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急】到燃眉能定得住
現代社會,人們行色匆忙,“急”成為生活的常態。性子急容易出岔子,做事急容易看不到漏子,說話急容易捅婁子。更糟糕的是,絕大多數的事都不是“急”能夠解決的,隻會讓人幹著急。不如少一些慌亂,多一些輕鬆。
戒急戒躁是一種修為,臨危不亂是一種城府。急到燃眉的時候,定下心、沉住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定下心的人才能理智分析,沉住氣的人才能把握轉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淡定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局麵。
脾氣越急,越容易出錯
城府並非一種性格,而是一種性格上的修養。性格上的修養是指一個人對性格的準確把握,包括對某種性格優缺點的判斷、對性格表露出的外向特征的控製力,以及能否在實際生活中揚長避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性格溫和,做起事來慢條斯理,進度也許不快,卻穩紮穩打,結果總是不壞。有些人剛好相反,他們做起事來風風火火,步子快得讓別人跟不上,但是,走得太快的結果就是連路上經過什麼風景都記不住,他們也許比別人更快地到達目的地,收獲卻沒有那些慢步伐的人多。更可悲的是,他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缺點,等到他們真正察覺自己少了很多東西時,往往為時已晚。
人有百態才造就了人世百態,但在這“百態”中,急躁易怒是一種容易吃虧的姿態。急躁的人做事毛躁、急於求成,這就讓他們比那些遇事冷靜的人少了幾分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變得一根筋。做事的時候,他們恨不得一下子就完成所有事,難免快手快腳,忽略細節,導致小細節上疏漏不斷,這些小錯誤累積起來,足以影響大局。
焦急和急躁都是心無城府的表現。不要說個性是天生的,無法更改,其實脾氣急的人也有心細的時候,不然怎麼會有“粗中有細”這個成語?或者說,脾氣急的人更應該修煉自己的城府,以彌補由自己的脾氣造成的傷害,如果放任自己的脾氣,人生就會遭遇一連串不如意的成功或是一連串可以預期的失敗。
古代有位將軍,行軍打仗本事一流,他的聲名傳遍國內國外,可惜這位將軍脾氣不好,為人暴躁,得罪過不少人,犯了不少錯誤。這一天,將軍請教一位有名的禪師,禪師說:“我想這件事不用我再給你提點,你應該改掉你的脾氣。”
“可是,我的脾氣是天生的,根本改不了!”將軍說。
“既然是天生的,一定時時刻刻都在你身上,現在請你把這脾氣拿出來給我看看。”
“現在拿不出來,但我一與人爭執,它就出來了。”將軍說。
“既然不是時時刻刻拿得出來,那就是你自己控製不住,不能把責任推給上天,你現在和我說話能夠心平氣和,為什麼與人爭執的時候不能呢?”
將軍被禪師數落一頓,但還是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的脾氣沒有收斂,反倒隨著功勞的累積愈演愈烈。再到後來,將軍在戰場上少了一分指揮若定的氣魄,卻多了幾分急於求勝的好勝心,導致了他很多次失敗。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也是急脾氣的人常常為自己找的借口。是啊,天生的脾氣怎麼能改呢?其實這種“天生論”很容易駁倒,最簡單的例子是小孩子不會一輩子保持小孩子脾氣,因為後天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足以讓他們趨利避害、完善自我,所以,“天生”不是保持急脾氣的理由,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急脾氣,不肯讓步也不肯冷靜,結局就會像故事中的將軍那樣,自己走進死胡同。
做事想要仔細,就要克製自己的急脾氣,耐心和細心都是急躁的敵人,想要自己巨細無遺,就要耐著性子思考、檢查每一個環節是否有疏忽,不要迷信自己的“天才”,認為自己做什麼都可以一次定型;也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以為隻要做了就能成功。做事急躁的人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麻煩,他們並不是沒有做大事的能力,而是總被一些小麻煩絆住腳,分散精力,以致更加毛躁。想要判斷自己處世是不是太過急躁,可以參看以下急躁的表現:
1.學習和做事囫圇吞棗
急躁的人不論學習還是做事情,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拿到手連味兒都不聞就整個吞下去,然後安慰自己說“一口都沒浪費,全部都吃下去了”。這個方法固然在短時間內讓你學到了最多的東西,可是消化得完嗎?能夠轉化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嗎?上學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用這種方式應付考試,可是,如果沒有細致的學識和做事步驟,真的能應付步入社會之後的一次次挑戰嗎?
而且,生命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過程,太過著急地趕路,就會錯過路邊的很多風景,減少生命中諸多有趣的體驗,到最後隻能像書中的豬八戒一樣,看著孫悟空和沙和尚美滋滋、一口一口地吃著果子,自己卻連果子的味道都不知道,豈不是太虧了?
2.很少與人深入溝通
急脾氣的人風風火火,來去匆匆,他們很少能靜下心來和身邊的人商量事情、聽身邊的人的意見,他們常常把話聽一半,就興衝衝地去辦事,事情辦到一半才發現自己沒聽明白,又回來重新聽,再聽一半繼續做。他們以為自己節省了時間,其實是降低了不止一倍的效率,他們的認識常常停留在“一知半解”上,無法深入領會他人說話的含義。聽人說話剛聽幾句,就說“我知道了!”是他們最常做也最讓旁人無奈的事。
3.炮仗脾氣一點就著
脾氣急的人還有個特點就是愛發火,他們往往是直性子,沒有壞心眼,但偏偏聽不得別人兩句話,動不動就要發火,發完火之後也能察覺到自己不對,後悔不已。可是,不該發的火已經發了,不能得罪的人已經得罪了,不想辦砸的事已經辦砸了,這時候再說什麼都晚了,隻能怪自己太心急、不夠理智。
4.遇到變故沉不住氣
脾氣急的人最大的軟肋就是沉不住氣,他們也知道等待時機的重要,卻總是在時機不夠成熟的時候迫不及待地開始行動,然後在遇到變故時急得團團轉,更加不知所措。這個時候,事情早已泡湯,他們的急脾氣不但給自己帶來損失,還可能給集體帶來惡果。
從著急到後悔,脾氣急的人經常重複這個循環,無法突破,如果總是抱怨自己的脾氣,不想辦法改善,隻能讓這個循環持續不斷。隻有多些冷靜、多些理智、多些定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在急脾氣發作的時候克製自己,不作出事後後悔的決定。
令我們急到燃眉的,往往是對事情的看法
人們常常遇到“緊急情況”,緊急情況可大可小,小的諸如一次見麵、一次突來的考試,大到一個措手不及的變故,甚至一場危及生命的災難。燃眉之急當前,再冷靜的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的情緒左右了理智,眼前似乎看不到什麼希望,手心出汗、頭腦混亂、四肢僵硬,有時幹脆害怕得閉上眼睛,什麼也想不出來,甚至語無倫次、大失水準。
燃眉之急有時是一種急切的狀況,更多時候卻是一種心理狀態,人們處於“災難快來了”“馬上就要失敗了”“要完了,這次要完了”,等消極的心理暗示之中,並且不斷提醒自己情況有多麼糟糕,情況還會更加糟糕。這個時候,左右心情的不再是緊急的情況,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在解決事情前,我們已經急得忘記去想解決的可能,出現自暴自棄心理。
能否應付燃眉之急,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否過關。有城府的人不是神人,不會在所有突發狀況之前麵不改色心不跳,他們隻是會比常人更快地鎮定下來,開始想事情的另一麵,想一種積極的可能,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切都讓他們看上去有定力、有控製力。在大事麵前,定力是操控全局的關鍵,而定力的產生並不是天生決定的,而在於一種穩定的性格,這種性格能夠保證人們在麵臨危機的時候習慣性地開始思考分析,而不是亂成一團。
書房裏,兒子急得團團轉,他正在預備一個考試,之前,老師早就劃出了考試範圍,他也已經將所有題目背熟,有信心取得最好的成績,可今天突然得到消息:考卷改由另一個老師出題,以前劃的範圍全部作廢,兒子不禁對媽媽抱怨——一旦這個科目考不好,就會影響總成績;總成績不能達到年級前5名,就會影響獎學金,還會影響到申請優秀學生……
“你的心理素質真差。”媽媽一針見血地說。兒子不服,媽媽逐條給他分析,“首先,你著急的事是什麼?考試範圍發生了變化,你的準備泡湯了,可是,其他人也和你一樣準備,一樣泡湯,你們仍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情況並沒有發生變化;其次,你忘記了你是一個努力的學生,平時學習很用功,即使出題範圍變了,你未必考不出好成績;最後,一科考試固然重要,但不應該把一個小意外想成全盤失敗,這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事情並沒有變得糟糕,與其在這裏著急,不如馬上再去看一遍你的課本和筆記。”
真正令我們著急的也許並不是突發狀況,而是我們缺少對這種狀況的應對心理。如果一個用功的孩子從小就害怕考試,特別是那種突來的考試,說明他要麼對自己的能力極度不自信,要麼就是過於害怕失敗,以致想要逃避。可是,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打擊到自信,這個孩子又能做多大的事呢?與其害怕打擊和失敗,不如更加努力。
不論何時,心理素質都是決定成敗的重要環節,在困難的時候更是如此。當我們為突發情況著急的時候,不妨看開一點,隻有心理上鎮定下來,才會有冷靜的應對行動,不然,就會像驚弓之鳥一樣戰戰兢兢,能做出什麼成績?如果覺得事情緊急,火燒眉毛,坐立不安,不妨參考以下方法:
1.不要把困難看成困難
困難和緊急情況一旦出現,往往不可逆轉,也不會顧及我們的能力和感受,這個時候隻能以更強大的心理來容納它。其實天大的困難也不過是一次失敗,失敗了重新來一次就好,如果能有這樣達觀的心理,什麼事都不能讓我們皺起眉頭。
還有,有些看似困難的事,其實並不會阻礙或者傷害我們,隻是我們在心理上太過重視它們,讓它們具有威懾力而已。如果我們給一件事加上了太多情感,不論是希望還是恐懼,都會增加我們的心理負擔,所以,保持平常心是應對困境的最好方法。
2.要堅定解決問題的信心
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逃避困難的人永遠無法解決困難,害怕困難的人隻會被困難壓倒。也許你的能力還不夠,或者你的經驗還不足,但要記住,沒有人是天生的成功者,困境正是一個考驗你的意誌、為你增加經驗的機會,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信心。
困難已經到來,你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承認自己無能、接受失敗;要麼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爭取戰勝困境。同樣是選擇,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加積極,也更符合人生的基調。即使身邊暫時沒有“戰友”,也要鼓勵自己。
3.積極行動,減少傷害
突發事故讓人手忙腳亂,這個時候要對突發情況做一些有益的反應,而不是停在原地坐以待斃,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你可以求助,也可以自救,總之不要消極地等待別人幫你,即使你被困在沙漠中,你要做的也是盡量尋找綠洲,而不是在原地被沙子埋起來。積極行動的人也許不能真的解決困難,但至少可以減少加到身上的傷害。
左右我們情緒的並不是突來的狀況,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同樣一個困難,你看到樂觀的方麵,它就是機會;你看到消極的方麵,它就是折磨。人世間的困難不知有多少,如果始終消極焦慮,早晚會被困難壓垮,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
多寬容體諒一些,就能少一些傷害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對另一個人發脾氣,發脾氣的人心浮氣躁,另一個人不斷頂撞,兩個人的爭吵一再升級。等你問明了爭吵原因,又覺得自己不便插手,隻能搖搖頭看著他們吵架,並聽著其間不時有“我這都是為你好”“我說你難道是為了我自己嗎”之類的咆哮。兩個親密的人吵架,外人的確不方便插手。
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有時不是來自仇視,而是因為彼此對對方的關懷。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事,或者正要做錯事的時候,先是勸誡,勸誡不成就是斥責,斥責還是不行,幹脆開罵。我們的初衷肯定是出於對對方的關心、為對方考慮,很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如果對方不願意接受,就會覺得對方頑固不化、不聽勸,不懂自己的用心良苦,於是更加惱怒。
做事要講究方法。有城府的人關心人,為人殫精竭慮,會把自己的關心以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送出去,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那些心無城府的人,隻會讓事情火上澆油,讓自己和他人全都不開心。關心人是好事,為人著急也是出於古道熱腸,但把一份關心升級到對對方的怒罵甚至傷害,就遠離了自己的初衷,還惹人一肚子不高興,這又是何苦?別人也未必不知道你的好意,而且你跳著腳的樣子也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琳琳的媽媽是個急脾氣的大嗓門,在單位,琳琳媽是個熱情的上司,在家裏,是琳琳頭疼的對象。琳琳的媽媽對琳琳可謂無微不至,她總是忍不住跟別人抱怨自己的媽媽:“我媽媽什麼都要管,有時候我走出家門幾十米,她還在門口大叫‘回來!你穿的外套不對!應該穿那套紅色的!’我已經不是幾歲小孩子了,她這麼做,讓我很沒麵子。”有時候琳琳放學的時候,媽媽也會在校門口接她,琳琳覺得一個高中生還讓家長接送,很不自在。
琳琳媽也有一肚子的埋怨,她覺得自己對琳琳的關懷超過任何一個母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媽媽,卻不知道為什麼關懷卻變成了琳琳的壓力,代溝的產生,讓母女倆的矛盾越來越多,琳琳媽會一連對琳琳嘮叨幾個小時,琳琳也會大叫著對媽媽說:“你別管我!”
親子之間觀念差異大,難免有代溝產生。故事裏的媽媽看到女兒的問題,沒有想辦法緩解,而是激化矛盾,讓女兒直接進入叛逆期,顯然是一種不智的行為。在生活中,有些事讓人著急,所謂心急則亂,特別是涉及人與人的關係,越急越容易求全責備,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對自己、對對方都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