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淨胡沙 第二十 有幾種人(1 / 3)

笑談淨胡沙 第二十 有幾種人

“東海有島,其民漆身披茅,梁太祖惡其無倫常若獸,名曰蠊夷。餘常請教先文忠公,乃悉今之連州,漢之倭奴國是也”——(前)唐蘇軾《隔海與子由書》

“嘉正二年,軾諷安石新政為斂財之害,左遷英州團練使。至平昌三年,觸右路監,貶戍連州參軍事,不得簽公書事。固新元年,病發殂於康湖(今日本瀨戶內海)明光(今名古屋),時年六十四歲。”——《唐書•;墨林列傳》

元熙三年十月

今年格外冷,十月,已經下起小雪來了。

劉封正在批改一些飭令處理文件,劉林進了來。

“那狐皮氅子給沈先生送去了嗎?”劉封頭也沒抬。

劉林說道:“送去了,沈翁說非常感激梁王呢。”

劉封看他哆嗦的樣子招了招手:“你也注意身體,去多穿幾件衣服吧。年輕的時候不注意,小心老了吃虧。”說著劉封揉了揉老寒腿,雖然他現在不到四十歲,不過在那個醫療條件不怎麼樣的時代,三十歲便可稱老夫,活到六十就可獲得節杖和加官。

“樊醫士不是已經給您針灸了嗎?”劉林說道。

劉封一笑:“這風濕啊,半養半醫,急不得。”

“君上,周君有事和您商量。”現在沈友年紀大了,快六十的人我不人心他成天地那麼辛苦,所以逐漸地擔子就扔給周不疑這樣的小字輩去處理。

劉封叫人多生點火:“這文人身子弱,這裏這麼陰冷他可扛不住。”

“大王,這裏有幾個俘虜我們不太好處理,而且他們要求見您。”周不疑說道。

劉封說道:“什麼樣的俘虜啊?”

周不疑說:“他們自稱是來自倭奴國的使者。”

“什麼惡奴國?”劉封沒明白過來。

周不疑說道:“建武時,東海有國來朝自稱大夫,說是徐福、安期生的後人。光武賜倭奴國王印綬。”

“原來是東洋鬼子。”劉封心裏一下雪亮,這群矮子怎麼跑到鮮卑人裏去了?

劉封想了想說道:“這樣你們安排一下。”

********

東直堂

劉封箕坐於上,神色森然,雖然大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梁王對倭奴人的厭惡隻要不瞎都能看出來。

幾個穿著破羊皮的小個子被押解上來。

當然他們一眼就認出了中間那個穿著華麗的肯定是大貴人,於是三步並做兩步,上前跪倒,嘴巴裏冒出幾句鳥語。有部分像漢話,更多的像南方方言。

“倭奴國使者波爾多依枝、山豬木、彌生賴參見梁王。”難得那個通事居然能搞懂這些鳥語鳥名字,是個人才。那幾個沒名字的估計身份比較低了。後來才知道倭奴國人說的是青州話,隻不過是倭語調子的青州話。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倭人說中國話。

“讓他們近點。”劉封還真想看看這個時代的倭人的德性。

“嗨!”幾個倭人明白了後忙點頭,爬了過來。原來這個習慣倒是倭人幾千年不變的“傳統美德”(這不是作者在這裏胡說,君等可去看裴注《三國誌》)

媽的,怎麼一個個像從非洲來的猴子一樣。更可惡的是,他們居然還“莞爾一笑”露出了黢黑的牙齒。劉封差點把早飯吐了出來。完全和劉封以前看到的電視記錄片裏非洲那些未開化的土著差不多。

倭人也以捕魚為生,所以身上刺青很多,因為不會紡織,所以基本上不太穿衣服。但是自從光武接見他們後,在皇帝登基大典上,四夷來朝是應該有的噱頭,但是一個個裸體太有礙觀瞻,所以自此後,漢朝對倭奴國的賞賜裏最多的就是布料和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