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砍柴衝,攻打閻羅寨的準備(3 / 3)

“好吧,我家裏有百十來斤鐵,送給你了,另外,我再送你五十兩銀子,希望你能早日達成心願。”

羅岩拱手:“大恩不言謝!”

砍柴衝有一個補鍋匠,在村頭有一個打鐵爐,手藝不怎麼樣,偶爾幫著村裏修理鋤頭、犁頭,更多的時候挑著補鍋擔子走街串巷。羅岩拿了鐵和銀子,直接找上這個手藝人,要求他打造三十支一尺長的三棱槍頭。補鍋匠拿著羅岩炭筆畫從圖紙看了半天,支吾著說他沒這個本事。羅岩砸下十兩銀子,又用刀劍威脅,補鍋匠才勉強答應下來。

羅岩命令士兵在村頭紮營,每個士兵分了一兩銀子士兵,每天照常隊列和體能訓練,中午允許他們兩個小時看望親友。每天的飯食,羅岩要求王大戶供應,除了管飽的米飯,還得每天提供八斤肉。這麼好的夥食吸引了不少村裏人,開飯的時候,村民紛紛圍觀,小孩子更是一個個眼巴巴看著,嘴角直流口水。羅岩不得不安排軍官(六個前土匪)巡視,禁止士兵把飯食讓給村裏人。

羅岩的大多數時間都泡在補鍋匠的小作坊裏,幫助他改進爐膛,指導他如何提高爐溫、用石灰石清除雜質,還有鑄鐵/生鐵煉鋼的技巧。羅岩不懂技術,但他多少懂一點理論,跟補鍋匠的經驗結合起來,總算差強人意地作出了合格的八寸三棱槍頭(一尺長難度高出很多)。

盾牌的製作,羅岩參照了羅馬盾的水煮法,村裏有個箍桶匠,羅岩大致提點了幾句,很快就把弧形大盾做出來了。弧形大木盾的防護效果未必比藤牌強,但看起來更威風。

盔甲方麵,羅岩想到了紙甲,村裏沒有造紙匠人,但造馬糞紙不需要什麼技巧,村民中有人見過如何造紙錢(其實就是馬糞紙)。收購幾百斤麥稈,蒸煮法脫膠,再找些村民切割、捶打成紙漿,紙甲的原材料就準備好了。鄰村的某個雕花匠被請過來,匆匆雕琢出幾個木模,一套套紙甲就等著壓製、烘幹了。

翻砂法造頭盔的技巧跟造鐵鍋差不多,補鍋匠表示技術上無壓力,但羅岩沒有這麼多鐵揮霍,最後隻好做了幾十頂竹編頭盔,外麵包上豬皮。在村裏篾匠和姑婆的精益求精下,頭盔的樣子看起來不賴。頭盔的打造激發了羅岩的靈感,士兵的軍靴被研製出來,軍靴的原材料包括豬皮、篾片、碎布、馬糞紙,雖然粗製濫造,但相較原來的草鞋、木屐、布鞋卻要便利、結實許多。

士兵的家屬們緊巴緊巴地湊出土布,羅岩順勢設計了軍裝,也就是後來的內衣式樣。反正穿在盔甲裏麵,怎麼簡便怎麼來,不需要如何華麗。脫下盔甲,統一的內衣,也是不錯的風景不是?

羅岩最終算了一筆賬,竹編豬皮頭盔、弧形大盾、三棱槍刺、軍裝內衣,簡易皮靴,全套裝備成本不到一兩銀子!士兵裝備如此低廉後,羅岩立刻改變主意,廢棄進一步武裝為鴛鴦陣,決定直接複製羅馬軍團。

“怪不得羅馬人動不動就能召集新的軍團,太凶殘了!裝備便宜,製造簡單,戰術……戰術更簡單,以百人隊為單位組成戰鬥方陣,方陣錯落分布成棋盤格,進攻時輪番前進、碾壓,撤退時交替掩護、後退!”

“誰說羅馬人依靠精兵征服歐洲?嚴酷的軍紀、海量的爆兵,小狗russ才是真相!這才是傳說中的軍國主義!”(注)

不得不說,價錢便宜量又足的山寨羅馬軍團,對付山賊、土豪、宗族勢力的烏合之眾,戰鬥力非常強。嚐到甜頭的羅岩不斷強化這種戰術,直到他碰到真正的對手,在遭遇慘烈的傷亡後,才意識到他的幸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更幸運的是,那時候的羅岩軍勢浩大,區區幾千人的傷亡,已經動搖不了他的根本。

注:中國戰術思想中,統帥會掌握相當多的預備隊,通過靈活調度,盡量避免前線士兵陷入孤軍奮戰;羅馬的戰術則極為死板,幾乎沒有多少指揮調度的空間,維持戰線完全依靠百人隊長的作戰意誌和士兵的勇敢,勇敢精神一旦喪失,這種戰術一無是處。

舉例:中國戰場上,左翼遭到優勢敵人進攻,陷入孤立,統帥會立刻增派援兵,維持住這邊的戰線;羅馬戰場上,左翼遭到進攻,士兵隻能咬牙死撐,拖住左麵的優勢敵人,期待右翼戰友的反敗為勝——這樣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羅馬戰術會失傳,直到千年後西方高度集權的君主製時代,才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