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的生意也非常順利,不僅很快談成了生意,還與杜重遠先生成了好朋友。
杜重遠也是吉林人,早年留學日噴,學習機械製陶。他認為,陶瓷不如人,使得大華樣樣不如人了。他思想進步,留學日噴時期,反對日噴續租旅順大連,他被選為回國宣傳收複旅大的代表。他留學回國後,積極參加反日的“東北國民外交協會”、“遼寧省拒毒聯合會”,發動民眾遊行示威,反對日噴帝國主義擅自在臨江設領事館,維護東北鐵路的權益。
一九二六年,杜重遠在沈陽開辦了肇新窯業公司,當時日噴人在沈陽也辦有陶瓷廠,以其技術工人被杜重遠吸引為由,而大鬧了二個月。經幾年努力,肇新的產品已經在市場競爭中壓倒了日資廠的產品,在東北實業界大有名氣。所以他擔任了沈陽市商務會副會長,也確實是一位精明幹練的實業家。
是杜重遠先聽說了科輝的陶瓷化工機械產品,並將它們介紹給了沈陽的化工廠。
財迷到了沈陽後,杜先生當然請財迷到他的陶瓷廠參觀,並要財迷在技術上指點。
財迷在二十一世紀的景德鎮搞了幾年陶瓷,對陶瓷工業技術方麵自然是比較熟的,就與杜先生討論了一下,指出了一些他們工廠中可以改進的地方。對於沈陽一帶的陶泥成分,財迷是不熟的,所以對燒窯的工藝參數不敢說什麼,隻是以景德鎮的瓷土為例,與杜先生討論了燒窯工藝參數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無論是陶瓷技術或機械技術方麵,財迷的水平在幾十年後也算是說得過去的。所以杜重遠聽了後,對才彌先生敬佩有加。
杜先生對景德鎮也是很向望的,後來在日噴人占領東北後,他去到景德鎮開辦工廠,並任了江西陶業管理局局長。
杜重遠的公司在創業的困難時期,在與日噴人的競爭中,得到了有名的“東北二公子”的幫助。這兩位公子就是張學亮和馮庸。
少帥張學亮是無人不知的,但這馮庸,財迷就沒聽說過了。
馮庸是奉係軍閥馮德麟長子。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亮同年(一九0一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
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被張學亮任命為東北軍空軍司令。一九二六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大華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一九二七年八月八日,馮庸大學成立,時年二十六歲的馮庸擔任校長兼訓練總監,其校址位於鐵西汪家河子村。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學,主體建築為忠樓、仁樓、中庸樓,三座樓用廊道連接,分設大學部、中學部、和相當於初中的小學部。
由於馮庸辦學的義舉,在東北名聲很好。雖比不少帥,但在東北名氣也不小。連馮庸大學也挺有名氣。
在另一個時空,財迷隻知道張少帥和東北大學,什麼另外一個公子馮庸?什麼馮庸大學?通通沒聽說過。這更加說明,二個時空是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