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邦來到北大。站在偌大的北大校園,卻有“煙波江上使人愁”之感。他在北大校園多方打聽,竟沒有人知道誰是葉企孫,這讓郭會邦深感吃驚,以葉企孫那樣的大名,那樣一位桃李滿園的教育家,怎麼可能沒有人認得呢?郭會邦心中隱隱感到了不祥。這時,他看到一個年輕人,忙上前打問,沒想到那個年輕人竟驚愕地查問他與葉企孫是什麼關係,還以警惕的眼神看著他。為了找到葉企孫,郭會邦隻得以實相告:“我是從南京來的,想看看久未謀麵的老師。您知不知道他住哪裏?”那個年輕人往後退了一步,上下打量著郭會邦:“你不知道他是國家的罪人?”說完便擺手而去。郭會邦站在原地,似乎經曆著“遊園驚夢”。所幸又遇見了一位老人,上前試問,得到老人指點,來到葉先生所住的院落。但郭會邦仍然不能確定葉師的具體住所,便在樓下徘徊。這時候一個孩子在院子裏玩耍,郭會邦就問他:“你知道不知道這裏有一位叫葉先生的?”“不知道。”那孩子邊玩邊看著郭會邦。看到郭會邦失望的表情,那孩子天真地補充道:“不過這裏經常有一位老人在院子裏散步,走路一瘸一拐的。”郭會邦聽到這些,立刻來了精神,連忙說道:“我要找的可能就是他,你……你能不能告訴我他住在哪兒?”
在孩子的帶領下,郭會邦終於找到了葉企孫。
眼前的情景使郭會邦十分驚愕。空蕩蕩的屋子裏,葉企孫獨臥床上,麵容憔悴,衣衫陳舊。看到有人進來,葉企孫吃力地把頭扭轉過來,迷茫地看著郭會邦。當聽到郭會邦自報家門,並說出他的大哥是郭殿邦的時候,葉企孫蒼老僵硬的臉上出現了微微的笑意,似有所記憶。郭會邦坐在那裏,看到這位當年叱吒風雲的清華人物此時竟是這般境遇,心中似被誰揪了一把,很是心酸。葉企孫看著郭會邦,吃力地想從床上下來,由於他的腳腫得已經穿不上單鞋,竟穿了一雙老棉鞋!他艱難地移步,搖搖擺擺地走到郭會邦跟前,由於雙腳不能支撐,葉企孫重重地坐在了郭會邦旁邊的椅子上。郭會邦忙上前幫他,葉企孫擺擺手說:“不要緊不要緊,一會兒就會好的。”
葉企孫對郭會邦的來訪非常高興,他讓工友老周給郭會邦上茶,並憶起了當年他和郭會邦大哥郭殿邦在一起的情景,想起了郭殿邦是怎樣一個熱情和愛好運動的青年,想起了郭殿邦在清華時的一些趣事,還問及郭殿邦在美國是否結婚,是否已有子女……郭會邦沒想到一個76歲的老人,在遭受摧殘之後還能保持如此冷靜的頭腦,如此樂觀健談,對多年以前的老友還會如此地關心。於是,他把大哥在美國的一些成績告訴了葉企孫。葉企孫聽了很高興,說清華的畢業生都是了不起的,也希望郭會邦工作順利,取得更好的成績。
當郭會邦問及葉老所受的遭遇的時候,葉企孫隻是一笑而過,沒有過多地說明。由於擔心葉先生的身體,郭會邦在與葉企孫交談半日之後起身告辭。葉企孫似有不舍,讓工友老周出門相送,自己則倚在窗口一直目送郭會邦遠去……
葉企孫一直以不倒的形象堅持著他生命的全過程,特別是在他遭到拋棄,受到敵視,已經被確定為“敵人”之後,仍然挺立著身軀,頑強維護著自己的信念。唯有科學救國的信念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而點點滴滴滋養這信念的是他偉大的愛國情懷。
他明白,即使自己被這個時代拋到九霄雲外,在他的學生心目中,一切已有定論。他對學生的影響已經滲入他們的血脈,他們不會因時局的褊狹和某些政治原因改變對老師的判斷。他不叫苦,不發牢騷,不訴說委屈,不流露怨懟之色,在那一代堪稱大師的諸多學人中,像他這樣的生命境界似不多見。這些獨特的生命風景或許在別人看來是迂腐之氣,但葉企孫卻以超越凡塵的生命絕唱給了他那些同屬大師級的學生群體最後的影響—為了祖國,為了科學救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將自己製成了完美的生命標本,供後輩驚歎。
戕害無言,摧殘不淚,是有大愛。
隻要學生們不分心、不遲疑、不鬆懈,他們一定能代他完成夙願,中國科學的春天一定會到來,科學救國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這就是葉企孫當時的內心獨白。
但是,趙九章之死還是給了他致命的一擊。
1970年4月24日晚,“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那年的五一,北京萬人空巷,人民群眾自發組織遊行慶賀衛星發射成功,潮水般的人群彙聚在天安門廣場,在探照燈的指引下,追尋著翱翔在夜空的衛星。而在北大一處僻靜的角落,葉企孫靜靜聆聽著半導體收音機裏從遙遠的太空傳來的“東方紅,太陽升”的音樂。黑暗中,傳來他撕心裂肺的哭聲……
九章,九章,你在哪裏?
外人很難知道趙九章之死對葉企孫意味著什麼,但他的親屬知道,從此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兩腿腫脹如小桶,腳腫得穿不上鞋襪……
唯一一次,他似乎向這個時代提出了質問。當時錢臨照先生來訪,他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宋書》,找出南朝史學家範曄的《獄中與諸甥侄書》給他看:
吾狂釁覆滅,豈複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己任懷,猶應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這是葉企孫在世時對我們所處的時代說過的最重的一句話,而且是借古人之口,向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最後疑問。
1975年,有關方麵解除對葉企孫的隔離。
1976年春節,清華同仁摯友陳岱孫、吳有訓、錢臨照、王竹溪、錢偉長登門造訪,給了葉企孫生前最溫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