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黃金時代 第十一章 北海講道(1 / 2)

第十六卷 黃金時代 第十一章 北海講道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

又一次來到北海。

北海,是唐遠的成道之處。就在這裏,他確立了自己的心之體係;就在這裏,他跨入了本源。當又一次站在高高的承天山脈,麵南而望的時候,唐遠的心緒莫名。

神佑紀元5400年,唐遠開始了正式的一次講道。這次講道的聽眾,除了他的四十七位弟子之外,還有深藍星係的眾神,以至於若幹跨時空而來的神念。

一步一步踏實行來的諸弟子,很快地便發覺了老師的不同。

在漫天灑落的飄飄白雪之中,唐遠的身影,若隱若現。而他的波動,徹底地融入了這片空間之中,不,應該倒過來說,這片空間,完全以他的意誌,來作著相應的波動。

一進入北海區域之內,亞當斯眾人,立即失去了對周圍空間的感應,甚至失去了對自身的控製。他們的都個身心,都被強製地拉入了一種微妙的波動之中。

唐遠首先講解的,是世間生命活動層次的問題。其實,算不上講解,隻是一個跨入本源者,站在本源的高度,對世間道理的一些簡易梳理而已。這樣的梳理,便連他的一些弟子如亞當斯格倫特等隨便提出一個都可以講解的很好,但是,理雖同一,因著講解者的不同,所發揮的效應,是不同的。

“生靈世界,一切體係,以級別論,曰:術、法、勢、道。”

“切實操行者,是為術;束術以成方圓者,是為法;由法而生彙聚者,是為勢;取勢而入究竟者,是為道。”

“諳道而不諳勢,必道未晉而身先殞;諳勢而不諳法,必力未握而勢已移;諳法而不諳術,必執其理而惘其端。世間理者,可先道而後勢,先勢而後法,先法而後術;世間行者,必先術而後法,先法而後勢,先勢而後道。”

“若不諳術,則無舉步之方。法勢道者,更無從論。”

“若不諳法,則終是末流,不入其門。”

“若不諳勢,則法生膠著,難與世同諧。數載而後,是轉為非,正轉為妄,強轉為弱,生轉向亡。”

“若不諳道,則勢難應於中。勢之愈大而離中欲遠,遠之又遠,終為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