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郎神(3 / 3)

第四談談道教中的二郎神趙昱。

趙昱字仲明,是青城山隱士,從李玨學道。據托名唐·柳宗元《龍城錄》載,隋煬帝時屢次征召不就,後為蜀郡嘉州太守。因郡內\"潭中有老蛟,為害日久,截沒舟船,蜀江人患之\"。趙昱為了根除水患,乃\"持刀投水\",與惡蛟苦鬥,使\"江水盡赤\",\"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郡中人十分感戴,\"視為神明\"。唐太宗時封趙昱\"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唐玄宗幸蜀,\"加封為赤城王\"。據《八閩通誌》載,宋真宗趙恒時又\"加封清源妙道真君\",入道教的神譜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清源妙道真君\"條中,以《龍城錄》為基礎,又參照了民間種種傳說,增添出\"時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聖\"之新內容。又說隋末天下大亂,他\"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是,每逢嘉州江水漲溢之時,蜀人在茫茫\"青霧中\",見趙昱騎著\"白馬引數人鷹犬彈弓獵者,波麵而過\",顯然已入神道了。此中\"七聖\"之說出現較早,前麵提到李二郎的助手七位獵人,《西遊記》中\"義結梅山七聖\"和《封神演義》中楊戩\"伏梅山七怪\",大概都受到此說的影響。在元無名氏《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雜劇和明初無名氏《灌口二郎斬健蛟》等雜劇中,都有趙昱封為\"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同眉山七聖\"仗劍入水\"斬了健蛟\"情節。在元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中,先介紹了趙昱當年與\"梅山七聖\"斬健蛟事,封\"二郎真君\"事。因齊天大聖上天宮盜金丹、禦酒,於是乾天大仙請趙昱到花果山水簾洞捉妖。趙昱因素知齊天大聖神通廣大,有些猶豫。在乾天大仙鼓勵下,他手持\"三尖兩刃刀,跨下獨角異獸\",帶領\"細犬衝圍破陣\",又有\"梅山七聖\"相助,終於擒住齊天大聖。至於二郎神改為楊戩,應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之功。

最後談談佛教傳說中二郎獨健。

此說出現甚晚,是著名史學家張政烺在《〈封神演義〉漫談》一文中提出來的,並引起學術界重視。他認為\"二郎神是進口的\",是\"從祖國遙遠的西陲傳到內地的\"。佛教傳說中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他有五個太子,其中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大唐西域記》說於闐國(今新疆和田縣)是毗沙門天王的故鄉,於闐王自稱是毗沙門天王的後代。這裏\"鼠大如蝟,其毛則金銀異色\"。一次匈奴進犯,國王不敵,設祭請神鼠相助。一夜之間,神鼠將敵人的\"馬鞍、人服、弓弦、甲\"全部咬斷,使匈奴大敗。另一次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國圍攻安西城,城內官員上表請兵救援。不空奉玄宗之命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應援,忽見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率神人二三百人於道場前立,神兵辭別長安,當天下午即到安西城,五國大懼,盡退軍抽兵。此事見不空譯《毗沙門儀軌》附記中,在宋人讚寧《大宋僧史略》卷下\"城闍天王\"條、龐元英《談藪》中亦載,足見此傳說在唐中晚期和五代時較為風行。在上世紀初有些德國人在新疆吐魯番搬走了許多壁畫,其中有幾幅天王圖,突出二郎獨健,誇大神鼠形象,將二郎與神鼠相結合,便形成佛門中二郎神的形象,在雜劇中衍為細犬,在小說中變為哮天犬了。唐宋以來一千多年民間信仰的二郎神是不是二郎獨健衍成,還不足令人信服,但二者有多少聯係,還值得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可知,有關二郎神傳說的地點一直與四川省灌口有關,二郎神的功跡又一直以斬除水怪,消除水患,保護民眾生存為主,故推知最初當以李冰父子為主,後又吸收了趙昱的種種傳說,使之更加充實,再後又因種種訛傳,竟使楊戩成了正宗的二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