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若是能出動大軍解決,張默相信,這會兒大軍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可惜,這種劫案,軍隊也無能為力,隻能不停的一級級向下施壓。
大周立國五百年,權力結構變化了許多,當年的兄弟共治下,早就變成了一個笑話。周太祖的確仁義,可後輩之間的關係就難了,再頻繁的聯姻,也無法打消對權力的追逐。
這五百年間,大周出現了六代名君,其結果就是一步步蠶食那十九位的屬地,原本是周子占下半數,如今大周朝堂,至少能控製大周七成地區的權力。
大周出過六代名君,那十九家的後人也不完全是敗家子,有敗家的,也有興業的。十九家之中,名存實亡的已經多達十三家,餘下的六家之中,有兩家相當強勢,不僅保住了祖上留下來的家業,更是發揚光大,實力強爺勝祖。另外四家,就隻能苟延殘喘,若是三代之內,再不出強勢人物,最後結果應該和另外十三家一樣,留下來的隻是一個名號。
按大周官製,縣令是考評製,七品以上才是真正的官,七品以及七品下為士,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士族。四至六品為勳、二至三品為爵、一品為王公,這種劃化,隻是民間的法,實際上要比這複雜得多。
總之,在平民眼中,帶品的都是官,隻要是官就是士族,隻要是士族,都要稱呼一個‘爺’,以表示敬意。
一縣之中,除入品八人之外,還有名門、望族、豪族、寒士四類,都可以稱士族。
考評,是指每五載一考,分上、中、下三等九級。
一年上上等,升!一年下下等,降!
考評決定縣令的前程,內容非常詳細。考評製隻對七品以上的官位施行,張默這種八品官,不在考評範圍內,想要升官,玩的是舉薦製。意思是,有人覺得你行,也有拿得出手的政績,推薦你升官。
按這兩種並行的升遷製度,結果就是縣丞多為當地豪門寒士把持,縣令則是異地為官,多出自名門、望族。
藍縣的縣令,就是出自名門會氏,在大周名門之中,會氏能排進前五,祖上出過多位宰輔、尚書……
張默隻是識字,所知有限,反正這位縣令的出身,非常的牛叉。兩人合作了三年,各有輸贏。張默的優勢很明顯,本地為官,根深蒂固,占著地利、人和,鬥起來不落下風。
其實這是人家讓了一手,畢竟縣令不常住,為官一任或者兩任就走人了,縣丞若是沒有人脈,基本上一輩子就釘死在一個地方。
總結起來,名門望族把持朝堂,豪門寒士把持底層官員,形成權利平衡。前者指引方向,後者執行。
象張默,就是寒士階層,屬於極少一部分,靠自己的力量,進階士族的鳳凰男。
會泉抬頭看了一眼張默,兩人配合了三年,也鬥了三年,對方是他不太看得起的寒士。不過他承認,寒士可能未必有才,卻都很能幹,用兩個字形容--務實。
“我們需要付出多少?”修士這類人,讓人又恨又愛,有真有假,有騙子,有顯靈。即使是名門望族,對修士也是兩種態度並存,要嘛敬而遠之、要嘛全力交好,反正不得罪就是了。好在敢自稱修士的人極少,拿不出點令人信服的東西,誰敢稱修士?
“一千刀幣。”張默伸出一根手指,八百,不存在的,過一遍手,賺兩百刀幣多嗎?
沒等會泉開口,張默接著道:“或者等值的物品也可。”
一千刀幣,那真不能給,就算縣裏有也不行。
等值物品,這個道就多了,可操作性更大。原本想拒絕的會泉猶豫起來,敢獅子大開口的修士,應該有些本事兒,有張默備書,原本連一成都不信的會泉,至少信了五成,出身名門,他時見識過真修士的風采,的確令人折服。
“是先還是後?”會泉問道,這個區別可大了,先要錢的多是騙子。
“先。”張默回答道。
“這……”會泉又退縮了。
“下官作保,財不出城。”張默道。
疑?這也是個辦法,一千刀幣價值的貨品數量可不少,隻要不出城,給你又何妨?若是找不回春稅,東西可以收回來,人也要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