起,一時間投保者絡繹不絕。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就是日後主宰華爾街的“摩根公司”的雛形。

在這場勇敢的“賭博”中,約瑟夫·摩根通過舉債籌款,如數賠償了客戶的保金,彰顯了自己的信用,得到了更多客戶的信任,獲得了更多的成功機會。足以看出,守信會使人對你產生信任,也因之會使人願意公平地與你合作。

所以說,講信用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也是人際關係和各種社會事務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一定要注重誠實守信,一諾千金,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如果實現不了就不要去承諾。

◎ 該賞的一定要賞,該罰的一定要罰 ◎

【原文】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

【譯文】 實行賞賜以講信用為貴,實行刑罰以公正為貴。如果要行賞就不能出爾反爾,如果要定罪就一定要以理服人,做到公平、公正。無論行賞還是行罰,必須要讓眾人親身見聞紛紛傳揚開來,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見親聞者,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誠信若能暢達天下,正義的力量就會占據主導地位,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的冒犯呢?這就是賞罰的藝術。

精髓典要

獎賞是正麵強化手段,即對某種行為給予肯定,使之得到鞏固和保持。而責罰則是反麵強化,即對某種行為給予否定,使之逐漸消失。“信賞必罰”指的是“當賞則賞,該罰則罰,賞罰分明”。

自古以來,“信賞必罰”是軍事家用人、帶兵的不二法則。治軍要賞罰嚴明,一視同仁,不能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不可感情用事。否則,人心便會背離,軍隊就不能發展壯大。

從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來講,管理員工同治軍一樣,也要有嚴明的紀律。但有些管理者喜歡一團和氣,喜歡不該賞的賞,該罰的不罰,這樣就會造成效率低下,管理製度形同虛設的局麵。

賞罰是管理團隊的有效手段,是企業家帶兵的左右手,賞罰得當的關鍵在於它的公正性。如果沒有做到信賞必罰,就會讓小人得誌、有功者寒心,會極大地破壞團隊紀律及秩序,損害團隊的戰鬥力以及領導者自身的威信。

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懲罰要鐵麵無私、六親不認,獎勵更要實事求是、論功行賞。隻有切實做到“信賞必罰”,團體的紀律才能獲得有效的維護,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也才能盡心盡力地去工作。

事例一

東漢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一個年輕的縣吏,他的名字叫祭遵。他飽讀詩書,恭謹儉樸,勤於政事,辦事公道,縣衙裏老老少少都很敬佩他。

公元24年,漢光武帝劉秀昆陽一戰大敗王莽,回師京都時途經潁陽,聽說祭遵的為人後召見了他。劉秀見祭遵年輕持重,儀表堂堂,便讓他暫時代理門下史的職務。征戰立功後,祭遵晉升為車市令,掌管了執法權。

祭遵為人廉約,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有功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夫人也裳不加緣,簡樸至極。與他共事的人都稱讚他的為人。

就是這個鐵麵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有一次,劉秀的一個中舍人倚仗劉秀的寵愛,醉酒後大鬧軍營打死了人。祭遵查明事實真相後,決定依法處置。

許多人勸祭遵:“中舍人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你要是殺了他,皇帝肯定會歸罪於你,還是看在皇帝的麵子上從輕發落吧。”

祭遵卻堅持依法,說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個中舍人光天化日之下把人打死,豈能逃避法律製裁!”他毫不客氣,當場處死了這個人。

劉秀得知,十分惱怒,說:“他行軍令居然無視我的存在,這還了得!”便命令把祭遵抓了起來,加以懲處。

這時,主簿陳副勸阻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您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不避親疏,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隻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的人,號令三軍才有威信。這正是助您教令諸軍的好機會啊。”

劉秀恍然大悟,轉怒為喜,他立即赦免了祭遵,並提升他為“刺奸將軍”(意為除暴去惡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