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尋找天音 第26章 漢成帝昭陽迷舞藝(2 / 2)

鍾子期笑道:“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大人不知,小人因父母年邁,而又無兄弟姐妹照顧,不得已,打柴為生,照顧父母的晚年。”

伯牙道:“你真是個孝子啊!隻是可惜你一身琴藝被埋沒在這荒野,無人了解。”

子期道:“大人錯矣,我這些小技藝算不了什麼,何況我能認識大人這樣名滿天下的掌樂大師,已是三生有幸啊。”

兩人說一陣生活、官場的瑣事,喝幾杯,再又說些琴藝理論,又來幾杯,不知不覺就天亮了。

伯牙見子期雖是個樵夫,可是學識淵博,深諳樂理,具有高尚的誌趣和情操,伯牙和子期越談越投機,有相見恨晚之感。兩人撮土為香,結為異性兄弟。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約定明年中秋節再相見,伯牙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伯牙別過子期,帶領一行人繼續往楚國郢都而去。

楚王早已接到通報,派人在官驛迎接。

住進官驛,安排妥當,送走楚國在驛站迎接的官員,天色已經黑了。在進入楚國宮中之前,伯牙就告誡三位女子黃妕、邰箤和劉因說:“我們是來楚國建立友好關係的,因此你們三位肩負著晉國的重任,隨時要注意分寸,說話不可隨意,舉止要見機行事。不要讓楚人看我們的笑話。尤其是你們三人都是音樂教坊來的人,切不要暴露行藏,要讓楚人隨時可以看出,你們是真正的公主,而不是冒牌貨,因此,你們一定要加強琴藝的修養。”

邰箤道:“伯牙太師,希望您把得意名曲《高山流水》教給我們彈奏,這樣,楚王詢問我們關於音樂藝術的時候,不至於尷尬,我們可以通過彈奏您的名曲來解圍。”

伯牙道:“黃妕已經會彈奏了,你可以和她在一起演練。”

劉因道:“我也要學。”

黃妕說道:“叔叔,我雖然能夠操演《高山流水》曲了,可是不能真正了解它的內涵。”

伯牙道:“《高山流水》的弦內之音,許多人都聽明白了,那是對流水的禮讚,對高山的吟唱,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而《高山流水》的弦外之音,許多人不甚明白,那是對知音的呼喚,對溝通的對接。我希望世間的音樂人,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他所想所思。這種期望值雖然太高,但我此次來楚國修聘,收獲最大的是在漢陽口遇到賢弟鍾子期,他真是我的知音。這種知音世間難求啊!”

“是啊,知音難求。”黃妕自言自語地說道。

“丫頭,聽你口氣,是有心思嗎?”伯牙問道。

“叔叔,你想哪兒去了,我是接叔叔的話隨口說呢。”黃妕立即辯解道。

既然黃妕不承認,伯牙也不便追究。但伯牙心裏明白,黃妕才十三歲時,母親就過世了,是哥哥拉扯她長大,後來哥哥讓她跟著自己來樂坊學琴藝。現在她已經成了大人,翻年就滿十八歲了,可是她有心思沒處說。伯牙雖然沒有成親,可男女之間的事情,他還是多少懂得一點。

於是,伯牙不再追求,而是語帶雙關地告誡黃妕說:“那你就耐心教導邰箤和劉因學《高山流水》吧,或許真能借助琴音尋求到知音呢!”

黃妕邰箤明白了伯牙的意思,可是劉因不懂,偏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伯牙太師,怎麼借《高山流水》就能尋求到知音呀?”

伯牙道:“《高山流水》這支曲子是我在東海蓬萊島練成的,最初我的本意是,對著巍峨的高山操琴,有仁者樂山之意,對著悠遠的流水操琴,有智者樂水之意。我在演奏高山時,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在彈奏流水時,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誌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把兩者合起來,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突然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