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堂管理課 以理服眾,團隊建設首尚理(2 / 3)

最後,在管理者與員工的關係上,管理者要以員工為本

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麵,二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而另一方麵,他們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聯係、互相滲透的。作為企業的員工,應當樹立以管理者為本的思想。一個企業是否成功,關鍵在管理者,特別是企業的決策者,如果員工能夠樹立以企業管理者為本的思想,就會慎重地推薦和選擇本企業的管理者,對於不稱職的管理者,就會通過職代會、舉報、監督等多途徑的民主渠道和法定的程序要求決策層予以調整。當然,對於優秀的管理者,員工自然會自覺維護其權威、服從其指揮、響應其號召。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層成員,必須堅持以員工為本的管理思想,因為企業的興衰歸根到底要靠企業的員工,他們是從事安全生產與經營管理活動的主體,管理者唯有把著眼點放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創造性上來,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最終才會受到員工的擁護和歡迎,企業也才會走上興盛之路。

第二節 釋家哲理:

佛教認可求同存異

佛教素來以人為本,關懷人生、淨化人生。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倡導平等待人、尊敬待人、寬容待人、和合待人;在處理社會關係方麵,佛教主張各階層和睦相處,反對等級製度;在處理宗教關係方麵,佛教倡導求同存異、殊途同歸……

和而不同自古就是滲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正是各種不同文化思潮不斷交流、不斷互相吸取、融合的過程。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發展情況,更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產生了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同時,儒學也在吸取佛、道兩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到了新的階段,產生了宋代的道學。經過儒、道、佛3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終於形成了儒、道、佛3家互補共存、和而不同的局麵,共同構築了中國文化總體體係的格局。

2000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在傳入中國的第一個千年,中國佛教又傳入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再傳入中國的第二個千年,佛教又從亞洲傳播到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全球廣大地區。佛教講中道,是理性的宗教;佛教講慈悲,是和平的宗教;佛教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是智慧的宗教;佛教講律儀、講行持,是踐行的宗教,它有利於人心的淨化、道德的增強、社會的穩定、人際關係的和諧,因此,佛教越來越受到東、西方人士的歡迎,佛教的教義和精神也被人們越來越多地運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麵,而佛教所提倡的求同存異這一思想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運用於管理工作之中。

聰明的管理者都清楚,對於一個合作型團隊來說,其最致命的傷害之一就是回避衝突、不願意麵對衝突,其結果往往會形成衝突的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團隊的分裂。雖然所有人都希望團隊能夠處於一個和諧的氛圍之中,誰也不願意遇到衝突,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團隊的所有團員的思維是可以完全一致的,即便對於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導致這個問題無法得到最好的解決,所以衝突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惡性衝突通常是團隊中基於個人私心的品質衝突,也可能是一種基於對事物不同看法而轉化為對人不同看法的人際衝突,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分裂團隊的關鍵因素。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衝突並非全是壞事,特別是對於一個有創造力的團隊,如果管理者能夠學會激發良性衝突,將會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大有助益。

在團隊中,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知識、經驗、立場、角度和方法、環境、職務高低、年齡、性別、崗位等方麵的差異,因而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這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而這種並未造成人與人之間交惡的衝突被稱為良性衝突。良性衝突的特點表現為,雙方都對實現企業的共同目標頗為關心,因此樂於了解對方的觀點、意見,雙方之間發生的衝突是以爭論問題為中心,而不是進行人身攻擊,且能在衝突中注重互相交換情況、互相吸收。應該說,這類衝突對於企業目標的實現是極為有利的,人們往往能夠通過這種衝突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求同存異是企業管理者解決衝突的有效法則。

通用電氣的總裁傑克·韋爾奇就十分重視良性衝突在企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在企業管理這個“遊戲”中,開放、坦誠、良性衝突、不分彼此是唯一的“遊戲”規則。企業必須反對盲目的服從,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有表達反對意見的自由和自信,將事實擺在桌上進行討論,並學會尊重不同的意見。可以說,正是這種良性衝突最終培植了通用公司獨特的企業文化,從而成就了韋爾奇的宏圖偉業。

而素有“日本愛迪生”之名的盛田昭夫也從自己的管理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激發良性衝突,讓員工表達自己的不滿、發表批評意見,對於企業而言非但不是不幸,反而有利於培養上下級一體的工作關係,使企業少冒風險。為此,盛田昭夫在公司裏鼓勵大家公開提出意見,即使麵對自己的上司,也不要怕因為公開提出意見而發生衝突。他認為,不同的意見越多越好,因為最後的結論必然更為高明,如此一來才會減少公司犯錯的風險。

由此可見,良性衝突是團隊建設的活力和創造力所在。如果一個團隊的全體成員都按照管理者一個人的思路去工作,那麼這個團隊必然是死水一潭,在工作上也不會有任何突破,這樣的團隊注定會因為沒有生命力而遭到無情的淘汰。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務必應該學會誘導、引發團隊成員之間的良性衝突。

除此以外,衝突對於企業的發展究竟是積極的因素還是消極的因素,其關鍵完全在於企業領導層和管理者對衝突是否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一旦發現員工之間存在衝突,管理者應該立即要求雙方必須主動化解矛盾、彼此做出解釋,鼓勵並引導衝突雙方看到事態積極的一麵,避免工作衝突轉化為人際衝突,鼓勵衝突雙方把實際存在的衝突與感覺上的誤會區分清楚。

激發良性衝突的關鍵是信任,這應該是每一個管理者都務必把握的關鍵要素。如果沒有信任作為前提條件,管理者想要讓大家暢所欲言,表述對問題的真實看法,並對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恐怕得到的隻能是員工心有餘悸的隨聲附和、胡亂應付。要知道,如果沒有最起碼的坦誠,那麼每個人都無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更不要妄談團隊的建設和企業的發展。信任意味著一種凝聚力的產生,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學會信任,而一個卓越的團隊成員也必須學會彼此欣賞、彼此信任,不但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弱點,還要時時看到別人的長處。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應該積極鼓勵良性衝突,並建立有效的良性衝突激勵機製,例如可以對在企業發展中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員工給予獎勵,即使他們的意見是和管理者的想法相悖;管理者也可以主動與員工溝通,聽取他們對某些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等。隻有真正做到了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企業才會有較大的發展,團隊的卓越功能也必然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三節 釋家哲理:

持戒守行、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修行的目的是要達到佛陀的境界,佛教經常提倡“願”、“力”並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依願成佛,雖然人們信佛、學佛不能離開“願”,但光有“願”還不夠,還必須配合身體力行,要以實際行動來表現自己信佛、學佛的希望,才能成就成佛的願望。僅以空口談願,而不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永遠都不能滿“願”,因此,在三足鼎立的“信”、“願”、“行”之間,“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課。

佛經中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又說:“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因此,佛教徒的本分可以用兩個字來代表,那就是“持戒”。受戒是“學”最好的行為,就是要世人做好事,不做壞事,也就是佛教所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諸惡莫做,諸善奉行”。一個人守戒,那麼他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正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守戒不但可以助其修身、解脫,甚至還可以成佛。

“戒”的意義,從消極方麵來說是防止做惡,從積極方麵來說是做善、止持並行,要停止“惡”,要奉持“善”。戒的最高含義是“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應當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

“戒”要重視出發點。比如一個人見到別人有好東西,心裏就想據為己有,雖然還沒有實施偷盜的行為,但心中已生起盜念,雖沒有犯戒之行為,卻已有犯念。

由此可見,“戒”之一字的定義,不是教人單方麵地戒惡——諸惡莫做,更重要的是教化世人,凡利益眾生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要去做——諸善奉行。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諸惡莫做、諸善奉行”的修煉境界呢?就是依戒。依照戒律勤修戒、定、慧,自然能夠“諸善奉行”;依照戒律不做殺、盜、淫等惡業,自然可以“諸惡莫做”。

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釋尊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傳法的時候,一天,許多化緣歸來的和尚行走在荒野中,一群強盜看見了他們,便立刻前來搶劫。

和尚們被扒光了衣服,強盜首領還不肯罷休,下令說:“這些和尚到了村裏難免會胡說八道,你們快點兒下手,把他們全部除掉。”

強盜中有一個人曾出過家,他知道佛法中有守戒一說,便提議說:“首領,沒有必要動手殺他們。這些和尚是非常慈悲的,隻要用青草把他們捆住就可以了。為了不傷害青草,他們不會動彈,當然也就不會逃走了,還怕他們胡說八道嗎?”

強盜首領一聽有道理,便采納了這個人的建議,於是強盜們把所有的和尚都用青草捆起來,將他們棄在荒野中之後便揚長而去。

被青草捆住的和尚為了守戒都不肯掙斷青草。他們的衣服被剝得精光,被日光暴曬了一天,又遭到蚊子、牛虻、蒼蠅和跳蚤的叮咬,好不容易才挨到太陽西下,天地頓時陷入一片黑暗,各種野獸開始在四周出沒,遠處不時傳來野狼的嚎叫聲,耳邊還時常響起貓頭鷹比哭還難聽的尖叫聲,荒郊野外頓時變得如地獄一般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此時,許多年輕的和尚開始心中慌亂、怨言四起。一位老和尚見此情境,開口說道:“人生短促,比水流還快。即使天上的殿堂也有崩塌的時候,何況人的生命,更是無常了,大家不必歎息這種無常的生命,要明白持戒的重要,不要掙斷青草,更不要為這樣白白死去、墜入六道輪回、很難再度出生為人而覺得很遺憾。其實,我們現在能懂得佛的教義、遵守戒律,這才是最珍貴的。”

為了持守戒律不掙斷青草,這些和尚既不能伸直被捆緊的身體,也不能挪動位置,時間長了,身體難免有些承受不住。老和尚看到這個情景,便又說道:“我們的修行跟現在的狀況一樣,即使遇到了恐怖,也要忍耐,甚至要把我們的生命奉獻給高尚的佛法。縱使現在我們能站起身子來,也無處可去,唯有堅守戒律、死而後已。”

年輕的眾僧聽了老和尚的話之後心中大悟,於是紛紛端正身體,不動不搖,靜靜地坐在黑暗的荒野之中。

第二天黎明,國王帶著大隊人馬出來打獵,經過這裏時看見了這群和尚,心中疑惑,就命令身邊的隨從下馬察看。臣子遵照國王的命令前去察看,很快回報國王說:“他們全身赤裸,自覺羞愧,都垂下頭不肯說話。但經我仔細察看,發現他們右肩的皮膚黝黑,原來是一群僧人,因為他們穿著袈裟,是偏袒右肩的。他們一定是碰到強盜,被剝去了衣服。”

國王聽見臣子的報告,心中仍然在想:“手上捆著青草,要掙脫不費吹灰之力,然而他們卻像祭祀的羊羔一樣一動也不動,這是為了什麼?”於是親自下馬,來到眾僧之間問道:“你們身體健壯無病,為何被草捆得不能動彈?是被咒術迷住,還是為了苦行?”

眾僧回答說:“纖細的青草非常脆弱,不難掙斷,但我們是被金剛戒所捆,才無心去掙斷它。掙斷草木無異於殺生,我們遵照佛法的戒律,才不去掙斷它。”

國王聽見眾僧的回答之後心中十分歡喜,親自為他們解開了青草,並讚歎道:“好一群和尚,為遵守戒律,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我也要皈依偉大的釋尊、皈依無上的佛法、皈依守戒的僧人。隻有皈依才能離開苦惱。”

向佛之人要想圓成佛道,首先便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每一個眾生有困難,都是我們的責任,要效法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一切眾生的困難為我們自己的困難,發揚舍己為人的精神去幫助他們、解救他們,而結果則是救人者常自救、與人樂者常自樂。

傳承了2500年之久的佛教之所以作為一個團體組織能夠曆千年而不衰、經數代而不竭,無疑與佛教用清規戒律管理佛門弟子以及其組織完備的寺廟製度有關,它在日常的行為規範上有著嚴格和詳盡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