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尋找天音 第26章 漢成帝昭陽迷舞藝
樵夫道:“請借瑤琴一觀,便知端的。”
伯牙道:“你隻管上前來察看。”
樵夫走近幾步,借明月之光細細察看瑤琴。片刻之後,樵夫退回原地,說道:
“此琴乃伏羲所造,梧桐木製成,伏羲知梧桐是樹中良材,有鳳凰常棲於上,奪天地造化之精,堪為雅樂器材,令人砍伐。樹高三丈三尺,合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聲音太清,因為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聲音太濁,因為過重而棄之;取中一段叩之,聲音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寒冰之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地煞之數。取起陰幹,選良時吉日,命高手匠人製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悲婦聽而不泣。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見樵夫回答一點不差,心中驚訝。便提出一個理論上的難題:
“先生,何者為樂?何為樂之妙境?請以教我?”
樵夫笑笑,心想:你想考我,讓我知難而退。想我一身琴藝,山中無人能識,難道就此長期偃臥山中,陪葬黃土不成?於是道:“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也。且聞樂習樂,可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遠物來集。故知聖人之樂,和而已矣!和心足於內,和氣見於外,和聲成於樂。蓋人有喜怒哀樂,聲有節奏法度,應時變化,不失其和。以是觀之,樂之妙境勝界,唯和諧焉!所以聖人雲,和,樂之本也。”
伯牙聽罷,見難不倒樵夫,內心震驚,已心生敬服,但他仍不動聲色,要借此多了解他的音樂知識,於是又問道:“同是音樂,為何有動人、不動人之別?”
樵夫微微一笑:“作樂者性情有真假之分,聽樂者心弦有動凝之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無以動人。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情動於中而神飛於外,外感於人乃複動於中。所以音樂想感動人,其要旨貴在一個真字!”
伯牙見樵夫對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藝,天下第一。每逢彈出蓬萊自創的琴曲無人可識,現即興彈出,諒他絞盡腦汁也難猜出!於是,他又問道:“倘若老夫彈琴,眼前雖無其景,心中卻有所思,你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嗎?”
樵夫笑道:“在下不才,但隻要聽到琴音便知雅意,大人請彈,在下洗耳恭聽。”
伯牙十指跳躍,使出渾身解數,彈出一曲。樵夫聽罷,擊掌讚歎道:“好,聽大人的琴音氣勢雄偉,昂揚豐厚,就像巍峨連綿的高山峻嶺一樣!”伯牙不禁暗自驚奇。他不動聲色地變換曲調,隻聽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彈出一支曲子來。伯牙的曲子還沒彈完,樵夫又讚道:“好,大人的琴音浩浩蕩蕩,一瀉千裏,就像東去的滔滔江水一樣!韻味無窮。真是高山流水妙曲也!
伯牙聽他對答如流,道中他的心事。大吃一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真是荒山藏棟梁,黃土掩明珠!老夫遍遊五湖四海,今天終於找到知音了!請教先生高姓大名?”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字子期。”
“原來是鍾子期先生,得遇高賢,令我三生有幸。先生是何處人氏?”
鍾子期道:“我就是本地人氏,馬安山集賢村就是養育之地。”
伯牙聽罷,高興地說道:“好一個集賢村,真不負先生之高才。”回頭對船夫說道,“請移舟泊岸,我要同鍾子期先生暢飲。”
船夫按照伯牙的要求,將船往前開過一段距離,離開山崖,來到平坦之地,將船靠近岸邊。
伯牙跳下船,拉著子期一同上岸,黃妕,琴童等人跟在後麵。
進入酒店,尋了雅座,兩人推杯換盞起來。
酒過三巡,伯牙道:“足下如此高才,有錦繡前程等著你去求取。可你為何不取功名,而在此山野打柴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