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丁日昌的見識(2 / 3)

正當丁日昌科舉之路屢受挫折之際,一場大事變意外地使他卷入仕途。10年前的4月,受到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潮陽縣陳娘康、鄭春遊等在陳店圩起事,潮州知府吳均率兵進剿不利。6月起事隊伍攻陷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等官員,並乘勝圍攻普寧縣城。同時海陽縣吳忠恕、陳阿十等紛紛起兵響應,起事隊伍迅速壯大,並接連擊敗前來進剿的清軍。9月間,起事軍聯絡各部二萬餘人,分七路進攻潮州府,而省城方麵也因為要應付紅兵起事,無從分兵。清廷在潮州的統治岌岌可危。此時丁日昌正在惠潮嘉道曹履泰幕中任事,自吳忠恕起義爆發時起,他就積極參與鎮壓這支起事大軍的籌劃工作。他給曹履泰寫了建議書,力主“大兵速進”,分兵三路進攻吳忠恕陣營所在的彩塘,將吳軍撲滅於初始階段。他具體提出“定期不宜過遲”、約集地方士紳“令作內應”、“分遣紳士隨同下鄉解散會黨”、“號令宜明肅”、“軍械宜多備”、“賊之退路宜預先堵截”等建議。當潮州府被圍之際,丁日昌一麵參與籌劃戰備,“屢出奇計”,一麵親自回鄉募勇,帶兵與民軍交戰。

在清軍和丁日昌等所募鄉勇的拚死保護下,潮州於同年11月解圍。不久各路民軍也相繼被鎮壓,清朝在潮州的統治重新得以鞏固。丁日昌也因為“潮州軍功”,被地方官所舉薦,於1856年被任命為瓊州府學訓導。雖然這隻是一個佐理地方學務的低級官員,但是對於長期寄人籬下的丁日昌來說,仍不失為“意外遭逢”,因此,他在安頓好家人後,於1857年初春離潮赴任。次年,他又以“潮州軍功”改任江西萬安縣縣令。

丁日昌令萬安僅數月,即由於他的幹練,受到不少地方大吏的注意,尤其是江西巡撫耆齡的賞識。不久,耆齡調任廣東巡撫,丁日昌遂被他奏調為隨員同行。當時的廣東一直處於洋人控製之下,曆任官員多成為洋人的傀儡,士紳的多次鬥爭也屢屢失利。耆齡所以要讓丁日昌隨同赴粵,目的就在於希望這位出身於廣東的隨員能協助其解決洋務問題。事實上,丁日昌也沒有使耆齡失望,在赴任途中,經過考察思考,丁日昌就向耆齡提交了《陳粵東洋務書》,而且書中的有關建議很快就讓耆齡接納,並向朝廷奏報。

正當此時,萬安士紳又向朝廷要求丁日昌回任,他遂於1860年7月重返萬安任所。9月,丁日昌改調吉安府廬陵縣令。越年春,抵擋不住太平軍李秀成部的進攻,棄城逃走。兩天後,太平軍主部別移,丁日昌雖然乘機收複城池,仍以“坐守守律褫職”被革。

丁日昌被革去縣令職位之時,適逢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節於安徽東流,指揮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丁日昌對曾國藩一向敬慕,乃於1861年8月加入湘軍,成為曾國藩的幕僚,並旋即向曾國藩上書獻策。丁的第一份陳書,就是直接影響到湘軍後方安定的關於整治江西吏治的建議。丁日昌提出了“改弦而更張之”的十項措施,即“求實用”、“久職守”、“禁文飾”、“厚民風”、“留有餘”、“泯畛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糧額”、“奮獨糧”等。第二份陳書,是關於賦稅來源的江西省丁漕問題。這份陳書針對曾國藩、胡林翼對此事整改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江西丁漕重輕不均”、“省郡銀價高下難定”、“完納漕糧宜酌分期限”、“考費兵差宜預安頓”、“委員差使宜酌量裁汰”、“書差浮費宜徹底刪除”、“幕友修金宜略為裁節”等七項措施。丁日昌的這兩份陳書,顯示了他在吏治和理財方麵的才幹,引起曾國藩的重視,命令相關官員進行會議,提出補充意見。丁日昌把此事辦得十分細致。他在總結各方麵的意見後,於越年春,又接連向曾國藩呈上了《覆曾宮保陳江省丁漕事宜書》、《丁漕仍照舊收錢、漲落應由省城定價議》、《擬江省征收丁漕章程》、《擬江省征收漕米章程》、《核議攤捐應裁應留各款》等多份報告。這些報告基本均為曾國藩所采納,“次第施行”。

丁日昌在連續上書言事的同時,還經辦了多項重要軍政事務,才華得以初展,於是聲名鵲起。前年年12月,經曾國藩的奏請,朝廷開複了丁日昌的知縣之職。

就在3年前的秋冬之際,丁日昌在曾國藩幕府中,結識了李鴻章。當時李鴻章已經得到曾國藩的受意著手組織淮軍。出於對丁的賞識,李放下架子,這已經讓丁日昌十分感激,而對於李鴻章的才略豪氣,丁日昌早已十分欽佩,所以兩人一見如故,視為知己,而終成莫逆。第二年4月,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時,就跟曾國藩提出調用丁日昌的請求。一方麵考慮到丁日昌入幕不入,宜繼續曆練,另一方麵也考慮到曾國荃也有過同樣的要求,所以曾國藩沒有答應李鴻章。但是李鴻章卻為此念念不忘,三番四次向曾國藩、兩廣總督晏端書及朝廷要求調用丁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