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尋找天音 第21章 惱玉帝下旨解秦朝
姬蔟兒把兩人的評判詞同時打開,與申中海同看,兩人大吃一驚,因為幾乎是一樣的。
師曠的評判詞寫到:“此音樂源頭來自楚國,根據宋玉的作品編輯而成。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尚有完善之處。”
呂娘的評判詞寫到:“這音樂應是楚韻,根據宋玉的《對楚王問》而編輯,引商刻羽,雜以流徵。且韻味不足,還可以繼續補充完善。”
“哇,厲害,厲害,到底是師兄妹,都得了師傅的真傳。”姬蔟兒大聲歡呼。
“其實呂娘的更具體呢。”申中海道。
“咦,有一個問題我就不懂了,呂琴操大師也是我們晉國人,他怎麼了解楚韻呢?”姬蔟兒疑惑地問道。
申中海說道:“公主不知,我是楚國人呢,呂大師生前跟我去楚國采過風,對楚地的音樂了如指掌。宋玉《對楚王問》中記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呂大師回來後,就對楚韻加以改編,要創造出真正的楚韻雅曲來。可惜他的新曲尚未完成,就過早地離開我們。”
“所以呂娘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重擔。”
“公主,不是呂娘,應該是師欣呢。”師曠糾正道。
“哦,對,對,呂娘以後應該叫師欣。”
申中海道:“我突然想到這支曲的曲名,公主說沒有名字,既然有現成的名字,我看就不另外改名了。就叫《陽春白雪》。這樣,即使以後改編了,也不會誤認為是其它曲子,各國聽眾仍然知道它是楚國音樂。你們覺得呢?”
師曠道:“恩,很有道理,就依原名不改。”
“可是要把後半曲完善,師兄有何高見?”呂娘問道。
師曠道:“我看不如這樣,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生活,音樂也是如此,明天我們再去一趟郢都,詳細考察一下楚韻的產生和流變。這樣你修改後半部分才有依據。”
“好,我聽師兄的。”
兩師兄妹說走就走,第二天就出發往郢都去。
經過半個多月的跋涉,這一日,兩人來到楚國郢都外江邊高地,站在山梁上欣賞江陵陽春三月的美景。看見北部山地,一大片梨花從山腳層層疊疊地開遍山頂,清風拂來,梨花微翻銀浪,遠望好像白雪覆蓋,卻又傳來陣陣梨花的清香。
師曠說道:“還未深入楚國尋訪,我已經初步知曉陽春白雪的曲名含義了。”
呂娘接口說道:“恩,師兄之意,我也明白,大概就是因為這郢都陽春三月的遍山梨花了。”
師曠道:“是啊,你看,這梨花不僅遍山,讓江南江北映在花海之中,而且還夾雜著楚韻雅曲。高雅的音韻與這浪漫的花海形成和諧的旋律,讓來到這裏的人兒流連忘返。心靈似乎受到一種淨化,整個人都想撲在花海中,與自然融為一體。我猜想這花海之中一定藏有楚韻高人,我們不妨去找找,說不定會有奇遇呢。”
呂娘道:“師兄言之有理。我們下去看看。”
兩人在梨花林裏往下走,梨花林裏的音樂之聲時斷時續,不斷變換方位。師曠感到奇怪,問呂娘是什麼感覺,呂娘的回答跟他相思。
師曠道:“有意思,難道這林子裏又不少音樂高人,在舉行音樂會?但聽起來又不像啊?”
呂娘道:“師兄想多了,不可能吧?即使舉行音樂會也不至於這樣散漫啊。東邊一下,西邊一下,仔細聽似乎又不成曲調,給人怪怪的感覺呢!”
“嗯,的確如此。”
前邊林子邊,出現了一戶人家,一位老奶奶坐在稻場邊曬太陽,稻場裏曬著包穀。呂娘道:“師兄,我們不如去問問那個老奶奶,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兩人來到稻場邊,向老奶奶打聽情況。老奶奶說道:“兩位也是采訪音樂的人啊?我遇到好幾個人問這個問題呢。我們這座山叫做梨山,很久以前就有一種傳說,據說上古時期,天上落下一把神琴在這梨山,導致曆朝曆代就有不少的音樂人士在這裏尋找神琴,可至今沒有人找到。而這種自然之音也一直沒有消失,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神奇著呢!我知道的也就是這些,你們看右邊山林裏還有一位愛好音樂的在這裏住了二十多年,老是在林子裏挖來挖去,不知道會挖除什麼,反正他什麼也沒有挖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