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縣官開始調集貨物的時候,張軒吃過早餐,再次來到後院。魏五一行人已經吃完了,火已經點燃,在三塊大石之間,形成一個原始到極致的灶。柴的堆放似乎很有講究,得到的結果是火力比較集中。
大石之間,用厚厚的黃泥補全,在火燒之後,變幹變硬,這樣的石灶可以經受高溫,卻很脆,常人用力踢幾腳,就能把灶踢碎。
黑瘦的女孩兒正在用黃泥繼續修補石灶,魏五用石斧修補一個看上去象鍋的石質容器。張軒發現,那瘦的女孩子,力氣一點都不,隨手一掏,一塊幾十斤重的黃泥就被準確的填補到位,兩手一抹,象是感覺不到灶中的溫度,幾下就把黃泥抹平。
石灶不是一個,而是三個,樣式各不相同。
在她的操作下,不到一刻鍾,泥石灶已經修補的差不多了,接下來隻要等新泥烤幹就可以使用了。
“你是何人?”張軒問道。
“婢,魏十九。”瘦的女孩很髒,看不清顏色,聲音聽上去很甜。
“爺,魏五人善,常撿孩子回家,大多養不活,眼下長成的隻有兩個,魏十九是一個,正在學銅匠的活兒。
“哦……”張軒應了一聲,這年頭,撿孩子是善舉,張家每年都會撿,不敢多撿,真的養不起。撿回來之後,調養身體,再想辦法送出去,全都由自家養,張家沒這實力。
女孩子學鑄銅?
鑄銅的確是高科技,卻是重體力活,一般的男子都扛不住。張軒的原記憶之中,曆史上著名的女銅匠隻有三位,其中兩位是鑄劍師,另一位是鑄器師。
在大周這樣信息極度落後的世界裏,能得到‘著名’二字可不容易。著名鑄劍師,需要有傳世名劍,鑄器師也是如此。
銅器還好,銅劍作為武器,張軒是真心看不上。青銅,主要成分應該是銅、錫、鋅,可能還有少量的鉛,調整相應的比例,就能冶煉出武器。鉛、錫多了會軟,鋅多了會脆。
總之,用銅作武器,不管有多精良,張軒都是看不上的,要硬度沒硬度,要韌性沒韌性,鋒利程度也很差。
當然,也有例外的,張軒前世,就有過出土兩千多年前的銅劍,能輕鬆劃破人手的絕世名劍。張軒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那是在煉製銅劍的時候,走了狗屎運,混入了其它成分,才能達到那種效果。
其實看看青銅劍的成分就知道,因為加工技術太過原始,溫度不達標,材料使用的都是熔點低的金屬,再怎麼改配方,最後得到的合金品質也好不到哪兒去。
至於所謂的名劍,都屬於意外,鑄劍師加頭發、指甲有個毛用啊,就算你投身祭爐也是扯蛋。
科學和原始最大的區別在於總結,經過總結之後的科學技術,是可以不斷重複的。若是把古代的青銅名劍交給張軒,再給他足夠的經費、設備、人手,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複製出所謂的名劍,人手一把都沒問題。
問題是,前世誰會花錢買青銅劍啊,市場太,不值得投入。
看著眾人忙碌,張軒對大周的冶煉技術有了清晰的認知,火源使用的木柴,這玩藝最高溫度也就一千三、四百度。
銅的熔點一千度出頭,自然能夠熔化,這還需要分清內、外焰才行。鉛、鋅、錫這些金屬的熔點都很低,幾百度就夠了。鐵就比較麻煩,需要一千五百度在上,木柴無法熔化鐵礦石。
在張軒思考的時候,魏五手中又換了東西。一隻黑灰色的大碗,個頭足以裝下兩個成年人的腦袋,魏五擺弄的很心,不時的取出一些灰泥,修補稍顯破損的大碗。
“石墨坩堝?”張軒快步走到魏五麵前,搶過一把粗糙的灰泥在指間搓動幾下。沒錯,這絕對是石墨,有加工過的痕跡,裏麵依然含有大量的雜質。
驚訝之後,張軒笑了笑,看到這玩藝,讓張軒有點親近的感覺,其實然石墨並不少見,在很多片岩、麻岩之中都有,含量還不低。
經過提純後的石墨,加工成坩堝,在前世也很常見的工具,需求量相當大。眼前這隻坩堝雜質太多,在他看來根本沒去用。想想大周和技術,眼前這隻含有大量雜質的石墨坩堝,應該可以歸為高科技產品。
“爺,這是黑石化銅爐。”魏五心翼翼,又帶著幾分倔強的道,在藍縣鑄銅一行之中,他就是祖師爺,沒人比他更懂銅器,他不僅可以鑄造銅器,鑄銅劍也是一把好手,隻是為了省去麻煩,魏五從不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