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天是老大,地是老二,他是老三
楊八見寶三兒都在其中插言一段,便也想顯示顯示自己在天橋生意上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少,於是眉飛色舞的說道:
“你說的這個孟傻子,他大號叫孟繼永,是武邑縣人,六十多歲,他雖是點掛子行(賣藝的)的人,久在天橋撂地,但他不是清掛子(單純賣藝),他是‘挑將漢’的(賣藝的售膏藥,叫挑將漢)!
他有個徒弟叫薑興周,亦是武邑的人,有四十多歲,在紅樓東南一帶撂場子。每天與他兩個兒子打把式賣藝。薑興周從不賣藥,那才是清掛子哩!
我再說一個,早年有個花槍劉知道不?帶著兩個姑娘在天橋賣藝,他們父女是‘火穴大轉’(財運旺盛),很有個‘萬兒’(名氣)!特別是那倆妞——大紅桃小紅桃,那叫漂亮!長得那叫——”
沈友三一看楊八說來說去要拐彎,後麵沒好話了,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說道:
“羅先生,天也不早了,我等不敢叨擾您太久,今就到這兒吧,改日我一定親臨您府上拜訪!”
宛永順宛八爺和楊雙恩楊四爺等也隨即站起來拱手與羅良君道別.沈友三再次吩咐玉三兒和楊八用洋車送羅爺三位回診所.眾人又與丁老板共同下樓直把羅爺三人送出東來順門外,見上車遠去後他們才各自道別散去.
自此以後,龍劍秋與師父羅良君接三差五的去天橋摔跤場把合,與沈三兒、張狗子、寶三兒三個場子裏下場練跤,逐漸同眾跤手混得爛熟,那龍劍秋由於年輕力壯,摔跤的功夫自然長進甚快.尤其是,他發現沈三兒摔跤機智靈活,善於使“絆子”。在與對手較量時,他能迅速判斷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故能避其所長,攻其之短。
沈三兒平常練的最好的功夫叫“窩勾”,俗稱“麻花撇子”.他練功的絕竅,是用雙石頭墩子取下一個來,剩下的一個中間插上一根杠子立住做器械.練時,首先用腿把這根杠子纏住,然後用力往起一踢,隻見“嗖”的一家夥,石頭能飛出一丈多遠。這招隻要用在人上,不把對手撇出一丈也有八尺.
龍劍秋央求沈三兒指點這招給他,狠下功夫隻練了三個月,竟出奇的成功.除了他在為跤友們正骨按摩上有幾把“尖托”(江湖上管會接骨的妙法調侃叫托門,瞎捏不見效叫“裏腥托”,管手到病除叫“有幾把尖托”)之外,那摔跤的技藝也漸漸的在天橋一帶小有了點兒名氣.
由秋轉冬,真是一場秋雨一場涼!那黃褐色的樹葉子,讓那呦呦冷風吹得滿地打著轉兒的亂滾.夥計披著棉襖剛把診所的前門打開,就見一個鄉下模樣的中年人挨著門縫擠了進來,進門就操著河南口音直問:
“請問,這是羅良君先生的診所嗎?”
“啊,是呀!您看病?”夥計反問道.
來人道:
“不!我是羅大夫同村的鄰居,剛從老家來,家有急信捎給他,他在家嗎?”
“啊,誰呀?”羅良君聽到動靜從後屋走到前麵來問道.
“唷!良君,是我,我是根生啊!”
“哎唷!根生,你怎麼來了?快屋裏坐!”
“不坐了,我告訴你,你家老太太快不行了,你媳婦也病倒了,病得挺厲害,家裏就剩下那五個孩子,你快回去吧,回晚了恐怕難見一麵了!”根生急急慌慌地說.羅良君心慌意亂地問道:
“怎麼回事?有那麼嚴重嗎?”
根生道:
“快別問了,收拾收拾快回去吧!這十來天,左近這十幾個縣烏殃烏殃的死人,隻要染上病就咳嗽的要把心吐出來.人都跟鬼一樣,瘦成皮包骨了!我這不跑出來了嗎?連給你送信帶逃命!”
羅良君心急如焚地道:
“那好,青鋒,你趕快領著這根生叔去旁邊小吃店吃飯去,吃完了再多買點燒餅回來,啊,快去吧!”
“哎!”
龍劍秋覺得事情突如其來,確實不妙,就答應著領根生叔去旁邊小吃店吃飯去了.等吃完飯回來,見師父兩眼紅紅的,心情沉重的坐在前屋床上,已打點好行理準備出發了.龍劍秋心裏一酸哭道: