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如何鼓勵孩子自立(1 / 3)

第七章如何鼓勵孩子自立

孩子還小,可以對他放手嗎?

我們理解了培養孩子自立的重要性,同時內心也充滿了矛盾:

孩子還小,我們真的能放手嗎?讓他們自己摸索成長嗎?同時在情感上我們也不能麵對孩子在失敗時的痛苦難受,而且有時候我們又樂於替孩子作出抉擇,因為我們實在沒耐心等他們自己做選擇。孩子的成長也帶來了我們內心的矛盾,一方麵我們需要孩子自立,另一方麵我們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失落感。這就是每位家長都在經曆的一場成長之痛。

如何有效地保護孩子的積極性?

尊重孩子的努力,就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最膽小懦弱的孩子也會有膽大出彩之處,也會有把事情做得很好的時候,也許在你看來這些微不足道,是他應該做到的,但是作為父母,你必須善於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乃至誇張的表揚和鼓勵。

孩子總愛和小朋友吵架,可以少讓他和別的孩子接觸嗎?

一位母親得知女兒跟小夥伴吵架了,便警告孩子說:“今後絕對不許吵架,再吵架就不要和別的孩子玩了!”女兒很不滿。

母親的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別說一個孩子,就是成人做到不鬥嘴、不吵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父母禁止孩子吵架並非明智之舉。

實際上,孩子吵架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父母不必對此大驚小怪。孩子在嬉戲玩耍的過程中,有些矛盾不好解決,由於雙方都缺乏自製力,吵架便成為他們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不打不成交”,吵架之後,孩子很快又會言歸於好。有人把孩子吵架視為“小人國外交”,就是這個道理。孩子還可以從吵架中獲得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和辯駁的技巧。

在這個問題上,國外的一些父母表現得頗為開明。美國父母一般是隻充當觀眾,不動聲色地看孩子吵架;法國父母隻有在孩子扭打起來時才會上前把孩子拉開。他們都認為,不讓孩子吵架是一種徒勞,隻會減少孩子增長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機會。

害怕孩子承受不住失敗的痛苦,就避免讓他嚐試做一些事情,這樣做對嗎?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要有麵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大多數家長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英國的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裏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

查理4歲時,對燒開水的水壺很感興趣。麥克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小查理接近水壺。可是,他能保證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或別的危險物品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危險,並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

煤氣灶上的水壺熱氣騰騰,父親告訴查理,水開時水汽會把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下來。然後父親示範著用一塊毛巾墊在手下,把壺拿了下來,再讓兒子來學著拿開水壺。這的確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會把整壺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麵積燙傷,甚至會引發生命危險。所以當查理開始嚐試時,麥克便把水壺裏的水換成了溫水。

第一次嚐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於是溫水,所以隻不過燙紅了查理的皮膚。麥克耐心地告訴兒子:“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你需要用兩隻手。”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後退著說,“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麥克的想法非常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麵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隻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麥克成功了,因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總是擔心孩子走彎路,所以為他設計好路線,這樣做對孩子有益嗎?

從甲地去乙地,有時有一條路,有時有若幹條路。父母囑咐孩子“沿原路回來”,多半是出於擔心孩子走彎路或迷路。但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總是讓孩子習慣於走一條路,會減少孩子思考的機會。

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辟蹊徑、選擇走新路的能力。這種習慣的養成對開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大有益處。據說愛因斯坦上小學時,總是好奇地選擇通往學校的新路,有些路繞得很遠,他也不介意。最後,在家與學校之間,愛因斯坦找到了12條小路。他不僅算出了各條道路的長短距離,而且還分析了不同的人流量、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你看,愛因斯坦不停地選擇新路,收獲多大呀!

給孩子買來新玩具,是該直接告訴他玩法,還是讓他自己去摸索著玩呢?

有些父母買了玩具送給孩子後,就急急忙忙地按照說明書上的文字,告知孩子玩的方法。還有這樣一位父親,在買來七巧板之後,不是把它交給孩子,而是喧賓奪主地按照說明自己動手拚起了一個又一個圖案,直到孩子“看會”了才撒手。

這位父親無疑是想盡快地教給孩子玩七巧板的方法,殊不知這樣做剝奪了孩子鍛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會。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孩子怎樣和玩具打交道的話便會發現,孩子獨立開動腦筋發現和發明的玩具玩法與說明書上的玩法往往有著很大的區別和差異。七巧板可能被孩子拿去“蓋房子”,玩具戰車的輪胎可能被卸下來做洋娃娃的“救生圈”。孩子在嚐試多種多樣玩法的時候,創造性思維處於極為活躍的狀態。倘若孩子從說明書上或從父母那裏弄清了某種玩具的玩法,他探索新玩法的興趣便會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這樣,玩具所具有的益智作用便遜色了許多。當然,孩子玩玩具的興趣,多是在知道玩法後愈玩愈濃,即便這樣,也不要直接教給孩子具體的玩法。買來玩具後,父母最好把說明書悄悄地抽出來,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思考,必要的時候啟發幾句也就夠了。這樣,孩子會不斷地對玩具的玩法有新的發現和心得,興致自然會越來越高。

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這樣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影響大嗎?

常常是父母一看到孩子捧起書本要學習,便馬上對孩子說:“你安心學習吧,別的事不用你管。”還有的父母對孩子學習時提出的要求有求必應:鉛筆給削好,水給倒好,蛋糕給放到嘴邊……父母也許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支持孩子的學習,但卻沒有意識到,孩子在這種環境裏學習,勢必缺乏緊迫感,導致心理上的飽和狀態。

父母不妨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許多孩子因為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而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怕老師責備,怕同學笑話,因此建議家長多放手讓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辦,圖省事。增強孩子自理能力,樹立孩子自信心就要從這些小事做起。

而且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也避免了孩子為逃避義務找借口(比如父母讓孩子幫忙做一下家務時,孩子就會借口正在學習來“擋駕”)。

因此父母不要為了讓孩子學習,就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對孩子能做的或孩子應該做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

樹立理想是孩子自信的開始,如何尊重孩子的理想呢?

成年人的理想不會輕易改變,但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理想可能說變就變,甚至“一日三變”。這是因為他們對理想的認識還十分模糊,有些“理想”僅僅是想象而已。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一會兒想幹這個,一會兒又想幹那個,就認為孩子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對其進行斥責。實際上大可不必。孩子正處於一個增長知識、積累經驗的階段,他們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總要有一個逐漸的過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環境的不斷變化,他們的理想也在不斷地調整、完善,出現“一日三變”的情況是正常的。因此,父母在聽孩子談到新的理想的時候,最好帶著滿意的微笑認真傾聽,並給予熱情的鼓勵,而不是毫無來由地去訓斥他們,即便孩子的理想很不切實際,也不應該責備孩子。

有一類父母,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比如自己喜歡音樂,就打定主意讓孩子將來當音樂家;自己在跑道上的冠軍夢沒有圓,就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田徑明星……孩子的理想一旦與父母的意誌不符,父母就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進行“強化教育”。殊不知,理想之花隻能開放在自由的土壤上,對孩子的理想進行壓製與束縛,會扼殺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因此,父母不要幹涉孩子的理想,更不能強製孩子的理想與自己的理想相一致。孩子理想的變化是由兒童時期的特殊心理決定的,是一種正常現象。做父母的既不必斥責,也無須擔心,孩子走向成熟以後,便會孕育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理想。

父母煩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

“孩子依賴性特別強,以前也沒怎麼注意,可現在他都上小學了,出門就是學校,還讓我們接送,要不然他就不去上學;在家裏給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一點兒活也不願意幹;也不知道心疼父母,整天沒精打采的樣子;孩子都9歲了,衣服還不會自己穿,我有時候忙,讓他自己穿衣服,你再看他那樣,就是不聽你的。”

……

現在我們還年輕,有些事情還能幫著孩子,可是我們不能幫孩子一輩子呀!這就是我們困惑不解的問題。

下麵是兩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

餘先生向記者表示了他對兒子將來的擔憂:盡管兒子目前還比較聽話,吃飯不挑食,穿衣服不挑不揀,但他連臉都不會洗,起碼的生活無法自理,總想依賴父母,以後怎麼自立?餘先生有意培養兒子的綜合素質,先後教兒子做木工板凳、拉手風琴、遊泳、健身,但最後兒子隻把遊泳堅持了下來,其他的都半途而廢。去年夏天,餘先生讓兒子去體驗生活,給他報了一個夏令營,兒子推說有同學聚會,拖了大半月最後也沒去。餘先生還曾希望兒子嚐試當班幹部,鍛煉組織管理能力。但兒子說:“我以學習為主,學習搞好了比當班幹部強!”

案例二

九江一位母親來信說:“我女兒讀小學二年級。她從小沒有整理東西的習慣,她的書包、房間總是亂糟糟的,衣服、玩具、書本扔得到處都是。以前我給她整理,現在她不讓我整理,說我把她的東西整得都找不到了,而我不去整理,她也常常今天這個找不到、明天那個找不著。母女倆因此常常鬧得很不愉快。”

以上問題都是由於孩子缺乏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造成的。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是非常可怕的。父母不能一輩子牽著孩子的手,為孩子包辦一切,因此必須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讓他們自己去思索一些問題,再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除了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還要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從而具備個性魅力。否則,孩子將來無法立足社會。

既然孩子的自立能力這麼重要,那麼,究竟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案例一、案例二中的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呢?

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從小過分包辦孩子的事情了。孩子從小沒有整理東西的習慣,肯定是父母從小沒有教給孩子……父母總是以愛的前提為孩子做好一切,於是孩子在父母愛的包裹下,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動力,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

我們不能責怪孩子,孩子缺乏自主意識和自立能力,那是我們大人在無形之中替孩子包打天下,事事關心造成的。下麵的角色換位練習將會讓你實實在在地明白這個道理並了解孩子的心靈感受。

換位思考

情境一:

你是一個4歲的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對你說:

“來,媽媽幫寶寶洗臉了。”

“來,媽媽喂你吃飯。”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情境二:

你是一個7歲的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對你說:

“這些李子是媽媽專門為你留的!”

“這樣的活媽媽來做,你去看書吧!”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三:

你是一個16歲的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對你說:

“你學習緊張,衣服我來洗。”

“是你爸爸不對,你來吃飯吧!”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四:

你將參加中考,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

“現在可是關鍵時刻,這是媽媽給你買的補品,你一定要都吃完呀!”

“以後上學別騎自行車了,讓爸爸送你去。”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五:

你想自己去鄉下的姥姥家,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

“你別去了,路上車多人也多,你自己也不認識路。”

“路上一定要帶上水和麵包,別和陌生人說話,小心看管好自己的錢包……”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六:

你看到花園裏的花草需要整理了,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

“你別動了,你不會使用工具,萬一弄傷你怎麼辦!”

“你還小,這種工具對你來說太重了,等你長大了再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你也許並不相信你所寫下的,你驚訝於孩子如果每天都有這樣的感受會怎麼樣。試想一下,你的孩子逐漸成長,他想摘一朵花,你告訴他花有刺;他想幫你分擔家務,你告訴他不需要;他想走出家去,你告訴他外麵的世界很危險。於是,在你的關懷中,孩子除了有點感謝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以及無休止地自怨自艾。這實在讓你很為難,一方麵你愛孩子,另一方麵你的愛卻又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孩子的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如何去做,不給孩子任何鍛煉的機會,那麼父母隻是孩子的“監工”罷了。當然,現在你不想這樣,那麼,你能放手你的愛嗎,讓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低?你願意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嗎?

鼓勵孩子自立的6個技巧

1.保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女兒最近特別懂事,想到給媽媽做飯了,可是這次做砸了。

媽媽:這個菜很難做的,媽媽第一次做還沒你做的好吃呢,下次隻要你掌握好火候應該沒問題,繼續努力呀!

如果你是位不合格的媽媽,你也許會這麼說:

媽媽:你怎麼做的,這麼簡單的菜都做不好,以後別做了!

方法運用

女兒今年5歲了,最近對養花突然有了興趣,非要纏著媽媽給她買一盆花,媽媽對她說:“買可以,但是你必須自己每天給花澆水。”女兒爽快地答應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