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大約16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羅。”
毫無疑問,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的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
但是,出人意料。釋迦牟尼卻在29歲時出家修行。
“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原因讓這個養尊處優的王子當了僧人。你們哪個能告訴我?”老人晃著腦袋看著麵前專心聽講的兩人,輪回和jane同時搖了搖頭。
“哈哈~~原因不隻一個,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他笑了起來。
“簡單點給你們說,外因是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內因是,他目睹人自出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即使自己是王子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常’,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這種煩惱的壓力是巨大的,終於,他拋家棄子連王位都不要了,選擇出家修行,一心尋找能徹底解脫的方法。”
“昏翻~~~換了是我的話,出啥子家哦!皇宮裏住起好巴適嘛,又有那麼多美女侍候……”輪回完全無法理解佛主的選擇,後半句直接換來jane的一臉鄙夷和白眼。
“你看嘛!,這就是凡人和佛在思想上的區別。”陳爺並不惱怒他打斷自己的話,接著繼續講。
釋迦牟尼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想法。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令人心驚肉跳的苦行,折磨自己的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睡了一晚上便離去。而這時,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派人找到自己的兒子,勸說他回家,遺憾的是佛主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打死也不回去。淨飯王沒的法,隻好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的利等五人伴隨照顧他。
釋迦牟尼一行人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牟尼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還是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XXX”。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他回到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羅皈依了佛教。
“就好像現在那些搞傳銷的人,也是從自己的親戚朋友從身邊的人開始下手。當然,這話並沒有褻du的意思,佛主會原諒我的。”老人的比喻非常有趣。
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裏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遊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恒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裏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瀉,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終年80歲。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
“佛也逃不過生老病死……”陳爺搖了搖頭。
“據佛典記載,佛陀2600年前滅度也就是涅槃後,弟子們用香燃火焚化釋迦牟尼遺體,在灰燼中發現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八萬四千顆珠狀真身舍利子。弟子們將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細心收殮保存,大部分安葬於聖地王舍城,並起塔供養,這就是佛塔的起源。另一部分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呔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敦煌莫高窟148窟盛唐北壁均分舍利圖就是反映此曆史事件當佛教徒再也無法向佛祖本人頂禮膜拜的時候,便把其虔誠之心轉向了佛祖遺存的舍利。然而在曆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