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堂管理課 以實率眾,執行力在於腳踏實地(3 / 3)

而作為員工,也應該注重與管理者的主動溝通。一般來說,管理者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很雜,有很多時間並不能為自己主動控製,因此經常會忽視與員工的溝通。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許多工作,管理者在下達命令讓員工去執行後,自己並沒有親自參與到具體工作中去,因此沒有切實考慮到員工可能會遇到的具體問題,總認為不會出現什麼差錯,因此導致了與員工的溝通欠缺。因此,作為員工應該要有主動與管理者溝通的概念,以此來彌補管理者因為工作繁忙和沒有具體參與執行工作而忽視的溝通欠缺。

溝通是雙方麵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積極主動,而另一方消極應對,那麼溝通也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加強企業內部的溝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忽視溝通的雙向性。作為管理者,應該有主動與員工溝通的胸懷;作為員工,也應該積極與管理者溝通,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隻有大家都真誠地溝通、雙方密切配合,企業才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更快。

溝通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程,提高自己的溝通技能更應該被上升到戰略高度,為了事業有成,我們需要力量的源泉——真正的團結。聰明的員工沒有不愛自己的企業的,智慧的員工會永遠和同事們組成一個堅強的整體,他們會把所有同事視同手足、榮辱與共,也會用自己全心全意的愛為團隊的崛起而盡心盡力。

第三節 法力感召:

凡所有相皆虛妄,贏利源於財商

有兩個和尚決定從一座廟走到另一座廟,他們走了一段路之後,遇到了一條河, 由於下了一陣暴雨,河上的橋被衝走了,但河水已退,他們根據水的深度估計涉水而過應該是沒問題的。

這時,一位漂亮的少婦正好也走到河邊,見到橋被衝走,不禁皺眉歎氣,並對和尚說自己有急事必須過河,但涉水而過又怕被河水衝走。

第一個和尚聞言之後二話不說立刻背起婦人涉水過河,把她安全送到對岸。第二個和尚愣了一下,連忙跟上了。

過了河之後,少婦謝過和尚之後便獨自離去了。

兩個和尚繼續趕路,一路上,第二個和尚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就這樣默不做聲地走了好幾裏路,他終於忍不住問第一個和尚:“男女授受不清,更何況我們和尚是絕對不能近女色的,剛才你為何犯戒背那個婦人過河呢?”

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什麼婦人?剛一過河我就把她放下了,可你到現在怎麼還沒有忘記她呢?”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指整體現象界,所有一切的變化都屬於相的範圍,按照佛教的說法,相從體而來,體就是佛性,是所有一切生命的源頭。而“相”就是由人們心中所想而顯現變化出來的表象,是虛妄的、是“空”的。這個“空”不是視而不見、睜著眼睛說沒有,而是說任何事物都是不穩定的、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們都是暫時地假合在一起,都要經過成、住、壞、空4個階段,最終歸於消失。世間萬物在不停地變化發展,沒有任何東西是能夠固定不變的,所以這些都是“空”的,人們現在所看見的一切認為“真實”的東西最終都會消亡,一切也都會歸於空寂,因此“相”都是假的,所有眾生及萬法皆如夢中境、鏡中花、水中月,刹那生滅、虛幻不實。事因人立,人既虛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虛妄的。如眼睛有病的人,天空中原本沒有花,因病見花,事如病花之果。

因此,佛說不能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意思是說,真正的那個不生不死的身,不是這個肉身,肉身還是有生死的,即使是修持到活1000年,最後還是要死。譬如佛教裏有一位禪師叫寶掌千歲,先是在印度活了500年,因為沒有悟道,所以在得知將來大乘佛法要傳入中國後,便先到中國來等。等到他見到了達摩祖師後,又在中國活了500年。所以,長壽的人是有,但那隻是肉身的相,並非不生不滅的。肉身無論是存活500年還是1000年,最終還是會歸為一個“空”,能夠永遠不生不滅的是法身而非這個肉身相,而法身是不能拿形象來見的,所以佛叮囑人們:“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法中提到的4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人的生理現象、心理現象以及與人們密不可分的社會現象。什麼叫“社會”?凡是人和人的關係、組織以及彼此的互通有無就叫“社會”。人們的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加上環繞周圍的社會現象就形成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佛法中提及的“眾生”主要是指人,許多人生活在一起就叫做眾生的環境。壽者相就是“時間相”的意思,是生命在時間過程中所做的活動,而生命的活動是在社會之中進行的,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你、我以及由許多的你與許多的我加起來所形成的眾生,然而這些皆為“虛妄相”,因為這些都是經常在變異更動的。

相是虛妄的,更是無常的,它處於不停的變化中,包括家庭問題、事業問題、健康問題、關係問題、地位成就等各種體驗都隨時在變化,企業也是如此。既然一切都在變,那麼把握規律、預料勝負自然是難上加難之事,因此,提高個人素質就成了企業管理者所麵臨的最重要的問題。許多聰明的管理者為了加強自身的修養,紛紛選擇了一條捷徑——多讀有關的文化典籍,如《易經》、《孫子兵法》等修身養性的作品。如書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皆是如來”,意思是隻有你具備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時,才有可能把握規律、把握真理。管理者的財商可以說是考量一個企業管理者是否優秀的關鍵標準。

所謂財商就是理財的智慧,是指如何管理財富的智商和能力,它包括兩方麵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在當今社會的商海中搏殺,財商、智商、情商是三大不可或缺的並列素質。智商反映的是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的是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財商則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麵對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狀態,人們應該如何應對?怎樣才能讓將來的生活過得更富有、更舒適、更安全呢?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多人非常勤快地學習、努力地工作,追求更好的工作崗位和更高的職位,甚至放棄與家人開心相聚的時間,為的隻是能讓自己有更多一些的收入來支付不斷增加的賬單:物價上漲產生的更多的生活費、孩子長大後需要的更多學費、父母年邁需要的更多的醫療費……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直到最後你會猛然發現,原來你的一生都是在為了賺錢和支付這些賬單作鬥爭中度過的。而擁有足夠的財商就像抓住了財富的手,從而讓你知道怎麼可以賺到錢,然後不斷賺到更多的錢,並且可以避開如通貨膨脹、經濟不景氣等風險,不斷地增加你的財富。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管理者擁有足夠的財商,那麼當他們麵對變化時,其態度會是歡迎而非抱怨,因為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管理者不斷提高財商的同時,企業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反之,這個富有變化的時代對企業而言就會成為一個令人恐慌的時代,於是有些人永遠會自信勇敢地走在前麵,而有些人卻總是在抱怨擔心陷入生活的惡性循環並難以自拔。例如在企業界,某些保守型的企業管理者、投資者往往總是對重大變革抱有一種明顯的懷疑態度,甚至越是那些富有創新意義的觀念就越可能使他們感到困惑。100年前,“電話之父”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剛剛為他的電話機申請了專利,卻發愁無法滿足市場對於他新發明的強勁需求。為了得到大公司的支持,貝爾找到了當時的通信大王——西部聯合公司,問他們是否願意購買他的專利和他的小公司,開價僅僅是10萬美元。然而,西部聯合公司的頭腦人物卻認為這個價格簡直是荒謬可笑,並對這一建議大加嘲笑,甚至輕蔑地對貝爾說:“我們公司要這個電子玩具幹什麼呢?”主動提議將他難以置信的電話發明以低價轉讓給當時的西部聯合公司。

於是發生了後來的事情:一個擁有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產生了,而且最終成立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泰國、德國、新加坡等地設有工廠,在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國設有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而它的前身隻是貝爾電話公司的一個子公司。

因此,不要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不要隻管自己富足而不管他人死活;不要隻管自己賺錢而不顧環境惡化;不要賺了無數的錢卻發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還是負數;不要越賺錢越不開心、不幸福……其實這些說的都是財商。僅僅渴盼財富是沒有用的,那隻是財商的想象階段。要正確認識它,找到賺錢在相關領域內的遊戲規則,使用它、駕馭它、成為它的主人,這是財商的認知階段,然後要確立目標作出選擇,找出自身獨具的能力或資源,然後將其轉變為財富的路徑,不斷實踐學習,嚐試完善自我,使自己賺錢的能力得到最大發揮,這才是財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