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21.可歌可泣的《中國院士》
在這部洋洋三十餘萬字的作品,作者張建偉、鄧琮琮將我國當代科學發展的曆程作了一次縱向的梳理,上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民國時期中華民族科學精英們為了祖國的強盛,負笈求學,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老一輩學者們的嚴謹學風,報效祖國的執著熱情,成就了那一時期的科學技術大師巨擘。下接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裏,數代知識分子為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了新生的祖國,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功,有的毅然決然地放棄優越的條件,從海外歸來,參加祖國科學事業的創業開拓;有的在曆次政治風浪中,盡管蒙受不白之冤,而那顆鍾情於科學、執著於事業、熱愛祖國矢誌不渝的拳拳之心,明月可鑒,蒼天可感。這一代科學家們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完成了許許多多的學科創造,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當曆史進入新時期之後,在“科學的春天裏”,幾代科學家們共同努力,中國現代科學技術新的體係正在形成。兩位作者從不同的學科領域裏的建樹,各門類科學的領銜人物的刻畫,較為豐富而完整地描繪出中國科學家們的時代貢獻、世紀風采。
作為描繪中國科學院士風采的紀實作品,作者對每一學科中的重點人物,作了充分的展示,從他們在專業領域裏的成功,在克服各種困難致力於學術方麵的創造,從他們專業學識與道德文章中,表現一代科學巨子們為時代和人民所作的貢獻,並對當代中國科學發展史的重要、重大事件,都給予了充分的展現。作為一本記敘中國科學院士風采的人物群像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曆程的描繪,並不是重點,但透過對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的勾勒,我們能夠縱向地領略到,是這幾代科技群英的風流,是偉大的祖國召喚,是中華兒女獻身科學精神,是中國知識分子不為名利為黨為國分憂的品格,才造就了中國院士們幾代人的輝煌業績,才使我國現代化的宏偉大業有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士的發展曆程,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相伴隨。在《中國院士》中,科學家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們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中許多人多次受到黨的領袖們的接見,直接和間接地同黨的領導者們共商科技發展的大事。無論是“黎明前的爭奪”,還是新時期跨世紀的“春天的風景”,是黨的領導者們把科學發展作為建設國家、實現國富民強的最基本的國策,第一要義。在作品中,我們看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代的領袖們,在科學發展的最關鍵時刻,同老一代的科學家們認真討論國是,放眼世界潮流,認真研討當代科技發展問題。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雖然經受過許多的磨難,經受過曆史的不公正,但是滿腔熱忱地獻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為了中華民族強大,“雖九死其猶未悔”,有如逐日的誇父,獻上生命的最後一息。中國院士們每一項創造發明,浸透著黨的關懷,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這不正常的年月,科學事業邁著“沉重的步伐”,科學家們有如傳說中的西西弗斯,研究工作有如“滾石上山”,但在周恩來總理及其他領導的關懷下,數學家華羅庚仍然推廣統籌學、優選法,我國航天事業的研究仍未間斷……
這本紀實作品,是科學家們的精神和工作的片斷素描。作者采取的是實錄,是以人串事,以人帶出事件。作者采取了以當代科學發展史的縱覽,穿插各個時期科學院士的典型人事,使這部三十多萬字的作品,不致成為散漫的片斷,而有一個思想之魂,即科學事業在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國情中,它所承載的分量,也是一個中國科學家所應顯示的精神品格。通過這部書,作者不僅是展示中國科學家們的業績,更主要的是褒揚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彌足珍貴的。
讀這部書,可以引出一些題外的話。我們每天出書車載鬥量,精品與俗品雜生,而有關科學家們的書籍卻少得不應該。也許他們所做的就是寂寞的事業,也許他們的工作就不必讓更多的人知曉,可是,對這支龐大的科學家隊伍,文學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當然這也有讀者的閱讀口味的問題。在《中國院士》的後麵部分,作者描寫了中學生青少年們對我國科學成果和著名院士們知之甚少,而更為滑稽的是,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傳播行動”中,不少參加的學生競說不出最熟悉的科學家來,也不知錢學森是誰。因此作品在《下一代》這節中,著重描寫了為科學普及工作作出過貢獻的科學家們,為了後人,為了科學事業薪火相傳,默默地做著工作。有感於當代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淡漠,作者最後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這也是為了我們的文明鏈條不至於失落,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早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本描繪科學院士的書,對青少年的科學知識方麵的教育,對青少年思想品德修養,對全社會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都是很有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