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後媽的三明治 第四章04(3 / 3)

這種方興未艾的未成年人出國留學運動的塑造者無疑是成年人,一群社會經濟地位差異很大、受計劃生育政策約束隻能有一個孩子的成年人。這些成年人的共識是把出國視為孩子成才的捷徑,因此他們通常會將把孩子送出國作為一個階段內家庭的主要工作目標,這個階段的時間長度取決於家庭的經濟實力,為此需要舉債的家庭顯然在孩子出國後還需努力更長的一段時間。

如果說作為孩子出國行動出資人的父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的話,這些孩子則已經在出國行為本身裏找到了實實在在的屬於他們自己的光榮——這是一種超越個人能力範疇的優越感來源,基本類似顯赫的出身所能提供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在學校,受同學尊敬的因素除了學習成績、體育、個人愛好特長等方麵的傳統內容外,新增加了能不能出國這樣一個技術性指標。有指標就會有攀比,這是規律,古今中外一然。反過來,有攀比就有勉力強為者、隨波逐流者、造假材料者、望眼欲穿者,所以成風尚,成規模,成運動。

實際上,我對未成年學生出國的態度是暖昧的。對於富裕家庭來說,讓孩子去不同的文化環境受教育,應是利多害少,即使弄成了香蕉孩兒,對於個人來說,也總算明白了什麼是國際規則。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僅僅會講國際通用語言一項,就可以增加個人的就業機會。但社會總分階層,為孩子出國犧牲家庭生活品質甚至不惜透支家庭預算的事,我看大可幹不得。因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軌跡,先天的因素他們不能選擇,但後天的努力卻是最重要的。我們身為父母,注定受我們自己的社會成就約束,把對自己的失望化成對孩子的期望,這樣的心態頗有化悲痛為力量式的悲壯,難以持久,難免不出問題。

在溫哥華、洛杉磯或者悉尼這樣的城市裏,如果說當地居民早已經習慣目擊成群結隊的大陸公務旅行團招搖過市的話,他們也同樣開始察覺城市裏正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少男少女。這些孩子普遍的身份是留學生,但與改革開放早期的自費出國留學生不同的是,他們年齡更小,更缺少獎學金的支持。我在域外旅行的時候經常邂逅這樣的小留學生,我好奇他們的境遇和生活,關切他們的未來。

張永虹以一種客觀的價值立場敘述了一個故事,很符合我本人對這個社會潮流的膚淺理解。其實,問題在於不僅是這個題材很重要,傳遞什麼更重要。對出國一事,國內曾經造夢太多、炫耀太多,需要多一些老實真實的東西。回到小說本身。

第四章

勢與利的爭奪都可以被超越

故事的感染力在於三點:人性、規則與成長。這都是很重要的事,失去這些基本的要素,文學可能淪落為特定階層的情緒宣泄;而具有了這些要素,文學可以成為啟人心智的東西。在後現代藝術以極具想像力的形式顛覆了傳統審美觀念的年代,如行為藝術、抽象畫和阿蘭· 羅伯·格裏耶Alain Robe Grille 的“物質化”文字本人的說法 ,傳統的文學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加以商業價值的判斷。這部小說看上去就有商業味道,在情節線索和情緒節奏上,作者相當精彩地控製了讀者的閱讀行為。而在一個密布衝突性情節的故事裏,故事本身所傳遞的關於人生哲理和生活真相的內容就成為提升或者降低作品價值的重要變量,即使是商業性價值,其來源仍然是藝術本身的感染力。

在人性方麵,作品的視角是普通人的生活,其感受和價值判斷都是一般讀者觸手可及的。花季少女主人公的心思,她的觀察力和愛憎,她的利益算計和天性的善良,從每一個細節中滲透出來。這是一個“走正路”的孩子,雖然她對身邊一些可能被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大人看成“不走正路”的孩子們並沒有價值觀上的否定,那些人是她的朋友。她遵守朋友的規則,但她顯然比她的多數朋友更具上進心和自我奮鬥的欲望和行為。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品質,與國內中學評選出來的“三好學生”相比,這種“優秀”更具備生活經驗的基礎和對別人的說服力。實際上,個人的進步是一種不斷的努力積累起來的過程,從貝蕾堅定自信而善於學習的性格中,我們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收獲到關於人性的啟發。善良的天性可以消弭人類不同種群、文化間的隔閡,可以消弭厭惡與憎恨,可以搭建溝通與理解的橋梁。在善良的天性麵前,是與非的恩怨、勢與利的爭奪都可以被超越。

規則是這部小說另一個核心吸引力來源。與中國事事有特例、處處有靈活相比,西方人普遍原則性比國人強。這是一個比較文化學的深奧研究命題,但對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明白這樣一個簡單事實,遠比明白西方的物質生活如何豐富更為重要。從貝蕾的同學們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一群負笈異域的少男少女,其代表的卻是更大的一群生活在不同階層中的成年人,他們為人父母,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言傳身教給了孩子。盡管在這部小說中這些父母從來沒有出場,但他們的身影和影響無處不在。國人為何要把孩子遠涉重洋地送出國這個問題,也是規則。如果我們身為中國人不感到有些不適或焦慮,我們會崇洋嗎媚外需要有權勢才可以做,崇洋卻不需要,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國人出國浪潮後浪推前浪,其背後的規則是一種樸素而無奈的共識:能出去還是出去吧。

出去的人如果是成年人,他的可塑性就差得多了。西埠老唐人街裏的廣佬講了一輩子潮汕話,一間小雜貨店就解決了全部人生問題。但現在出去的是孩子,他們正在成長,而出國行動則無疑會在他們成長曆程中刻畫出鮮明的痕跡。以個人觀點,我是堅決支持這些出國求學的未年人的,隻要他們的父母有平常的心態,花得起這筆不菲的開銷,一切就OK了。至於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我看盡可放心,隨著心智和生理的成熟,每個孩子都會擁有注定屬於他的生活。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生活是平凡的,但跨越了文化衝突的一代中國獨生子女,自己麵對過的一切,必定會是他們人生的財富。本來想寫的是書評,思緒因書而溢,離題萬裏。然讀書的真諦在於啟迪,自己作為讀者,先受了啟發,卻也該歸於書的魅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