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何對待孩子的過失行為(1 / 3)

第八章如何對待孩子的過失行為

孩子真是太可氣了,有什麼辦法可以教育他呢?

這是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可是你的孩子真的如你所說,糟糕到極點了嗎?

文斌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在班級裏卻是出了名的小淘氣,上課思想總是開小差,東張西望,或者趁老師不注意用彩筆在同學的衣服上畫小人;好幾次還故意把女同學的頭發拴在椅背上,看著她們疼得大哭。放學回家寫作業,還沒寫到三分之一,屁股就坐不住了,一會兒去喝水、上廁所,一會兒又咬著蘋果邊吃邊寫,不久又問奶奶大概幾點可以去樓上找小國玩……

現在文斌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爸爸每周都會被老師請去“訓話”。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早已無藥可救,可想而知,文斌讓爸爸的心情糟到了極點。

在心理谘詢專家麵前,喜歡搞惡作劇的文斌吐露了心聲:有一次幼兒園裏上課時,不知道是哪位小朋友趁老師不注意將粉筆扔到老師的身上,老師卻將文斌叫到教室外站了一節課,還讓他把爸爸請到了學校“訓話”,回來後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他心裏很恨爸爸,從此就經常惹禍,每次看到爸爸在老師麵前唯唯諾諾的樣子,自己都感到特別開心和解氣。在說到學習問題時,文斌顯得有些困惑,他說,每次上課時他都感到特別無聊,無法集中注意力好好聽課,即使努力強迫自己去聽,也會不自覺地走神……

由此可見,老師和家長采取的簡單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導致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既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傷害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造成心理上的創傷,使孩子完全失去了上進心,同時也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冷淡,將孩子推向了對立、偏激、孤僻。而學校的老師因為各方麵的原因,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需求,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致使失去孩子的信任,也讓孩子在學習中孤立無援,自暴自棄。

家長應該配合老師,改變教育方法,在更多地關注孩子,增強正麵強化力度,減少負麵強化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在學習方麵對孩子的幫助,力求能夠通過學習成績的提高讓孩子找到更多的成就感,進而幫助其解決更多的相關問題。

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都能夠改好,關鍵是家長是否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隻要能夠找準孩子改變的支點,他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增強自信,改變他的人生世界。

孩子逆反心理太強,該怎麼辦呢?

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淘氣地把廢紙簍弄翻,把裏麵的東西扔得到處都是,還會把剛買回來的玩具拆壞,把父母認為重要的東西拿出來胡亂擺弄。見到這種情況,父母往往會忍不住用“你瞎鼓搗些什麼”之類的話進行斥責。

孩子淘氣是不是壞事呢?好動、好奇、好模仿是兒童的特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興趣愛好逐漸廣泛,孩子的探求、嚐試活動會越來越多,這是人體發展的自然規律。但是,由於認知能力不高,自我製約力不強,他們往往會做出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來。於是,家長就給孩子下了結論——“淘氣”。

其實,孩子的“淘氣”中潛伏著求知的渴望、認識的提高和智能的發展。他們在“淘氣”中通過觀察、觸摸、聆聽以及聯想等方式,使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得到鍛煉和發展。正是因為“淘氣”帶給孩子以經驗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才逐漸認識了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所以說淘氣並非壞事,它絕對不能等同於過失。

當孩子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而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時,心理狀態往往是忘我的、不計後果的。待到嚴重的後果呈現後,他們才會有驚恐的感覺產生。有一個男孩為了驗證動物都有心髒的說法,把自家養的一條名貴的金魚解剖了,母親回來後他還樂滋滋地捧著死魚給母親看。在這種情況下,倘若父母對他們的探知欲能給予一定的讚賞,他們會認真吸取教訓,並在家長的真誠“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智力也會得到新的開啟和發展;如果父母給予的是製止、訓斥、打罵,那麼必然會冷落他們的求知欲望,挫傷他們的探索精神,這對孩子智力的發展和提高無疑是一種壓製和摧殘。

有個7歲的男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媽媽剛給他買的電動玩具拆散了。隨後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組裝好,都沒有成功。媽媽看到後,氣惱地把玩具鎖進抽屜裏,並警告他一周內不準玩玩具,否則就一年內不再給他買新的玩具。孩子感到十分委屈,待在自己的小屋裏獨自垂淚。三天後,出差的爸爸回來了。得知這一情況後,他立刻找出零件,把孩子媽媽也叫來,饒有興趣地指導、幫助孩子把玩具很快裝好了。

孩子高興得跳了起來,還把這個玩具的原理講給爸爸媽媽聽,說他也要仿照這個原理做一個新玩具。此時那位年輕的母親才深感後悔。

孩子不小心犯錯,可以懲罰他嗎?

孩子不小心把家中的座鍾撞倒了,父親怒不可遏地說:“你怎麼把座鍾撞倒了,你這個笨蛋!”

孩子失手打碎東西,損毀家中物品,父母對孩子又喊又叫甚至動手打罵的現象十分常見。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極不妥當的。

像那個撞倒座鍾的孩子,對其所犯的過失完全能意識到,而且在事發後也一定已經感到非常內疚了。

針對孩子這種心理,教育專家認為,此時不責備孩子比責備孩子起到的效果要好。父母隻需詢問一下事件發生的原因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告訴我你是怎麼把座鍾撞倒的?一定是不小心吧?”父母溫情達觀的話語,既會讓孩子感到意外的欣喜,又會促其進一步自省。務必記住:孩子犯的過失越大父母應越加克製;這時對孩子批評得越厲害,效果就會越糟糕。

孩子犯錯難道也要尊重他嗎?

我們在教育子女時永遠不應忘記“尊重”二字。許多時候,孩子錯了,能夠自察自糾,真正麻木不仁的孩子是很少見的。下麵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在校園裏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當即製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一趟。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發現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

陶行知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這是對你的獎勵。”王友遲疑地接過糖果,不知該說什麼好。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

王友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同學,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應該獎勵你!”

作為一校之長,陶行知的尊重、理解與平等,自然讓王友既感動又內疚。由此可見,尊重與理解是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能改正錯誤的最有效方法。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孩子的錯誤怪在別人身上?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十分獨特而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這個孩子的媽媽會很心疼地把孩子從地上扶起來,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指著椅子說,“都是這個椅子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這個椅子給寶寶出氣”,於是媽媽就使勁地拍打這個椅子。

顯然,這個椅子是不會錯的,而是媽媽在安慰孩子的時候用錯了教育的方法。孩子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嗎?當然是不會的,而且孩子很可能還會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為孩子看到有錯的是椅子,而不是自己。這樣的教育方法隻會坑害孩子,即使他長大後,也會缺乏征服困難的自信心,當他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溝溝坎坎“絆倒”時,也會養成找各種客觀理由為自己開脫的壞習慣。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所以家長要盡量讓孩子承擔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

父母煩惱

孩子總是不聽話,家裏危險的電器,你越是告訴他不要亂碰,他越是要摸一摸;孩子老是喜歡爬到高處,什麼桌子上、窗戶上,你叫他下來,他就給你逞強,偏偏不下來,還給你做鬼臉;孩子想要什麼,就得給買什麼,要是不能滿足,他立馬哭鬧、在地上打滾……

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家長大多采取懲罰的辦法,麵對不懂事的孩子,威脅、恐嚇、不讓吃飯、罰站、不許看電視、不叫出門,更有甚者,那就是打和罵了。

利用以上這些懲罰的方法,效果又如何呢?我們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這種簡單粗暴的懲罰方式,不僅不能產生預想的教育效果,反而疏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冷漠、自私、封閉等不良的心理問題,為此,家長也非常困惑。

情境一:

你的孩子在學校中憋了一個星期,你答應過他星期天要去動物園,現在終於實現了。看到這麼多新奇的東西,你的孩子太興奮了,於是你頭天晚上給他講的話都拋到了腦後。

媽媽:等等媽媽,不要跑得太快!(孩子跑出好遠,仍然很興奮。)

女兒:媽媽,你快點!(媽媽極力地追上女兒)

媽媽:牽著媽媽的手,不然你會跑丟的。

女兒:不,媽媽,我能照顧好自己,隻要你快點就行!

媽媽:你不聽媽媽的話,是吧?那好,你自己走。

小孩就隻管往前走了,媽媽掉頭拐回去了。過了一會兒,小孩找不到媽媽了,就在路邊哭泣起來,哭得喉嚨都啞了。媽媽找不到孩子,也很著急,後悔自己不該說那種賭氣的話,用這種方式懲罰孩子……

情境二:

兒子把手伸進了動物籠子裏,媽媽看到非常生氣。

媽媽:告訴你多少遍了,不能把手伸進去,這樣容易出危險,知不知道?

兒子:可是媽媽,別人都這麼做的!

媽媽:我的話不聽是吧?別人都這麼做就是對的嗎?

兒子:我的手就要伸進去,就是沒事!

媽媽:小孩子還要頂嘴,看我不收拾你!

說完,媽媽就拉著孩子的衣領,把小孩拉到了旁邊,照他屁股上打了幾巴掌,小孩就大聲哭了起來。

情境三:

媽媽:現在我去做飯,等爸爸回來的時候,你開一下門。

兒子:可是我想去玩遊戲……

媽媽:今天媽媽的耐性已經夠好了,想想你今天差點把小妹妹撞倒,摔進水裏,看來你該受懲罰了,今晚你可以吃飯,但遊戲不許玩。

情境四:

“媽媽,我們今天考數學了。”

“是嗎,這回得了多少分?”

“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婷婷有幾分驕傲地說。

“哦,這回是比上次進步了。唉,你知道隔壁的揚揚考了多少分嗎?”

“好像是90分吧。”婷婷有點不高興地回答道。

母親似乎並沒有察覺,接著問:“怎麼又比她考得差?你努力點行嗎?”

“你憑什麼說我沒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師還表揚我進步了呢,就你總是不滿意。”婷婷生氣了,她提高嗓門喊了起來。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這還不是為你好嗎?你看人家揚揚,每次都考得那麼好,哪像你時好時差,也不知道爭點氣。”

“我怎麼不爭氣啦?你嫌我丟你的臉是不是?人家揚揚好,那就讓她做你的女兒好啦。”婷婷氣衝衝地走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到了吃飯的時候,媽媽敲門就是敲不開,她非常氣憤,就在門口嚷起來了:“你小小年紀學會頂嘴了,把你白養這麼大,一點不知道爭點氣!”

從此以後,母女之間展開了好長時間的冷戰,女兒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不好了。

孩子犯錯後,在家長的懲罰方式下,孩子會變得愛說謊,顯現出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性格上的缺點,這是家長始料未及的。家長隻是想讓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明確努力的方向。沒想到利用懲罰的方式,不僅沒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

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並不限於以上幾種情況。用打罵懲罰孩子,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棍棒底下出孝子”、“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舍不得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馬”就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

打罵孩子乃至造成終生遺憾,其實並非父母的本意。父母之所以麵對那嫩生生的骨肉下得了拳腳,實在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能而已。打罵孩子的父母,過後沒有不後悔的。但是到了下一次,再遇到所謂的“忍無可忍”的時候,那暴力的手就還會打向孩子。

打罵孩子還說明某些父母沒有充分認識到打罵、體罰孩子的危害性。他們不考慮孩子的需要與特點,一味地從自我出發,不允許孩子有半點差錯或異議,使孩子感受不到親子之情和父母之愛,使孩子處於不安和焦慮之中,體力、智力發展受到不良影響。同時,由於得不到應有的愛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視、攻擊、自信心差等心理問題,並且這些心靈創傷,往往會成為日後不良行為甚至犯罪的根源。

打罵孩子造成終生遺憾的事情時有發生,孩子不堪忍受上吊自殺的有之,離家出走的有之,父母失手打傷甚至打死孩子的有之……

打罵從表麵上可以使孩子暫時克製自己不正確的欲望,控製不正確的行為,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弄不好還可能使孩子養成說謊的毛病,變得陽奉陰違,父母麵前不做,卻在背後做。孩子年幼無知,分不清善惡好壞,也沒有堅強的性格,父母就要耐心細致地教他學會分辨,積極地啟發和引導。

打罵會侮辱孩子人格,扼殺孩子個性,會使孩子反感、對立,還容易使孩子喪失自尊心,逆來順受,畏首畏尾。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能獨立自主,凡事依賴他人,容易形成“隨風倒”的性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