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海瑞 備棺進諫的明朝清官(2 / 2)

江南地代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農民的田地收成頗為豐厚,而一些官僚看紅了眼,覺得應該從農民身上撈些好處,所以很多為官之人借著自己的勢力向百姓強取豪奪。其他地方和很多貪官也想從這裏撈些好處,都爭著來這裏為官。他們以“朝廷之命官”為由,也向當地百姓伸出了“黑掌”,官宦們不滿足於已有的莊田,那些土豪劣紳也霸占農民的土地。農民失去了土地,還要繳繁重的稅務,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之前朝廷派去的官員,要麼因貪官汙吏的關係盤根錯節管起來棘手而走掉,要麼和當地的惡霸同流合汙、欺壓百姓。

皇帝為此事也是夜不成眠。隆慶三年,皇帝決定派海瑞任南京右僉都史,前往蘇州查辦此案。海瑞任職之後,首先革除弊政,將這些作惡多端之人逮捕法辦,為百姓退田還地,百姓得到了失去的土地之後熱心耕耘生產,但是百姓雖然在收成上有了起色,卻賦稅繁重,每次繳完糧稅,百姓的糧食都所剩無幾,海瑞決定減除農民繁雜的稅負,農民沒有了繳稅的負擔,都喜出望外,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

江南地代的淞江和太湖都會入海,沿江地區的許多土地在得到灌溉的同時也經常遭水患,所以當地的物價暴漲,那些貧困的農民因買不起糧食而遭饑荒之苦。當地政府雖然采取措施大量放賑,但是由於饑民太多,還是無法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大量災民逃荒異鄉,到處怨聲載道。海瑞為了幫助處於困難之中的饑民,決定修複水利,但是修複水利需要很大一筆資金,讓百姓出是不可能的,現在他們連飯都吃不飽,哪裏還有錢去修建水利?海瑞便想出一個方法,讓朝廷出一批銀兩來助水利修複。他便向朝廷寫了《開吳淞江疏》上書皇上,申請“修複水利”。他說:“太湖之水從3條水道入海,其中,婁江、東江都是小河流,唯有淞江是最重要的入海通道。但是,一段時間以來,主管水利的官員沒有很好盡職,撫按亦未將興修水利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終於導致淞江的淤塞,一遇大的降水,必將洪水四溢,為害甚重。因此,為國計民生,應該立即疏通淞江。”皇上便同意出資修複水利。疏通淞江是為了造福江南百姓,所以當地饑民紛紛參與工程,使得工程在得到資金保障的同時順利進行。終於,原來僅4丈之寬的河流被擴至7丈之寬,還在河堰堤壩鑿洞以便排澇。興修水利徹底解決了太湖周邊的水患問題,幫助災民渡過了難關。

海瑞為當地老百姓謀利造福,不僅贏得了當地人民的稱讚和愛戴,對於造福後代子孫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他成為曆史上永垂不朽的一代名臣。

備棺進諫

海瑞在職期間做了很多出色的成績,他在淳安、興國的政績顯著,經濟上升很快,社會也比較穩定,受到人們的讚揚,而且他想進一步為民謀利,革除一切不合理的封建製度和思想觀念,促進社會發展,但是直言進諫就明擺著是反對皇上的治國之道,可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必須這麼做。

嘉靖四十四年,海瑞不顧個人生死,吩咐家人為他買一口壽材,他說:“我準備進宮去向皇帝上奏,這個奏折是批評皇帝的,皇帝肯定會生氣,我的命估計是保不住了,故此早做準備。”家人阻勸無效,隻好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一切料理妥當之後,他將奏折上報皇帝,來到客房,等待裁決。

皇上看到奏疏之後果然龍顏大怒。當他看到“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更是怒不可遏,狠狠地把奏折摔在地上,下令道:“立即把這個海瑞抓來,不要讓他跑了。”站在一旁的宦官黃錦說:“海瑞根本不想逃跑,他在上書前就買好了棺材,現在隻等著皇上降罪呢!”皇帝聽到此話就覺得這個人很奇怪,又拿起奏折看了起來,看完之後,他也覺得海瑞說得有理,就說:“他想當比幹,可我不是紂王啊(比幹是紂王的叔父,因直言猛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在奏本中,海瑞用詞激烈,但處處體現了他對皇帝的一片忠心。麵見皇帝後,他說:“厲行節約、振作精神,這一切並不要陛下多費很多工夫。皇上隻要抓住事務的根本,文武百官就可以各盡其職,地方各級幹部就可以使工作正常進行,這樣,陛下所掌握的社會發展目標就可以實現了。”此番話讓皇帝深有所悟,他覺得海瑞是一個忠臣,便更加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