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說話的老人是白鹿書院一位極為有名的老儒,學富五車,門生遍布大宋,算是僅次於三公的名儒之一。如今他這番開口,再次激起了蜀王一派眾人的士氣,紛紛怒視姚若愚,希望能對他造成心理壓迫。
“為何不能和儒家並列?”卻不想,姚若愚渾然無視眾人怒視,反而皺著眉頭看向那老儒,冷冷道,“記得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並起,群雄論道,大家如林,名士如雨,堪稱繁華盛世。”
環顧眾人,姚若愚緩緩吐出了籌謀多時的計劃:“姚某不才,卻也希望能重現當年那繁華盛世,所以半年後,我大文將在移通學院舉辦百家講壇,廣邀諸子百家,坐而論道,題目很簡單……”
“改革!”
“改當今臃腫而腐敗之製度,革天下貪官汙吏之貪念!”
當姚若愚的聲音響徹聚景園之際,所有人都是驟然窒息,自漢朝以後,儒家幾乎被公認為治世之大家,曆朝曆代,賢皇聖君無一不尊儒家,時至於今,儒家已然是華夏所有人認定的正道。
但是這一刻,隨著姚若愚的話語吐出,所有人心頭都是劇烈震動,尤其是儒家眾人,都是知曉姚若愚此舉之可怕,這乃是動搖儒家根基,重現諸子百家時代輝煌的陰謀!
不,不是陰謀,是陽謀!
姚若愚並未遮掩自己的意思,可是即便儒家眾人知道了,也無法阻止他。
因為朝中百官雖然儒家弟子占據了絕大部分,但是也有部分是尊崇法家、兵家。
而身居吏部尚書的王安石,雖然是以儒家身份入仕,可是數年就已經開始主張法家改革,隻是因為阻力太大才一直無法成功。
“善!大善!”王安石緩緩撚須,忽地洪聲大笑,朗聲道,“自當年川蜀為金人奪取,蜀王封地不是已經改為了淮南麼?既然這十幾年都沒有起兵伐川,那說明王爺也已經放棄了川蜀,既然如此,川蜀便是無主之地,可歸大文所有。”
聽見王安石開口,工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對視一眼,都是頷首一笑,齊聲道:“不錯!”
大宋六部,吏部毫無疑問是六部之首,身居吏部尚書的王安石更是六位尚書中權勢最為雄厚之人,隨著他下場支持姚若愚,局勢已經開始偏移向了大文。
趙挺之、蘇軾、福王等人見狀,麵色俱是難看無比,蜀王更是氣的渾身顫抖,恨不得衝上去將王安石一把掐死。
本來,楊延昭和張子強僅僅是兩位小王爺,還沒法完全代表各自出身的王府,縱然有嶽王加入,也至多勉強抗衡兩位尚書和諸位藩王聯手。
但是隨著王安石下場入局,工部、刑部兩位尚書也都徹底表明了態度。
同時,因為局勢的變化,最先作壁上觀的十位一品軍侯也有大半開口,話裏話外都是支持著姚若愚。
楊延昭和張子強分別代表楊王府和楚王府,再加上嶽王,那就是軍方地位最高的三位異姓王同時支持姚若愚。
整個軍方,再加上吏、工、刑三部尚書,蜀王等人徹底落入了下風,他們可以對姚若愚肆意責問斥責,但是卻不敢對三位尚書和整個軍方如此。
欺軟怕硬,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