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她和安迪剛剛坐進一家餐廳,她們約來各自在單身俱樂部認識的中年男士,準備度過一個浪漫夜晚。老頭兒的一通電話,晴天霹靂把達芙妮打懵了,眼淚汪汪地自言自語:“為什麼?為什麼?難道我做得不夠好嗎?”
安迪費了很大勁問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攙著達芙妮離開餐廳,由一位男士駕車往回趕。安迪在路上發表見解說:一定是那個中國男人的女兒搞了什麼鬼,你們本來是天敵,就像貓和老鼠,怎麼可能和平共處呢?
達芙妮跨進敞開的門,打開大吊燈,人走房空,又讓她好一陣地傷心。幾個人在客廳裏坐了一會兒,達芙妮才起身巡視家裏的各個角落,當她推開虛掩的後門,少男少女們一擁而上,齊聲高呼:“Happy brithday!”
鮮花,彩帶,燭光搖曳,豐盛的中國菜肴,一張張歡樂稚氣的臉,達芙妮好幾次張開嘴巴卻發不出聲音,身體軟軟地往下滑,坐在台階上,抱著臉哭了。
安迪的眼睛張大嘴巴緊閉,過了好半晌,說:“辛迪,誰是辛迪?”
貝蕾走上前,她們倆通過達芙妮互相知根知底,但從來沒有見過麵。
“你一定是安迪,我經常聽說你。”
安迪攥住貝蕾的手使勁搖晃著,“對不起,辛迪,真的對不起,我誤會你了,剛才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希望你能原諒我。”
貝蕾聽了安迪講述老鄰居那一通電話造成的虛驚,說:“我沒想到這麼嚴重,幸好達芙妮沒有心髒病。”
鄰居老頭兒今天刮了胡子換上多年不穿的西裝,平日的邋遢老頭兒完全判若兩人,他很有紳士風度地上前捧起達芙妮的手,在手背上親了親,拿出一條項鏈掛在她的脖子上:“生日快樂,我的好鄰居,有你和辛迪,我一定能活到一百歲。”
那兩位中年男士張羅著開瓶斟酒,安迪舉杯道:“讓我們為達芙妮幹杯!”
達芙妮端起酒杯又放下,“等一等,等一等,根據澳大利亞的法律,年滿十六歲可以在家長陪同下喝酒,你們之中有不滿十六歲的嗎?”
達芙妮,還是達芙妮,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江太太說:“把孩子交給達芙妮是最可以放心的。”
幾個小留學生乖乖地舉起手。
“你們隻能喝不帶酒精的飲料。”
達芙妮轉身進廚房從冰箱裏找出可樂果汁,把幾隻杯子裏的啤酒換成軟飲料。
酒過三巡,柵欄外麵有人喊“生日快樂”,來人是蛋糕店送外賣的,達芙妮接過生日蛋糕,問是誰送的?那人說是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先生,其他的一問三不知。達芙妮猜到是大衛,surprise party給她的驚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她再一次軟綿綿地坐到台階上發呆。
那個單身俱樂部的男士端著杯子在達芙妮身旁坐下,“你的鄰居和房客都這麼喜歡你,我可以肯定你是一個好女人。”
點蠟燭,切蛋糕,唱歌,一個上海女孩的媽媽還打來國際長途電話問候女房東的生日。
米樂貼在貝蕾耳邊說:“我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說,我們出去說。”
兩人手牽手溜出後院鑽進樹林,米樂猛地轉過身抱住貝蕾,“我要你親口告訴我你愛我!”
貝蕾嬌媚地看著米樂:“還用說嗎?”
“我就是想當麵聽你說。”
貝蕾揚起臉對著樹梢上的一輪滿月高聲呼喊:“米樂,我愛你,百分之百愛你!”
第四章
出國的態度是暖昧的
人性、規則與成長當我帶點懶散以及莫名其妙的愉悅讀完了張永虹的新作《洋後媽的三明治》時,心裏不禁慶幸故事給了我一個近乎好萊塢式的結局,雖然這種結局的“團圓”更多地在於情緒和人物集中的一個情景,而非關於人物的命運。不過這樣的故事確實不能有一個關於命運的結局,因為主要人物的年齡決定了他們今天所經曆的隻會是複雜的成人後人生旅程的一段開始曲。從這一點上可以察覺到作者的用意,與目光深邃、熱愛表達哲學理解或者精於謀劃、熱愛構造離奇的作家相比,張永虹很單純很樸素地講述了一個真實可信、意猶未盡的故事。
一個十六歲的花季少女,從北京到悉尼,投身於生身父親在世界最大島嶼上組建的一個國際家庭。在她的行裝裏,裝著十年單親家庭的生活記憶、對十年前離家出走的父親的模糊印象、校園裏朦朧的青春期情愫和對未來一無所知的好奇。
北京送行的母親、悉尼迎接她的父親、“新”的家庭裏等待著她的洋後媽。
小說一開場,就把我們這些已成年選手投擲到未成年競技場,和主人公一起開始麵對在人生遭遇巨大轉折時的個體搏弈。衝突的線索是明確的,如這個名叫貝蕾的女孩的性格一樣鮮明 ——敏感而富有反抗性。對於那個澳洲國際家庭來說,貝蕾帶著這種性格從天而降,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在一夜之間顛覆了本來根基就可能有些脆弱但卻足以維持和諧的家庭秩序:父親為身份而結婚,洋後媽為生存而嫁人,雖是各有所圖,但也是各得其所。何況與父親忍氣吞聲的虛偽相比,洋後媽雖時有令人生厭之舉,但天性卻簡單規矩。在這個家庭中,父女雖有親情卻已隔膜已久,洋後媽與中國女兒雖似天敵,卻在經過諸多是非之後彼此發現天性的善良和友好。在曠日持久的家庭爭鬥關係背後,是小留學生群體在海外情形各異的生存狀態。
這場搏弈的主題因主人公的年齡而必然是成長。
故事於是像流水一樣自然地流淌出來,真實得如同未經雕琢,清晰得讓人無話可說。
對於青春已隻剩下不遙遠記憶的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來說,我讀罷全書最直接的感受是對平素有些不屑一顧的當街擁吻的中學生產生了一種基於平等意識的尊重,因為在這個故事中,一群負笈異域的少男少女在他們各自不同但處境相似的遭遇裏所表現出來的智識、理悟、手段、價值原則、勇氣和適應能力,都足以讓一定百分比的自以為是的成年人汗顏。
而這個故事對成年人物的塑造,亦讓我流連。從家庭隱秘的細節到不同社會環境的生存手段,作者以一種超然並帶點自嘲的方式刻劃出一代中年人的悲喜遭遇,其中的心計、得失和情感真相,如天然般可信。把年幼的孩子送出國留學是當下的一種時尚,這種時尚顯然是一種家庭代際同謀行動的社會化泛濫。在西方國家的合法簽證對於中國人還是一種稀缺資源的情況下,理解這種同謀的性質是理解這部小說的一個前提。改革開放對大陸中國人最大的影響,是在生存方式上選擇性的增加——戶口和人事檔案製度約束了國人流動和遷徙的自由,這個問題卻可以用國際移民的方式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