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集 四
覽勝篇
七律·蘭亭探遊
流觴曲水競高歌,醉筆蘭亭冠墨河。
劍舞雲遊隨愜意,泉奔龍走任歡波。
勢斜反正山旁樹,欲斷還連池上鵝。
但把永和神韻借,新毫也敢試婆娑。
一九九九年二月
注: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蘭渚山麓。因東晉王羲之在此書寫了著名的《蘭亭序》而聞名遐邇。
【流觴曲水競高歌】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謝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聚會,把水引入曲折的水道,將酒杯浮於水麵,讓其順水流行。酒杯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得飲酒吟詩。共二十六人寫詩三十七首,編為詩集。
【醉筆蘭亭冠墨河】王羲之微醉之中為詩集揮毫作序,寫下著名的《蘭亭序》。據宋朝桑世昌《蘭亭考》記載:“是時疑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終不及。”《蘭亭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勢斜反正山旁樹】斜、正互襯,恰到好處,是王羲之書法之美的要義之一。畫訣有雲:“樹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樹木倒。”
【欲斷還連池上鵝】斷、連得體,一氣嗬成,是王羲之行草之美的又一要義。蘭亭內的鵝池旁有“鵝池”碑。相傳“鵝”字係王羲之一筆而成,“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就,父子合璧,千古稱奇。
【永和】《蘭亭序》首句為“永和九年……”故《蘭亭序》墨跡亦稱《永和帖》。
七絕·尋訪杜甫草堂
輕叩蓬門曲徑尋,側聽茅屋繞梁吟。
人間寒士猶多在,心底詩人當永存。
一九九五年
注:
【杜甫草堂】草堂:我國偉大愛國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位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在草堂共居住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二百四十多首詩。
【輕叩蓬門曲徑尋】蓬門:草堂院落之大門;曲徑:入蓬門去草堂途經的一條栽滿花木的幽徑。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側聽茅屋繞梁吟】杜甫居草堂時寫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有千古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七言排律·南陽武侯祠感懷
襄陽南陽何須爭,諸葛孔明本同名。
清潭澈見臥龍影,靜穀遠聽羽扇聲。
隆中一對天下定,出師兩表世人驚。
巧借周郎攻赤壁,妙遣司馬守空城。
令如山倒街亭淚,兵求心服古台情。
用人不疑疑不用,行事必慎慎必行。
改章革製民厚望,治水屯田穀豐登。
瘁盡終身思良相,死而永生仰忠丞。
一九九七年
注:
【武侯祠】諸葛亮,字孔明,時稱“臥龍”,封號“武鄉侯”。從古到今,全國曾建近百座武侯祠。規模及影響較大的有四川成都、陝西勉縣、湖北襄陽、河南南陽等地的武侯祠。本詩寫於一九九七年八月南陽歸來。
【襄陽南陽何須爭】相傳清朝南陽知府顧嘉蘅,因其祖籍為湖北,有人故意用“孔明隱居在襄陽還是南陽”的問題為難他。他既不想傷害家鄉父老,又不願得罪當地臣民,寫下一副對聯:“心在朝廷,願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此聯現懸掛在南陽武侯祠大殿門柱上。
【清潭澈見】【靜穀遠聽】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隆中一對天下定】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時,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諸葛亮深受感動,與劉備縱論天下大勢,策劃立國大計。史稱“隆中對”。之後,依仗“隆中戰略”,最終促成天下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蜀稱帝。
【出師兩表世人驚】諸葛亮北伐前給劉禪寫了前後兩篇奏章,史稱《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文中主要陳述治國、用人之術,並表達其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北伐的決心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南陽武侯祠壁間嵌有行草《出師表》,相傳是嶽飛所書,讀時“不覺淚下如雨”。
【兵求心服古台情】蜀建興三年(公元二二五年)春,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亂,主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在交戰中,對叛軍大將孟獲“七擒七縱”,終使孟獲心服,並與諸葛亮築台結盟。今雲南省嵩明縣陽鎮武侯祠旁建有古盟台。
七古·懷遠祭禹
牽來淮渦一江水,劈出荊塗兩岸山。
策馬柴門鞍未下,蛟龍不縛豈能還。
一九九三年
注:
【懷遠】安徽省懷遠縣。大禹在此治水,娶妻生子。
【淮渦】淮為淮河,渦為渦河。大禹治水,引兩水交彙於懷遠。
【荊塗】荊為荊山,塗為塗山。相傳大禹劈一山為二,左為荊山,右為塗山,隔淮對峙,淮水中流。塗山絕頂處建有禹王宮。
【策馬柴門鞍未下】古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五言排律·都江堰感懷
每臨都江堰,心濤總難平。
華夏此壯舉,人類古文明。
先人獨慧眼,神斧巧天成。
魚嘴分岷江,枯盛皆由人。
灌口引來水,進排自掌門。
郎侍溢洪道,沙水各有循。
作堰正好低,淘灘恰到深。
遇彎則截角,逢正即抽心。
沃野千頃地,惠澤萬代民。
功德同日月,治水訓古今。
一九九七年
注: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是戰國後期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古蜀國的治水工程,是迄今為止人類史上最古老的無壩引水工程,渠首樞紐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魚嘴】古稱壅江作堋,是都江堰渠首頂端的分水工程。其順橫江麵,狀如魚嘴,將岷江分為內外兩江。枯水期,多引水入內江而使灌區不旱;盛水期,多泄洪流外江而使灌區不淹。由於魚嘴巧妙分江,時稱水旱由人。
【灌口】寶瓶口的古稱。相傳是李冰在玉壘山末端鑿開的一個缺口,寬約二十米,其既能作為進水口引內江水入灌區,又宛如一座石門可以擋住過量洪水。因開鑿缺口而形成與原山分離出的大石堆,又稱“離堆”。
【郎侍】即飛沙堰,是緊接魚嘴分水堤尾部的溢洪道,在整個工程中起分沙、排沙作用。
【作堰正好低,淘灘恰到深】“深淘灘、低作堰”是千古依循的治水“六字訣”。深淘灘,是指寶瓶口前的河床,其歲修淘挖要有恰到好處的深度,以埋在江中的臥鐵為準;低作堰,是指飛沙堰不宜做得過高,過高不利於泄洪排沙,過低又會使寶瓶口進水不夠。
【遇彎則截角,逢正即抽心】“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亦古傳治水“八字箴言”,即指遇到河流彎段,在凸岸淘挖沙灘,使彎道取直,減輕主流來水時對凹岸的衝刷;遇到順直河段,對其中心淤灘則應疏深河槽,使水歸中流。
七絕·登嶽陽樓
四水湯湯彙洞庭,名樓鳥瞰大江橫。
萬家憂樂收心底,千古文章震耳鳴。
二○○三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