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津渡是三門峽左側、黃河北岸的一個古老渡口,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日軍的進攻是從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九日開始的。起初是規模不大的火力偵察,六月六日,日軍的數十門山野炮同時響起,日軍用他們最不習慣的夜戰,從淩晨開始,就兵分九路,一齊凶神惡煞般殺來。雖然,身為總司令的孫蔚如早已料到了日軍會以分割包圍的戰術向部隊發起進攻,並且製定了相關的拒敵方案,但日軍兵力之眾多,火力之集中,還是讓中國的軍隊一開始就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交戰不久,幾道防線就先後失守。麵對敵人愈來愈小的包圍圈,便有一支由四十名機槍手排成的一道人牆,他們脫掉身上的血衣,光著膀子,端起機槍,殺向敵陣。這一驚人的舉動,為被圍困的部隊殺出重圍爭取了時間。但是,仍然有兩支隊伍沒跟上,他們被困在了黃河岸邊的許八坡和馬家崖。在那兩支被困的隊伍裏,有一個我們始終在關注的人物,他就是陳山子。
八百多名年輕的中國士兵終於被逼上了黃河岸邊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懸崖上。那些士兵年齡都很小,大多是陝西人,是楊虎城家鄉的孩子。他們站在高高的懸崖上,身後是奔騰咆哮的黃河,麵前是密密麻麻、張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雲霧茫茫處則是他們的故鄉……
八百多名中國士兵先跪天,再跪爹娘,然後立起身一齊喊了聲“走!”便都一頭紮下懸崖,投進滾滾黃河中。
八百中國士兵集體投河的那一個場景,曾經被山裏的村民看到了。據說,最後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成許多碎片,但他仍然高高舉著,破碎的軍旗在腥風血雨中高高飄揚,像中國人高昂不屈的頭顱。最感動人的一幕是他在跳河前還吼了幾句秦腔,是《金沙灘》中楊繼業唱的那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
……
中條山戰役前後曆時一個多月,後來在國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計斃傷敵官兵九千九百名”,我軍“共傷亡中毒失蹤官兵達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一名”。中條山會戰被國民政府視為“最大之錯誤,亦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但不管怎麼說,那場戰鬥打得非常慘烈,表現出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和情懷。事隔幾十年後,有曆史學家把中條山戰役描寫得感天動地,可歌可泣,字裏行間雖然沒有提到有一個從南洋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機工為國捐軀的事,但是,陳山子確實就是在那次戰鬥中犧牲了的。這從兩件事上可以得到證實,第一,中條山戰鬥前,陳山子曾經給南洋的家裏寫了一封信,告訴家裏他們的部隊可能馬上要與日軍進行一場惡戰。寫信是他的習慣。每當部隊開到一個新的地方,他都會給家裏寫信。但是,那封信卻也成了他留給家裏的最後的絕筆,從那以後,南洋家裏就再也沒有收到他的任何信件;第二,陳山子與其說是一名機工,由於他的強烈要求,到後來,不如說是一名拿槍上前線的戰士,而他所在的部隊,剛好就是那兩支被困的部隊其中的一支,那兩支部隊全體官兵無一幸免,全部在那次戰役中陣亡,陳山子的犧牲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