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還是不信?(1 / 2)

擺擺手,張默示意兒子可以出去了。張默子童艱難,倒不是生不出,是活下來的隻有張軒一個。在他上麵,原本還有兩個哥哥,之後是一個弟弟,存活下來的就隻有張軒一個。作為獨子,張軒在張家的地位自然不差。

“爹?”張軒沒走,看著滿身疲憊的張軒,他有點心痛,這是來自於原本張軒的那段記憶,明明是個陌生人,看著就是親近。

“無事,去吧。”張軒疲憊的臉上多了一絲溫情,兒子長大了,知道關心爹了。

“說說唄,不能說嗎?”張軒問道,吃喝享受的事情不急,也急不來。身為一個官二代,張軒有足夠的覺悟和理解,首先不能坑爹,如果有可能,盡量把老爹的位置推高一些。

公子與封君孰樂的問題,張軒很小的時候就讀過,想要作一個歡樂的官二代,應該努力勸告官一代的老爹去努力。

張軒不想努力工作,給老爹出點主意還是可以的。以他對老爹張默的評價,這位的進步空間有限,也不求上進,隻要能保住現在的位置就挺好的。

張默是平民出身,種過地、當過兵、斬過首、有過一次先登、勉強識些字,積功當上縣丞,講義氣、相對正直又圓滑,這也是他能坐在縣丞位置上近二十年的原因。

“州,春稅被劫,州官震怒。”張默隨口說道,平時他也會拿縣中的政事教導兒子,如果沒有意外,自己的縣丞之位,有九成會由兒子接手。

“春稅啊……”張軒的大腦飛快的運轉起來,從仍顯混亂的記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大周一年兩稅,也叫正稅,分為春、秋二稅。春稅也叫小稅、丁稅,收幣、帛、麻、絲、鐵為主,春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是不收糧的。秋稅是收獲之後的大稅,也是真正的正稅,以糧秣為主,是大周的主要財政收入,也稱農稅。

落霞州下轄十縣,人口不足三十萬,春稅的數量並不算多,據說春稅很雜,除了大周標注的稅品之外,什麼鹽、鹹魚、臘肉,反正有點價值的都可以充稅。實在拿不出還可以先欠著,覺得自己還不上的,還可以以役代稅。

大周的農民主要負擔有兩樣,稅和役,稅有正稅、雜稅之分,役比較統一,成年男丁月役,就是說一年之中,要有一個月的時間服勞役。

具體的就更複雜了,家中有縣兵的,可減免部分役,獨子可免兵役,減月役為半役等等。細思之下,張軒發現,其實大周稅、役還是相對比較人性化的。隻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就難說了,遇到好的吏員,勉強還能生存。

半分鍾,張軒大至計算出春稅的數量,全州加在一起,應該在百車左右,一個縣平均十車的春稅,這數量,真是感人啊,拉著一堆破布鹹魚運到京城,那還能吃嗎?

一想到每年六月時節,京城戶部陸續收到各地的春稅,倉庫中的那兒味兒……

太酸爽了!

正稅雜稅,都是收刀幣的,而且排在最前麵。實際上,每年能收上來的刀幣少之又少,就這麼點數量,還會被一層層的換掉,這不算貪,隻是換,總價值並無變化,至少在大周人眼中是沒問題的。最後稅貨壓送到上京的時候,基本上就看不到幾枚刀幣了。

雖然數量不多,可那也是一百車的稅貨,再想想藍縣以及整個落霞州的路況,想要短時間運出落霞州根本不可能,除非走寒江水路,舟船順流而下。隻要落霞州官不傻,肯定會第一時間封鎖各地碼頭,嚴查往來船隻。

整個出雲府,都是山多地少,別看藍縣是個小地方,卻是少有的小盆地,有相當麵積的土麵是可以種粟米的,這也是藍縣在落霞州不算窮的原因。

山多,路差,一百車稅貨走陸路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隻要時間不算長,又沒有足夠的人手,這些貨隻能暫時藏起來,根本運不出去。

想想一群拎著刀槍的劫匪,玩了命的搶一堆鹹魚臘肉,張軒就覺得無法直視。可偏偏這種事情,在官府眼中,是了不得的大事兒。從政治上講,這是與大周官方對抗,從經濟上講,百車稅貨,那是實打實的錢財,多了不敢說,養活數千上萬人活一年還是沒問題的。

春稅能藏哪兒呢?

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問的,落霞州山多,不是一般的多,一百車貨看著好大一堆,隨便一個山洞都裝不滿。不可能,也不需要藏在大山深處,隻要隔上幾座山頭,就算發動全縣三十萬縣民,也別想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